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以往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中存在的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弊端,提出了强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进行准确把握,并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重要因素的设想。试图构建体现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热情,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反馈,增强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实验;考核评价;能力素质
本文引用格式:杨海彬,等.突出能力素质要求下开放式大学物理实验的考核评价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4):135-137.
目前随着实验室管理系统平台的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的教学大多采取“开放式”的模式,其优势在于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上课时间。演示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课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不仅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实施计划、备课、授课等各个环节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应该在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得到全面反映。但目前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与学生素质能力的严重脱节。考核评价学生仍沿用以往的方式,就是综合平时实验成绩和考试成绩进行评定的办法。而其中占较大比重的平时实验成绩主要是通过老师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体现,主要的考虑因素是书写认真程度,数据处理的正确程度,误差分析的深入程度等这些书面因素。最后的考试要么是理论试卷,或者即使进行了实验操作考试,但也主要是结果性评价,即测量操作的正确性及数据处理分析的完整性,不能在成绩中全面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系统全面地对学生知识水平、素质能力、创新精神、行为规范等进行综合把握,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使考核成绩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真正的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更好地实现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1-5]。
一 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素质
(一)加强对实验预习效果的检查
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前对即将要进行的实验进行全面的熟悉,了解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对实验仪器及操作方法有一定的认识,知道要测量的数据及预期的结果,对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写出完整的预习报告及数据记录表格。只有经过精心的预习准备,学生才能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理解消化老师讲解的重点难点,正确操作仪器进行测量和数据记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是,实际上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预习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把本应该主动学习的事情变为一种被动应付老师检查,往往是照抄教材上的内容,特别是实验原理部分,该部分本应该认真预习,消化、吸收,是整个实验的核心部分,但是学生以写出预习报告为目的,通篇对实验原理进行照抄,导致对此部分没有认真学习,从而整个实验的操作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也使得实验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老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不能停留在形式上,更应该注重对实际效果的检查。形式上要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注意事项等内容,这四项内容是预习的必要部分,缺一不可。在内容上老师可以通过抽查、提问、交流、让学生讲解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并将其作为每次实验成绩的一部分给予客观评价,这样促使学生重视预习效果,不会把预习流于形式,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已经真正掌握了要做的实验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的要求,同时也可以逐步提高学生自学、查阅资料、表达、实验设计等方面的能力素质[6,7]。
(二)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
实验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做好充分预习的前提下,经过老师对重难点的讲解,对整个实验的目的要求及仪器、操作步骤应该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和理解。然后独立完成仪器的调整、测量操作、数据读取与记录。
对于这样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该得到体现。但实际上普遍的做法却仅仅是结果性评价,即看重学生最后测量的数据结果是否正确,而忽视了对其过程性评价,这样往往具有片面性,有的学生为了得到理想数据甚至抄袭或伪造数据,如果老师未能发现,则反而会造成误判,影响评价的公正性,阻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个学生的实际表现方面。比如对原理理解是否透彻,仪器操作是否熟练,是否独自完成数据测量,操作速度及数据正确性如何,老师指导、纠正次数多少,有无违章操作,有无损坏仪器情况,能否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解决,能否将测量的数据再现等。同时鼓励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过程提出质疑和修改方案,可以提出实验的改进措施,或者减小误差的方法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给出一个合理的课堂操作成绩,并在该实验最终成绩中占较大比重[8]。这样可以激励学生重视实验操作过程,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并使他们养成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鼓励质疑精神、创新精神,而且通过实验中各种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等一系列训练,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意识[9,10]。
(三)突出实验报告中结果讨论与误差分析的地位
实验报告是对整个实验完整、全面的总结,尤其在实验数据的不确定度处理、结果讨论、误差分析等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长期以来,无论是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还是老师批改实验报告,都存在重视数据处理而轻视结果讨论与误差分析的误区,学生认为实验完成后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数据处理,只要算出理想的结果就万事大吉了,对结果的讨论和误差因素的分析只寥寥一提,非常肤浅,有些学生甚至干脆不写。老师在批改报告时重点也是看数据计算结果,对后续的分析讨论也往往一带而过,没有仔细去评阅,自然在实验报告成绩中也就体现不出应有的分量。实际上结果讨论、误差分析以及对实验的一些合理化建议更能体现出学生对实验理解和掌握的深入程度以及一些重要的创新思想,是判断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能力素质的重要依据,应该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关键性因素,在成绩中占相当的比例,促使学生养成注重分析讨论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基本素质[11,12]。
二在课程考试中突出操作水平和灵活应变能力考核
由于实验课程的特点,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所以课程的考试应完全有别于理论课的书面考试方式。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数量有限,有时为了省事就只是单一地采用笔试方式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就与理论课考试没有本质的区别了。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尽量安排实验操作考试结合笔试的方式,以切实检验学生的实验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动手能力,在笔试部分主要考察实验理论、操作要点、数据处理的理论知识等内容,而实际操作的考试范围可以是平时实验的一部分或几部分,而不一定要完成整个实验。操作要求应与平时实验课的要求有区别,而不能是平时实验的简单重复,可以适当拓宽考试内容,增加一些上课时没有、难度适中的操作内容,比如改变测量条件,变换测量内容,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重新组合仪器设计实验等,操作部分不仅要求得出实验数据,还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并做实验分析,因为数据处理和实验分析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实验能力。数据处理的要求也尽量与平时不同。
操作考试以能力评价为导向,必须包括现场评分的环节。现场评分环节可以是对学生操作情况和实验能力的评分,也可以是对学生违反实验程序、错误使用仪器等的扣分。现场评分的环节在一份试卷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但并不规定占多大的比例,而是根据不同的实验项目灵活处理。例如“示波器的使用”这个实验,现场评分的分值可占到操作卷的80%以上。但是一般的实验要尽量减少检查的次数和每次检查所花的时间。例如“电表的改装与校准”实验,可以事先测出每台仪器表头的内阻,这样就可以减少一次现场检查,阅卷时再判断学生是否正确测出了内阻(参考答案应该是一个范围而不是某个值)。又如仪器的连接是否正确可以等学生完成实验后再检查,无需打扰学生实验。操作卷的评分标准相应地有现场评分项目的评分标准,并且尽量细化,便于监考老师掌握,以统一不同老师评分不一致性的问题。
三 鼓励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科技实践活动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由于课时和内容的限制,可能无法完全满足部分兴趣浓厚、实践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在课外进行自学或实践。实验室应通过开放实验、导师制指导、参与研究课题等方式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鼓励他们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活动,带领他们参加校内外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比如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全军“八一杯”物理实验科技创新设计竞赛,以赛促学,并将其获奖层次和等级与课程考核成绩统筹考虑,制定加分、免修部分实验、优先通过课程考核等措施,通过这种机制,使学生在参与科技活动过程中求知欲得到最大满足,能力水平得到充分发挥,成果奖励得到充分肯定。同时,对于能力较差和存在惰性的学生也能起到激励作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去,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良性互补。
四 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考核范围
实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不仅是为学生传授实验基本知识,让其掌握实验技能,进而提高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逐步具备科学研究素质。另一方面,实验课更具有育人的功能,学生进入实验室,与老师共同学习、工作,维护实验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维持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在这过程中,就要求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研究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爱护仪器设备,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但因为个人的差异,这些素质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必须有约束机制才能更好地达到目标。所以,老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予以记录,比如上课迟到早退情况,遵守秩序情况,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仪器整理是否到位,卫生工作积极程度,是否有抄袭报告、伪造数据、违章操作、恶意损坏仪器、拿走实验器材等不良行为,甚至还有无模仿老师签字、不服从老师管理、顶撞老师等恶劣行为。对这些行为规范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与其课程考核成绩挂钩,则可起到很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有利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个人素质修养[14]。
总之,考核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检验学生能力素质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能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觉提高全面素质,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到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反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颖,郭鹏.对大学物理实验考核评价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2,18:125-126.
[2]杨海彬.开发模式下物理实验考核综合化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5,18(03):106-108.
[3]李林,郭颖,丁星星等.大学物理实验评价系统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3,05:96.
[4]苏学军,张立春,张勇.设计性实验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设置与评价[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05):137-139.
[5]何新凤,刘代汉,物理实验考核评价的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J].2009,(2):75-78.
[6]范淑娟,张洪,熊永红.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08,(4):284-339.
[7]刘力斌.大学物理实验考试改革初探[J].大学物理实验,2003,(3):80-82.
[8]宁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6-39.
[9]冯元新,阮世平,李祖樟,袁哲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考核办法的改革[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1):66-68.
[10]李林,施芸城,钟宏杰.物理实验课不同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_操作考试的积极效应最为明显[J].大学物理,2010,(2):43-46.
[11]朱红,王伟,原所佳.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4):108-111.
[12]周在进,肖宇飞,高春来.大学物理实验考试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52):2-4.
[13]吴肖,熊建文.基于工作单和观察评价的大学物理实验操作考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2):141-143.
[14]李欣茂.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改进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103-104.
[15]张胜海,张晓旭,王素红.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方法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3(04):29-31.
[16]张强,李含.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32):115-1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