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7 13:27: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显著,人们越来越重视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也深入思考了积极心理学的具体应用,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在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下,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更能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但是大多数高职思政课教师对积极心理学的具体应用还缺乏一定了解,所以研究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张丽.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2):36-38.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方面的积极性,把积极心理学运用到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极大地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 积极心理学概述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对积极心理学的运用,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提升了教学目标和质量。所谓积极心理学,简单来说就是指关注生活、社会以及人性化积极方面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着重于美德、潜能等积极品质的重要作用研究,积极心理学提出所有美好的事物与积极思想都能够让人有更加快乐的体验感受,人在这种积极情绪暗示作用下,会更加健康快乐的进行一些列心理活动,得到更好的成长。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各大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着新的机遇,将思政教学与积极心理学深度融合,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推进思政教学创新发展有重要作用[1]。

二 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高职思政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观念的重要途径,其中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只有让学生具备健康稳定的积极心理状态,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让学生从内心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转化为自身意识,再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2]。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认真观察学生内心的成长需求,充分挖掘学生身上蕴藏的积极道德品质,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的成就感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高职学生一般在毕业后大多都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而他们自身是否具备坚定的意志力和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教育体系非常重视思政课教学,也在教学改革中多次提及要积极转变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率,现阶段高职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比较多样化,他们的三观观念在形成时非常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的消极情绪甚至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3]。

\

 
(三)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当学生有了更多积极的体验后,对自己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并逐渐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模式,从而转化为自身的人格特征,积极的情感体验包括两种:其一是感官的愉悦,它是指学生在消除自身的紧张感之后的一种主观体验;其二是心理享受,它是指学生的精神上感受愉悦和满足,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可以极大地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其二可以扩大学生的认知系统,所以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从每次活动中发现和总结使人愉悦的地方,要引导学生用感恩的心来关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促使学生在这些美好中体验积极情绪。

三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教师积极心态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灯,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教学心态与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4]。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仍旧沿用单一古板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教学互动性较差,教师缺失教学成就感与职业幸福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质量,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思政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工作,加强对教师积极心态的培养,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让教师成为创新教学模式,渗透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内在驱动者。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将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重视学生情感上的认同与接收,采取促进学生主动化学习的教学手段,推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加深学生对思政这门学科的情感,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更好的挖掘学生潜在能力与积极美德品质。

        目前来看,一些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巨大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没有实现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状态,教师这种不快乐的情绪势必会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群体工作现状的了解与掌握,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教师疏通消极情绪,尽可能减少教师工作压力,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灵活结合时下热点话题,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辩证理性思考水平,给予学生积极的情绪熏陶,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为国家建设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二)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成长需求

       教育改革明确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促进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提升教学有效性。积极心理学指出了人类自我需要、归属感以及能力被认可的三种需求,教师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加强对学生成长需求的关注与重视,这也是决定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时要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实际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明确学生成长心理需求,找到渗透积极心理学教育的突破口,运用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走入到学生内心深处,与学生的思想进行交流沟通,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认可自我,升华信念,实现积极心理学与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合二为一,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5]。同时,教师要遵循积极心理学理念,着重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积极健康人格的形成,消除学生懒惰与消极的心态,让学生可以从思想上接受思政教学,喜欢思政这门学科。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认可自我价值,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思想,进一步规范学生一言一行,与学生一起努力构建美好的精神世界,以积极心理学为教学指导,加强对学生潜在能力的激发与培养,从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纠偏

         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师应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观点,要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调整教学方法,要给予学生更多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积极教学的影响,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对于一些存在思政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及时纠偏,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一定要注重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及时帮助学生克服思想障碍,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6]。

(四)巧妙利用故事,培养学生的积极品格

         高职思政课教师可以以分享爱的故事为载体来激发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是主观幸福感,高职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很多无法实现家长过高的期望,从而导致产生了无助的消极心理体验,所以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往往比较低,这样不仅抑制了自信快乐的积极人格,还非常容易导致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启示,教师可以合理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叙事疗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叙事式的教学方法,并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积极的环境,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体验,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7]。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来启发学生心灵,以此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认真关注学生的成长诉求,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会重塑自己对现实和世界的认识,并赋予学生成长的积极正能量,引导学生满意的回忆过去和幸福的感受现在以及积极乐观的面对未来,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幸福观。

\

 
(五)把思政课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大多数高职思政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在无形中忽略了思政课教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充分重视这个具体问题,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比如学生往往都会比较关注社会热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这些社会热点作为案例,并积极与学生展开探讨,在探讨过程中把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师要选取大量的社会热点案例,同时认真耐心的讲解,这样才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8]。

(六)积极应用创新教学法,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率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该注重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应用创新教学法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的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普遍都是机械式的给学生讲解知识,只是单纯的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很难得到提升,这个时候高职思政课教师就可以巧妙利用微课和多媒体等创新教学法,把这些创新教学方法和积极心理学进行交叉应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的互动性加强和学生的联系,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系列的先进人物事迹,这样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得学生更认同主流价值观。

(七)深入挖掘自身的内在美德善端,努力构建幸福思政课堂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发掘人内在的美德善端和培养健全人格,注重强调的是只有积极培育人原有的正面力量,才能有效消除人的消极方面,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课时工作量往往比较大,其备课任务也非常繁重,再加上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课堂的管理难度增大,这样非常容易降低教师的成就感,所以教师才能有效提升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效率,如果把积极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促使教师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自身职业,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使教师用自身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进而让教师真正体验到教学的成就感,而教师要想构建幸福的思政课堂,不仅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感,还要注重以爱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爱的故事,以此来探入幸福观,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在追求幸福人生时爱的重要性。

(八)借助积极心理学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帮助教师掌握教学情况的有效手段[9]。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学评价中,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可以敞开心扉主动交流学习过程,提出教学问题,给教师带来有利于教学改进的建议,同时让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既是教学评价的对象,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实现全面评价学生、教师与教学的效果,使教师可以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优化教学过程,更好的满足学生真实学习需求,提升教学质量。

(九)创设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可以为高职教育提供支持性的平台,校园环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高职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学校的积极引导,而一套系统完善的校园制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形成良好的校风,还能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和约束力,使得学生从内心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校园环境中还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教师可以把积极心理学巧妙渗透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从而为学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教师应该把积极心理学理念有效应用到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理解积极心理学,并结合多样化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来具体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李俊平,茌良计.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14):78-81.
[2]刘婷婷.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J].新校园(上旬),2017,(4):60-60.
[3]李俊平.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13.
[4]陈芬芬.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4,(17):180-180.
[5]许舟红.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探讨[J].商情,2018,(42):221,213.
[6]胡济林,陈冠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8,(13):99-102.
[7]李梅.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8):255.
[8]刘纹伽.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9):110-112.
[9]周争舸.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祖国,2017,(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