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且提高其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牛鼻子”。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应不断与媒俱进、以媒载道、以媒树人,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提高其针对性和获得感,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起来、亲起来、活起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课;教学质量
本文引用格式:张桂群.新媒体时代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理与路[J].教育现代化,2019,6(06):140-141+184.
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网络化、数字化已成为其学习生活的“必需品”。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新媒体“原住民”身份的认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否则,其话语权容易被孤立,教学活动无法顺利有效进行,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新媒体的出现及迅猛发展,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丰富、可共享的资源,提供了新平台,开辟了新空间,带来了新机遇。与此同时,新媒体上碎片化、海量化、爆炸性的信息源、信息流弱化了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引发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质疑”。新媒体一些所谓的“大V”、“公知”、“意见领袖”的出现,严重削弱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活起来,推动其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结合,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为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前进方向,规范了方法路径。
一 与媒俱进,提升获得感,让思政课“实”起来
2017年教育部党组引入“获得感”这一基本观察与检测课堂教学口径,并提出“大力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新要求,为衡量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水平提供了重要指标,树立了“靶心”,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因此,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不仅“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而且要紧密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信息传播和接受习惯等实际,遵循新媒体的时代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实实在在提升学生课堂“获得感”。
一堂有所获的课是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基础和前提。但“获得”并不等于“获得感”,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有了“获得感”。“获得”仅是一种暂时性、表层性的学习结果,而“获得感”是一种感受强烈、具有延时性与可再生性的学习效果。学生“获得感”的产生,并不是老师一味灌输,简单给予、植入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在获得的基础上,多元主客体间相互作用,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是学生的主观感受与客观事实的统一,是学生的内在需求、愿望与外在对其需要的满足和愿望实现的统一,是给与得的统一。因此,要提升新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实实在在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待。从根本上来说,增强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取决于学生对思政课需要的程度。思政课除担负着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等国家需求的重任外,还需聚焦、跟踪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关照其思想困惑,满足其成长成人成才的需求。可传统的思政课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际、重政治轻生活、重说教轻感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得不够紧,与复杂的社会现实落差较大等弊端,“假”、“大”、“空”的思政课教学,有意无意割裂课程与学生需求间的联系,使高职生根本无法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缺乏动力,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再加上教师死气沉沉的授课方式,枯燥乏味的思政课课堂自然是“讲者谆谆,听者藐藐”,教师在台上讲得起劲,一刻都不能离开新媒体的当代大学生在台下却成了“低头党”,玩得带劲:利用新媒体在大范围地搜罗海量的信息,刷朋友圈,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公众号”,在微博上进行“灌水”,在网上游戏。他们在课堂上不仅没能学到老师系统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还可能在新媒体上接触到要么变换手法,要么改头换面的各式各样、无所不包的西方思潮。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应利用新媒体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了解其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将满足学生的需求自觉与实现国家需求统一起来,将理论传授与学生思想、生活与实践需要结合起来,增强学生获得感。
二是实实在在让学生融身和亲历课堂。思政课“获得感”的获得需要学生自觉融身和亲历课堂,不断获得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不断将获得内化、转化及提升为获得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更愿意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通过各种新媒体获取信息,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入研究、借助新媒体,让学生主动、自愿参与进来,开好思政课,抓好这一“牛鼻子”,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高职生成长打下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二以媒载道,增强亲和力,让思政课“亲”起来
增强亲和力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和重要手段。亲和力是理论魅力、走心的内容、教师人格、体验化的教学方法、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生动幽默的语言和通俗化的说理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合力。
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新媒体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与交往的主要方式,但身心尚未成熟的他们一定程度上缺乏对新媒体信息的辨识与分析批判能力,他们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于求成与浮躁的心态,以及较强的功利性。新媒体时代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仍理论研究不彻底,教材转化不到位,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对新媒体术语了解不够多,仍习惯性地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话,即便教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课堂“手机控”、“键人”、“鼠辈”等之类的“低头党”肯定少不了,更不用说教学质量的提升了。
要提升教学质量,首先得增强理论魅力。目前,思政课理论魅力未能充分展现主要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教材体系尚未真正实现向坚持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连贯性与现实热点、政治性与学生关注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无法满足学生对学习生活所遇问题解疑惑的期待,理论知识无法接地气,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课堂就无法聚人气,学生对思政课不反感和排斥就不错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根本无从谈起。[1]因此,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必须走得进他们的心灵、听得见他们的心声,学生才能对思政课产生亲近感,才可能主动学习,愿意学习,教学质量才能提升。但增强亲和力只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手段,并不是终极目标。
其次,提升教学质量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人格亲和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德性涵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还需要思政课教师对话语表达方式下功夫,积极关注和扬弃新媒体话语,增强思政课话语亲和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意思”、学生“愿意学”的课,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再次,提升教学质量要通过体验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新媒体正以其无与伦比的穿透力消解着我国高职院校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要善于整合新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校园网、示范性思政教育主题网、网上党校、网上学生互动社区和学校官方“两微一端”等思政课平台建设,大力推出优质网络公开课、精品在线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在线教育,建立思政课教育名师与专家级辅导员微博微信集群、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微阵地”,将第一、第二课堂“搬”上深受青年大学生青睐的新媒体,并主动使用贴近青年大学生语言风格和易于接受的微言微语、网言网语,以微言大义,让青年大学生喜欢听、听得进、入得心,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进而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 以媒树人,提高针对性,让思政课“活”起来
“立德树人”是开好思政课的根本目标,提高针对性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对身处新媒体时代的95后大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要以德为先,将德放在首位,积极利用大学生青睐的新媒体的方法,将其内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落实于具体的办学实践,大力提高针对性,让思政课“活”起来,高度自觉地将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1.针对学生需要,顶层设计好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活”起来。按照“四个正确认识”的要求,立足于思政课教材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方法,强化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构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新媒体时代,教师授课不能只是简单炒冷饭式的复述教材内容,而应借用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主动关注学生所思所想所需,选取学生最关心、关注的,或思想灵魂深处的困惑与疑虑进行课堂专题化教学,其他课堂上没时间讲的内容则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等进行辅助教学。
2.针对学生实际,借用新媒体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让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活”起来。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思政课方法更加灵活、手段更加多样、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措施更加得力。95后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教师要主动推动思政课的传统优势同新媒体技术的高度融合,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能给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也能给以往根本无法到达的场地和过往的历史事件进行虚拟现实,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实现师生线上线下、课内课外零距离互动,让思政课“活”起来,让学生在典型事件的碰撞,理论热点的争鸣,过往历史的身临其境中学到许多知识,领悟不少道理。
3.针对教师实际,借用新媒体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建设更具活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只有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扎实,新媒体技能精湛,始终和党保持一条心的、纯洁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才能确保思政课教学质量,才能确保高职院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正确方向。高素质思政课教师不仅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素养、新媒体技能精湛,而且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应有四种“意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借用新媒体,在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守住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意识形态分野与对立十分凸显的今天,各高职院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对高职院校的领导,进一步审视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不断运用新媒体改革创新思政课,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大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