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跨专业学习是科技时代的大势所趋,具备基于注意力分配能力的“一专多能”能力,有助于人们树立跨专业学习的信心,提高跨专业学习的效率。人类大脑结构中由于胼胝体的存在,将看似是双核的左、右两脑连接为一个整体,这样的脑部结构决定了人们的艺术思维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彼此渗透,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学习更是有利于激发人们产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跨专业学习;一专多能;注意力分配;艺术思维;科学思维
本文引用格式:和雪姣.“一专多能”概念在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与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7):38-40
2016年11月,南京大学首期“驻院研修项目”成功结项,在这场“全凭兴趣,不给学分”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中,除2名学生因故退出之外,其余57名学生都坚持到了最后,顺利结业。“驻院研修项目”中既定的培养方案是要求所有参与项目的学生跨专业学习,即在完成本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学习另外一个与本专业知识相距甚远的学科。历史专业的学生学习生物,中文专业的学生学习环境科学,钻研马克思理论的学生研究诗词歌赋。57名学生在学成之后,个个都是跨专业人才。“驻院研修项目”的立项之本在于,当今知识技能与行业发展在互联网大时代的冲激下,已经不再似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仅凭一己之力就能钻研所有知识。
科学家们在进行发明创造之时利用艺术思维看待科学研究,广泛采集研究数据,运用直觉和想象大胆推理,以迂回的思维方式间接中旳,披荆斩棘。反之亦然,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之时,脑海中浮想联翩、天马行空,却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方能将其生产与实现,例如交互界面设计需要后台程序支持各个界面之间的顺利跳转,虚拟现实设计需要Unity引擎带动虚拟空间内人物和事物产生各种运动行为。
培养艺术与科技结合学习的跨专业人才,其实就是培养人们具有“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一专多能”能力是指人们在完善自身专业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多地掌握不同类别的专业知识,利用知识的广泛性与同步性促进各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在交叉学习中产生惊人的创造力。
“一专多能”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定时间积累的,将学习另外一类学科当作学习某类学科的调节剂,这一学科学习倦了,就换一种思维方式学习另外一个学科,让思维时常地感到新鲜,激活学习兴趣,重拾学习兴致。或者,对某一领域的研究遇到瓶颈之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之中,也许会意外得到解决先前瓶颈问题的良方。
著名学者季羡林曾一再强调掌握多种知识的重要性,并指出:“一位大师,必须由博而约,再由约而博。”的确,不能刻苦钻研的人便不会获得精深的知识和独到的眼光,然而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共通的,只有专没有博,创造性的根源便会逐渐枯竭。“一专多能”最理想的情况是人们能够做到“一心多用”,调查表明:“一心一意地去做事或学习,从普遍意义上讲确实有道理。”所以,这里所说的“一心多用”并不是违背传统的一心一意,而是具有侧重性与延时性的“一心多用”,是指人们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思维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其意义与注意力分散有着本质的区别。
注意力分配的水平,与人们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复杂度和熟悉度正相关,即仅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需要投入大部分思维精力给予集中注意的,而其余的多数活动均是驾轻就熟的,思维处于注意的边缘即可完成的。或者,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处于邻近空间内,则表现出来的复杂程度会低一些,也有利于注意力分配。此外,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是在人们不同行为加工器内进行信息加工的,否则不可能实现一心二用或多用。
驾驶员在开车时能够接打电话,是因为驾驶员并不需要把精力时刻都全部集中于驾驶。然而,当驾驶员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语音通话,驾驶行为则变成了依赖于驾驶熟练度而进行的行为,思维没有过多参与,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无意识驾驶。这时如果遇到突发路况事件,思维无法从语音通话行为及时被调整到驾驶行为,造成安全隐患问题。即使汽车安装了蓝牙接听电话功能,驾驶员可以不用手持电话进行语音通话,但是开车打电话的安全隐患并没有真正消除。因为造成危险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接打电话的行为占用了驾驶员的手,而是通话内容占据了驾驶员的大部分思维注意力,导致应对突发路况事件的反应力被降低了。
《射雕英雄传》中的老顽童被黄老邪囚禁在桃花岛,百无聊赖之中发明了一套“左右手互博术”,就是自己和自己打架。与自己和自己下棋不同,自己和自己打架似乎是没有时间间隔,左、右手没有先后顺序地同时出招,招式又不尽相同。老顽童认为想要学习“左右手互搏术”,就必须具备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能力。聪明伶俐的黄蓉尝试左手画方,右手画圆,没能做到,而看似愚笨的郭靖却出人意料得可以做到。性情孤僻的小龙女能够做到左手画方,右手画圆,而机智过人的杨过即使是断臂前也未能做到。
小说中的故事并不完全是毫无根据地胡编乱扯,仔细推敲其中规律,发现“左右手互搏术”并不是左手和右手同时出招,而是必有先后顺序,只是时间间隔很短、出招速度很快罢了。能够做到左右手互搏的人如郭靖和小龙女,都是心思比较单纯的人,更易于摒除杂念地让注意力只在当前需要完成的两个任务之间迅速跳转。
现代社会需要将注意力进行合理分配的行业技能也不胜枚举,如飞行员驾驶飞机时需要留意地形和气候的变化、认真观察各种仪表、随时注意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钢琴家在手指击键时,眼看着琴谱、耳听着琴音、大脑分析判断音乐的节奏和轻重。
显然,一个不能有效“分配”注意力的人,在从事这类活动或工作时,就会手忙脚乱,更不会出现任何的创新思想了。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右脑负责支配身体的左半部分,左脑负责支配身体的右半部分。人类的语言中枢和理解数学的脑细胞集中在左脑,所以左脑负责语言方面的、逻辑性较强的、需要分析能力的认知和行为。人类发挥情感和欣赏艺术的脑细胞集中在右脑,所以右脑负责直观的、综合的、感性的认知和行为。
大脑被分为了左、右脑,在直观上是双核的,同时发送两个不同指令给大脑,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由于左、右脑之间有许多神经纤维连接,其中最大的联合纤维叫做胼胝体,使左、右脑协调配合宛若一个整体。
多数人都是左脑较为发达,但也存在少部分右脑发达的“左撇子”。右脑发达的人更擅长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艺术创造力强,行为动作也相对敏捷。因为人们接受指令到执行动作,脑部神经运动的过程是“右脑-胼胝体-左脑-右手-执行”。右脑发达的左撇子则跳过左脑驱动右手执行的步骤,将这个过程缩减为“右脑-左手-执行”。步骤减少了,行动力自然就增强了。
左撇子很容易被判断为是右脑发达擅于艺术思维的人,那么除了左撇子之外,其他的“左脑人”是不是都欠缺艺术思维能力呢?日本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自测左右脑发达水平的方法,要求被试双手下意识地自然交叉。如果被试双手交叉时,左手的大拇指压在右手的大拇指之上,由于左手是被右脑控制的,说明右脑较为发达,艺术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好、反应快,创造能力强。相反,如果是右手的大拇指压在左手的大拇指之上,由于右手是被左脑控制的,说明被试左脑较为发达,科学思维能力较强,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强烈的控制欲望。
这个不起眼的习惯性动作,大概从人们三岁左右就开始定型。如果在双手交叉的过程中刻意交换大拇指的叠压顺序,人们会感到十分不舒服,仿佛是握住了一个陌生人的手。
人们普遍觉得左手画直线,右手画圆形比较容易做到,因为这时大脑只需要在一个时间节点上为画圆形的右手提供加速度思维,无需顾及画直线的左手。但是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任务,不仅需要大脑分配出画圆形的加速度思维,还要分配思维去关注左手画方形时九十度角的变化。
人们在反复尝试后发现,尽量让左、右两只手保持同步,即控制左手的右脑与控制右手的左脑,通过胼胝体的连接保持思维上的同步,外显行为表现为左手画方形的横竖走向与右手画圆形的弧形走向同步,这时想要完成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也不是那么难。
因为胼胝体的存在,使看似为双核的左、右脑变成了单核,导致大脑无法真正做到并行处理多项任务。那么,如果摘除了胼胝体,人们是不是就可以轻松实现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了呢?答案是肯定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实验,要求摘除了胼胝体的被试看向屏幕中的图片。图片出现在屏幕的右侧,被试可以清楚地描述图片的内容。但是当图片出现在屏幕的左侧,被试则摇头示意:“什么也没看见”。这是因为被试的左眼(右脑控制)确实“看”到了光线,但是由于语言中枢在左脑,没有了胼胝体,左右脑无法互通消息,所以看见的图片无法被语言描述。
接着,实验人员要求被试用左手挑出刚才看见过的物品,虽然被试莫名其妙地选出了那件物品,却无法解释原因。上述的两个实验证明了摘除胼胝体的人,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但触觉和视觉仍可保持一致。
另外一个实验是要求摘除了胼胝体的被试绘制一幅图画。被试用左手(右脑控制,艺术思维)绘制的图画,虽然轮廓完整,但缺乏细节,毫无逻辑。相反,被试用右手(左脑控制,科学思维)绘制的图画,虽然细节饱满,但是支离破碎,无法构成完整的感性形象。
人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艺术思维主管空间表现的整体性,科学思维负责细化逻辑结构。如果艺术设计只凭借直觉和想象而缺乏科学思维的参与,就会变得杂乱无章。
除了绘画类的艺术活动之外,摘除了胼胝体的被试也很难实现类似搭建积木的活动。因为搭建积木的过程中,既需要科学思维决定积木累积的正确顺序,又需要艺术思维把控积木搭建的空间走向和所要塑造的感性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虽然在看待问题和思考方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性,但是人类的脑部结构决定了思维从来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复合体。数据表明,女性脑部结构中的胼胝体普遍比男性发育得更加成熟一些。所以,在思考问题时,相较于男性,女性会表现得更擅于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并用。摘除胼胝体的试验中,由于被试的脑部缺乏胼胝体,导致左、右脑无法协同合作,造成思维矛盾。因此,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必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彼此激发。
美国科学家戴维·玻姆在《论创造力》一书中谈到了艺术对于科学的促进作用:“艺术作品引导人们以全新的视角观察事物的结构,运用各种感觉器官直接知觉这个世界”。艺术家运用客观的科学思维反复调整思维视角,充分感知艺术设计。例如欧洲的建筑风格从崇尚繁复装饰的古典风格转变为现代主义的“少即是多”,注重功能与经济需求的几何简约风格,二战之后又派生出追求个性、反抗“单一、共性”、细部设计夸张的装饰风格。
人类的大脑结构决定了人们无法真正做到“一心多用”,俄罗斯《报纸报》网站发表文章《恺撒大帝并不能一心多用》:“大脑同时做两件事只是一种幻觉,其实是不断从一件事转换到另一件事。这些转换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通过练习缩短时间,但不可能短到任意小的数值”。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联合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儿童可以同时把注意力分配在2-3种事情上,而成年人更可以同时把注意力分配在4-6种事情上,即便是刚刚学步的周岁婴儿,也可在父母的教导下一边听从父母的指点,一边迈出蹒跚的步子,这就意味着,对一个头脑和身体均正常的人来说,“一心”是可以“两用”甚至“多用”的。
根据目前已有的调研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所谓的“一心多用”只是人们的思维与行为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快速地切换。更有试验表明能够做到“一心多用”合理分配注意力达成任务目标的人,反过来需要注意力集中时,往往坚持的时间更长,大脑反应较快,身体各部位动作较协调,记忆力较强,也更富创造性。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有意识地培养“一专多能”的学习能力,也可通过测试对其评估,针对薄弱环节重点提高,循序渐进地掌握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摒弃“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固执思维,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培养自己成为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柳沙.设计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匠英一.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
[4]张新风,钟云燕,张崇岐.跨专业实训课程开设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3(32):129-130.
[5]王聪.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基地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2):239-240.
[6]刘黎明,籍丹宁.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下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2):393-3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