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6 11:05: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也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必修课。为丰富《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资源,共制作出24个微课视频,整理出12个工程案例,设计出30道各含60组不同参数的计算题。这些课程教学资源的运用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考核方式中增加了课堂表现与回答问题,调动了学生预习、听课、复习的积极性。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课程建设;微课;案例库;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许年春,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10):59-62.

一 前言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也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必修课,课程包括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两部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的渗透性、土的压缩性、土的抗剪强度、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桩基础与其它深基础、软弱土地基处理。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要结合现行设计规范和具体工程实例,前期通过实验教学建设[1,2],建设成了包括土体击实实验、室内承载板载荷实验在内的16个学时的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近期通过微课建设、案例库建设、作业库建设,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在教学改革方面主要是通过教学管理和考核方式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

 
二 微课建设

       微课,英语单词Microlecture,是教给一群人关于某一特别的课题(通常是指高等学院的一部分课程)的微小演讲。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通常不大于10分钟[3])、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成果简化、多样传播的特点。近年来,微课在高校教学中使用得越来越多,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或其它方式向学生发放微课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掌握教学重点内容。

        为了推进微课教学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中的应用,特根据重点教学内容,制作出了24个微课视频,具体如表1所列,由表1可见,制作的微课视频均为各个章节的重要知识点。


\


          微课制作前需要设计PPT,原来的PPT是用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内容较丰富,而微课是教师通过网络发放,要求用数张PPT把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展现出来,为了更便于学生理解,需要去粗取精,围绕中心知识点对PPT内容作简化,有时还需要专门制作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如在讲解20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底板厚度确定时,专门采用Ansys前处理程序制作出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三维图,加入PPT中,如图1所示。

\

         微课视频录制可采用Camtasia Studio 8,正式录制前需要先演练几遍,以减少录制过程中的忘词、不流畅现象,如果录制出现口误、说法不准确的情况,可以仅对失误处重新录制,并在后期编辑时将口误、说法不准确段删掉。如果视频长度超过规定时间,也需要编辑或重新录制。

三 案例库建设

       案例是指服务于教学目标,对真实存在的工程实例作整理提炼,用于教学,使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对某一知识点有更加形象、深刻的认识和掌握。案例教学最初出现在文科类课程教学中,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创新的含义、理解创新对组织的意义,掌握创新的手段和方法,老师给出了美菱集团创新历史、机制保障以及取得的销售成绩。

        案例由5部分组成:标题、教学目的、正文、案例思考和附录。在工科课程中,附录一般是指参考答案。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中,通过设计院收集资料和授课教师以往设计,到目前为止共整理出12个案例,具体如表2所列,由表2可见,做整理出案例主要来自工程设计,也有来自任课教师科研项目,如7地基土变形模量的案例,就是来自重庆科技学院许年春教授科研团队的研究项目土变形模量的柔性承载板测试研究,该项目研制出柔性承载板,采用柔性承载板开展了室内平板载荷试验,并通过理论分析、试验数据和有限元数值 模拟证明了柔性承载板测试出的地基土变形模量比刚性承载板的测试结果更准确,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17年6月发表在国内岩土工程三大期刊之一的《岩土力学》期刊上。

         该案例可以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掌握地基土变形模量的概念、意义和计算方法,还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科研兴趣,该案例的整理是教学与科研的一次完美结合。

四 作业库建设

         在以往的平时作业布置时,任课教师遇到的最头疼问题是学生相互抄袭,由于作业题目、数据完全相同,有些学生拿成绩好的同学的作业本抄,任课教师不容易发现,批阅时这些同学的作业得分反而比其它自己完成作业的同学得分高,这明显不公平、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了《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作业库,作业库建设的基本方法就是对同一计算题,设计出60组不同的参数,这样即能保证每个同学有一组不同于它人的参数,每组参数对应一个编号,图3展示了第四章土的抗剪强度单元其中一道作业题4.6。学生提交作业

\


        4.6地面以下z深处有一点受剪应力,土体为粘性土,重度γ=18kN/m3,水平方向侧压力系数ξ=0.35,粘聚力c,内摩擦角φ,试判断该点土体是否发生破坏。(30’)

\

\


         时需要把自己的编号写在首页,教师在批改时根据编号对应的答案进行批改,如此可有效避免相互抄袭,目前已设计出30道计算题。

五教学管理与考核方式改革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以前的考核方式是平时作业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为了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调动学生预习、听课、复习的积极性,需要对教学管理与考核方式改革进行改革[5,6]。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是平时作业成绩(20%)+课堂表现与回答问题(10%)+期末考试成绩(70%),课堂表现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是否出勤,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的要扣分,回答问题主要是指开课前回答上节课学习的知识,采取举手抢答的组织形式,每次提5-6个问题,时间控制在5-6分钟。

六结论

        通过不懈的课程建设,《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资源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学生课前通过微课提前掌握教学重点内容,课后通过案例巩固知识点,提高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业库建设很大程度减小或避免了作业的抄袭现象,通过独立完成作业,真正实现了作业练习的目的。通过教学管理与考核方式改革,促使学生课堂上专心听课,课后认真复习。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上学期在土木工程2015级教学班上得以成功实践,取得了很好
的效果,学生卷面及格率降至16%,比以往降低约25%。

         改革无止境,建设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将通过增加微课视频和案例数量、优化课程PPT、开发教学动画资源等来进一步加强《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许年春,夏文静,吴同情,等.土力学实验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J].重庆大学学报,2011,34(supp.):115-116.
[2]吴同情,许年春,吕庆江.”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40-141.
[3]李玥泓.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5):237-241.
[4]何成兵,宗会霞.微课在教育中的微观开发与宏观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43):153-156.
[5]许年春,刘东燕,夏文静,等.高校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的正态化换算方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7:143-146.
[6]年春,赵宝云,刘东燕,等.工程硕士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4):70-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