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会计信息化将改变我国会计文化的演进路径,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时代要求又将对财务会计本科教育提供新的思考。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会计本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将进一步突出会计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一方面职业化作为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基本文化要求,在云会计及财务共享时代作用不断凸显;另一方面,面向未来的会计学术研究和创新思维也将为会计制度的再设计提供动力来源。本文结合职业化、学术性的会计文化建设方向,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分析会计本科教育应具备的功能和可能的实现路径,以此提供有利于会计本科教育发展的明晰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职业化文化;学术性文化;会计本科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程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会计本科教育的文化建设功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9):62-64.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211”和“985”工程大学建设实践,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各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互联网等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财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的传统模式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大高等教育改革举措为会计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对其他高校具有较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而双一流建设序列的大学不仅要探索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更需要在会计本科教育中探索面向未来的会计文化建设功能,不断驱动学术研究与财务会计工作实践的良性衔接和深度融合。
会计文化被认为是会计职业群体在长期的会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致认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和,会计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从大学本科教育视角来看,会计学具有“顶天立地”的鲜明特征,理论发展和实践需要应当互相嵌入、深度融合。高屋建瓴的学术研究将不断为会计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智力支持,经济发展和实践需要也将成为学术研究进步的内在动力来源。然而,现实中会计学科不同于医药、法律和机械等其他学科,在全球范围内均存在实务领域和学术研究较大的鸿沟[2]。原因在于,实务界人士往往很少关注阅读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而多数理论研究并不以实务需要为出发点。因而,会计文化建设中的双重困境在于职业化文化培养缺乏学术引领与创新性,以学术为导向的创新性研究缺乏职业根基。未来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会计的本科教育应通过本科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启蒙,驱动未来会计文化建设。
现阶段,通过本科教育驱动会计文化建设的机制依然存在资源约束和制度性障碍。一方面,在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下,以财务贡献为主要理念财务会计流程的重塑不断强化职业化的会计文化特征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现阶段的部分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以定量化的科研成果为主要考核标准的教师队伍对本科生的宏观知识架构的重视不足,导致多数本科生对财务会计学科的知识掌握具有碎片化的特征,不利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型中的人才价值优势培养,将阻碍未来更高职业化要求的工作场景中形成职业化的会计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学术启蒙教育明显不足,财务会计专业本科生缺少继续学术研究的兴趣,会计学术研究人员的结构中具有会计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比例偏低,从而导致财务会计领域的学术研究缺乏对会计基本流程的深刻理解,不利于源于会计实务且高于会计实务的学术研究文化风气的形成,以及实务界对学术研究成果兴趣培养。基于以上分析,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发展科学两大基本任务出发,以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为契机,本文将从会计职业化文化和会计学术性文化两个角度,分析探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会计本科教育的文化建设功能和实现路径。
二本科教育作为会计文化建设
基点的可行性大学教育担负着文化引领的功能,本科教育将在信息化时期会计文化的形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群体和谐,提倡个人对群体的贡献与归属,强调整体内部的协调、对称和有序[3]。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纲常理论潜移默化到人的信念之中,形成了人们心理上和制度上远大于西方的权利距离;“安之若命”、“随遇而安”等求“安”求“稳”的传统农业文明意识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代人,形成了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规避;“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在当代社会规范人们的行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管理理念,漠视了正当的个人主义,压制了个人价值在管理工作中的实现。而这些文化特征体现在会计环境中就是法律管制对会计活动的强制性规制以及会计人员对于会计规则的过度顺从,缺乏创造性的理解。然而,Gray[4]认为会计职业化是一种在会计工作中行使个人职业判断和保持自律的倾向。会计职业化文化的形成在当前环境中受到约束,会计人员主观能动的职业判断经常被忽视,会计工作也常被视为死板无趣的重复劳动。对于原因分析不难发现,在以往对未来会计师的培养过程中,本科教育往往在专业导向下以孤立的知识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流于形式或缺失使准会计师缺乏对会计职业的系统理解和职业兴趣。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对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与要求,通过优化课程设计与培养模式,有利于形成未来会计师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也有利于引导各个层次的会计人员形成职业化的思维习惯,共同培育新型的会计职业化文化。
大学是学术研究人员集聚地和会计人员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的本科教育改革又将在我国高校发挥引领作用[5]。始于康德的巨著《学部冲突》分析了大学的根本使命问题,他认为大学需要承担学术性的社会责任,大学应当是“学术共同体”,被后来的诸多学者认可。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在就职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讲中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水平大学区别与职业教育的根本点在于人才培养中所承担的学术性任务。现代大学尤其是具有一定学术积累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更应当承担企业学术性的社会责任,在本科教育体系中增加学术启蒙的相关机制,从而承载学术化的文化环境创造的功能[6]。会计本科教育中通过课程设计和学术人才筛选机制的建立健全,促进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发现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的产生。通过前沿会计理论和会计学术研究问题的共同讨论激发高年级本科生的学术研究兴趣,通过具有激励性的学术活动诱导对高年级本科生进行基本的学术启蒙。本科阶段的学术熏陶将有利于引导未来会计人员积极关注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并结合实践进行深度思考,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更有利于启迪未来会计人员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总之,在职业选择尚未明朗之前的学术启蒙、引导和针对性培养,有利于发现具有较大潜力的研究人员,同时有利于在会计职业中形成关注学术研究、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并受益于学术研究的良好文化特质。
三会计本科教育促进职业化文化建设
功能的探索Gray[4]认为可在以下方面区分会计亚文化:职业化与法律管制,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健主义和乐观主义,保密性与透明性。职业化与为会计文化的重要维度,被普遍认为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与投资人利益的保护形成一定的关联性。显而易见,通过设计良好的本科教育培养未来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化能力,使其完备的知识结构、系统化思维能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学习能力,以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适应会计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国际化资本市场的需要。通过大学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强化会计职业化文化的建设,并有利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和效率优化的功能。
会计人员的教育准备应以全面而清晰的关于会计在更广泛的社会中所扮演角色愿景为前提。旨在促进未来会计师培养。美国路径委员会认为,会计人才的金字塔结构特征具有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即低层次核算型会计人员规模庞大,高层次的具有会计本科教育、学术研究、实践引导等方面的人才依然稀缺[2]。会计专业较强的事务性和应用性特征决定了大部分会计人才进入实务领域,全球性的会计专业方向的会计学博士研究生的相对短缺学科人才结构的特征决定了部分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与本科生培养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异。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足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为主要导向,对本科生的职业化培养缺乏对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7]。共享财务和云会计的财务会计行业发展趋势对未来会计人才的职业化提出了更高的水平。在信息技术重塑财务会计业务流程的背景下,当前双一流高校教师激励制度中的科研导向,决定了教师队伍中的大部分力量无法聚焦于本科教育课程的重新设计和调整。当前会计本科教育体系的后果是大多数学生知识体系不健全,并与财务会计实务的职业化要求相去甚远。
双一流建设高校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具有较强的声誉、教师个人能力和良好的生源质量。通过优化会计本科生教育,将充分发挥助力会计文化建设的功能。整合会计专业本科生培养资源,通过教学团队的凝练和课程设计的优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优势,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提高学生知识体系的整体性;通过建立于本科生与职业精英的沟通机制,强化其对会计职业的兴趣、增进其对职业化的理解;通过产学融合可以增强本科生对会计知识体系的直观再认识、提高双一流建设高校会计专业的影响力,为本科生更高层级的未来就业提供可能。总的来看,双一流高校会计专业强调本科生培养中的文化建设功能,将在我国会计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四会计本科教育促进学术性文化建设功能的探索
会计学术性文化即会计的创新性文化。本文认为会计的学术性文化不仅包括会计领域学者基于制度背景和会计实践对会计相关领域问题进行积极探索的文化氛围,还包括实务界对前沿会计学术研究成果关注、学术研究参与和应用尝试的职业习惯。现阶段国内对学术性文化的研究依然稀缺,但美国路径委员会结合美国的基本情况分析认为,学术性的文化存在严重问题,表现为实务界对学术研究成果的漠视以及学术界获取有价值实务数据的困难。类似的问题在我国也普遍存在或者更为突出。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科教育中会计学科理论研究脱离实际与教师科研孤立于本科生培养是重要的诱因。
会计学科的较强应用性决定了双一流大学中的会计专业本科生较容易获得职业机会,因而较多的会计专业科研后备人才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直接进入各个层次的会计实务工作之中,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会计学博士规模严重不足。相对于其他类型学科的师资队伍短缺导致多数青年会计教师疲于应对教学安排和科研任务。双一流大学教师所致力的科研工作并为产生对高年级本科生的学术启蒙、引导的积极促进作用。高校学术引导的不足导致高年级同学在职业选择的关键时期出于对学术研究的模糊认识而错过继续攻读学位的机会,进一步导致未来会计专业研究人才的短缺,导致周期性的本科教育中的学术研究引导不足。另外,在“学术引导不足——学术研究者短缺”的恶性循环之外,大部分本科生学术启蒙的缺失将导致职业阶段的前沿学术成果关注不足,基本科学素养较低从而参与产研互动较为困难,学术研究人员结合实践的研究无法获得足够的行业支持,进一步强化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鸿沟,不利于尊重、崇尚学术性的会计文化的作用发挥。
双一流大学在未来的建设中,要针对不同学科的特征,打破不利于大学学术性社会责任履行的体制性障碍,优化科研考核机制,形成自由的学术科研环境。强化对科研人员尤其是和本科生年龄结构相对接近的年轻博士生的科研工作状态评估,弱化定量化的成果考核。开设会计或财务理论等相关课程,通过活跃的研究型教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进行生动的学术研究问题、系统的学术研究理论和和循序渐进的学术研究方法介绍,激发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信心,鼓励高年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型教师的学术创造活动,促进多数本科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形成。通过对具有潜力的未来会计科研人员发现机制探索和培养方式优化,将提高未来我国会计学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自信,不断推进整个社会范围内学术性文化氛围的形成和积累;通过对会计本科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形成未来会计师关注学术研究进展,积极培养学术研究人员参与会计学术研究,并善于运用会计理论成果以优化会计工作流程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世忠,马元驹.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文化建设的路径与重点[J].会计研究,2014,(6):17-24+96.
[2]Commission,P.,Commission,P.Charting a 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accountants.Sponsored by the AAA and AICPA,2012.
[3]罗福凯.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会计特色[J].会计研究,1998,(1):8-10.
[4]Gray,S.J.Towards a theory of cultura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systems internationally.Abacus,1988,24(1):1-15.
[5]邬大光.重视本科教育: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J].中国高教研究,2016,(6):5-10.
[6]李维安,王世权.大学治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7]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25-35+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