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试论大学生对图书的选读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9 17:22: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生对图书的阅读十分重要。面对类型和数量众多的图书,为达到阅读的预期效果和目的,在精读与泛读、专业书与非专业书、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图书的版本、图书原著与改编之作、名家之书与普通人之书的阅读选择时,应着重考虑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需要,并从各类图书的特点出发。

关键词:大学生;知识;求取;图书;选读

On Reading Books Selectively for College Students

Li Jun-rong

(The Library,Chongqing College Humanities,Science&Technology,Chongqing,China)

Abstract: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do some reading.Encountering so many kinds of books in so big quantitie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xpecting reading effects or aims,when choosing books to read,college stud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ditions,the ways of reading——exclusive or extensive,and the types of books,such as professionals or amateurs,electronics or papers,originals or adaptations,books written-by-famous-persons or ones by ordinary persons.They ought to choos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kind of books.And they should put emphasis on if the book can meet the needs of improving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i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knowledge;obtaining;books;reading selectively

         古往今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这是毫无异议的。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学生所读之书除教材外,另有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由于所学知识的层次不同,大学生对图书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深度和广度,与中小学学生大有差异。

      当今社会,对个人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读书学习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只有认真读书,在浩瀚的书海中广泛涉猎,才能逐渐积累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才能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大学生的认真读书,课堂上专心致志听教师讲课自然必不可少;而课后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阅读相关书籍也非常重要。这些需要阅读之书,不可能全由学生购买,主要依靠图书馆、资料室提供。一所高等院校,往往开设多种专业。学校图书馆,为适应教学、科研的需要,必然要购置、储藏多种类型的图书。大学生面对类型和数量众多、档次各异的图书,既要懂得如何选读最合适之书,也要了解合适的读书方法,否则,即使读书较多,也受益甚浅。

       笔者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直接或间接接触过许多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他们在图书阅读方面的兴趣、要求有一定了解;他们中一部分人对知识的渴求,对图书阅读的痴迷,值得高度肯定。不过,也有不少人,对图书阅读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需要适当引导。

      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图书阅读的类型各自有异,本文不涉及具体书目,仅较为宏观地谈谈对图书选读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 精读与泛读

         大学生对图书的阅读,应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所谓精读,即仔细反复地阅读。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精读之书,这自然是与所学专业或所学课程密切相关之书。对这类书,应从头至尾仔细阅读,真正读懂其中的内容,了解书中的知识内涵。对书中的知识要点,应作笔记,有的原文记录,有的记下书中页码,便于以后查阅。对重要章节,阅读一次可能印象不深,可再次阅读,直到真正读懂为止。

         阅读这类书,一定要静下心来,要心无旁骛,否则就难达到预期目的。此外,也许有的学生对这类书并不感兴趣,假如按所学知识的要求必须精读,那就要尽量调整兴趣,最大限度地将心思集中于书本之中。为有助于透彻理解所读对象的主要内容和精到之处,阅读前可查寻他人所写的书评,便于引导自己准确把握书中重点。阅读后尽可能写出读后感,并可与同样阅读过该书的同学进行交流。

         泛读与精度相对,即泛泛地阅读;一般地阅读。大学生对平素接触到的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有用之书,不可能全都精读,有的只能泛读。对这类书,着眼于整体,通过阅读粗略地了解其内容。阅读时不求深钻细研,只求概览大意。相对于精读,阅读速度较块。对有的章节,只需看一看标题,不必细看其内容。泛读之后,可对阅读对象作短时间回顾,也可与同类型的精读之书作大略对比,以加深其印象。有人认为,泛读就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地读,就是扫读,跳读,此说有一定道理。不过,泛读毕竟也是读,也要专心致志,否则就无阅读效果,就与不读无本职区别。

        对一位大学生而言,在大学读书期间,精读书是少数,泛读书是多数,但都应是有益之书,该读之书。无论精读还是泛读,都要有一定目的,不能盲目地读。对精读书和泛读书的选定,最好询问相应专业教师,不宜只凭个人兴趣和爱好。

\

 
二 专业书与非专业书

         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要正确处理专业书与非专业书阅读的关系。我们这里所说的专业书,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凡与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含选修课、公共课、辅修专业课)有关的书,都算专业书;其它的书,就算非专业书。

         大学生应以主要时间和精力阅读专业书,这是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所决定的。进入大学,目的是求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获取服务社会的本领。如果不以主要精力投入专业书籍的阅读与学习,自然不可能对专业知识有深入了解,这就失去了上大学的意义。有的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模糊,对任何专业知识的学习都不感兴趣,更谈不上致力于专业书的阅读,这当然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另有部分学生,能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阅读专业书籍,但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作业,为了应付考试,归根到底,是为了取得文凭。把取文凭作为上大学的目的之一,这应该说也无可厚非。不过,若仅有文凭,无真才实学,也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站稳脚跟,任何单位,任何行业,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我们强调大学生应以主要时间阅读专业书,这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必然要求。可能有的学生,因所学专业并非个人所愿,从而对专业书的阅读不感兴趣。大学招生,并不完全依从学生最喜欢的专业录取,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不过,若进入大学后无法转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专业学习,最好在学好既定的专业前提下,另抽时间辅修自己钟爱的专业,这仍需专心阅读有关专业书。总之,决不能因与个人兴趣不合而懈怠专业书籍的阅读。

        在不影响阅读专业书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阅读非专业书也是应该的。对有的学生而言,非专业书的阅读往往更有趣味,更引人入胜。对这些书籍的阅读,应有选择,应正确把握时间,要适当处理好个人兴趣。

       非专业的书,主要有以下两类:

       拓宽知识面、增强人文素养之书。认真阅读专业书,学好专业知识,这是对学生“专”的要求;但作为一个大学生,不仅需要一定的“专”,还需要适当的“博”,即要尽可能掌握一些专业以外的知识,这是时代的要求。专业与专业之间,往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相对的分类而无绝对的分家。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又产生了一些边沿学科。适当阅读专业以外的这类书,有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此外,语言文学方面的书,传统文化、民族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也可适当读一些,这有益于增强个人人文素养。现在有的大学生,或写一张便条文理不通、错别字接二连三,或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张口出错、信口开河,这应该说不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所为。

        个人业余爱好、兴趣之书。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兴趣,大学生也不例外,阅读这类书无可非议。这类书籍有时可愉悦身心,可消除疲劳,可排除学习或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快。值得注意的是:阅读这类书,不宜过于随便,应选择质量、档次优良者。目前社会上各类书五花八门,鱼龙混杂。学校图书馆的书好得多,街头地摊、个体商贩所售之书,一些出租书屋、阅览室之书,往往避免不了低级庸俗的读物,避免不了一些八卦新闻、丑化社会、有损国家安定之书。大学生毕竟是接受高等教育者,其思想和行为追求应有一定档次,即使是对消遣性图书的选择,也不能混同于社会上那些无正当追求、精神空虚、思想颓废甚至肮脏之人。至于阅读纯娱乐性质的书,也要注意选择,不要过多把自己的娱乐、游戏兴趣停留在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不要不分时间、地点地醉心于这类书。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也津津有味地看娱乐、游戏之书,这实在是大不应该。

        从古至今,不少人强调博览群书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十分正确。不阅读一定量的书,便无雄厚的知识底蕴。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阅读太多的书。在阅读专业书与非专业书的时间安排上,一定要合理,避免喧宾夺主。

三 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

        电子图书是图书领域的新生事物,近年颇受青睐。对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优劣,以往曾有多人论及。我们这里不打算在图书价格、环保、收藏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仅从阅读的角度谈谈看法。

        大学生可既读电子图书,也读纸质图书,二者各有特点,可以互补,不可偏废,不应怀有去此存彼的想法,立新不一定非得破旧。

        纸质图书是传统的知识承载体,几千年来,前人从不同角度感受到阅读此类图书的喜悦,其优越性不可否认。不少文人学士,积累了许多辨识、阅读此类图书的经验,这值得我们继承。手捧一册图书,可细细地读,慢慢地翻;也可粗粗浏览,急速扫阅。可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回顾前后内容,加深印象,便于记忆。可根据书中内容以及个人掌握的需要,把握、调整阅读进度。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充裕多读一会,时间短暂少读一会,开卷闭卷都很方便。不断减少的页面,可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喜悦感、成就感,增强阅读的欲望。此外,纸质材料在光线反射作用下对眼睛的刺激不大,即使有视觉疲劳之感,也可暂作休息予以缓解。总之,纸质图书的阅读有其方便之处、优越之点。若要精读,最好选择纸质图书。即使泛读,也可选择这类图书。

         电子图书的载体通常小巧,携带方便,人们可运用手机、电子阅读器等,见缝插针,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进行阅读。电子书的字体可放大,更有利于一些老年人和有视觉障碍者阅读。电子图书信息量大,在阅读此书的同时,可随时根据阅读需要与彼书或彼类书进行比较;与纸质图书相比,在快速查阅以及下载所需内容方面,有其独特方便之处。当然,电子图书要借助于特定的设备阅读,传达给读者信息的平面是屏幕,长时间阅读会让眼睛感到干涩、疲劳,读者可适当调节阅读时间。对大学生而言,阅读电子图书较为方便,若要泛读某书,选择这类图书是可以的。若要精读,最好不选电子图书。

\

 
四 图书的版本

        版本指同一部书因编辑、传抄、刻板、排版或装订形式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本子。在我国,从作为正式图书的简册开始,一书抄写多次,就形成不同的本子,即形成不同的版本。从古至今,人们对图书的版本十分重视,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内容、文字往往有差异。劣质版本之书,谬误流传,害人害己。对古书的阅读,前人一般主张选用善本,此类善本并非越古越好,而是主要指内容无缺损的完本,精校、精刻、精注本。

          今日的图书市场,劣质图书较多。大学图书馆所藏之书,虽然在版本方面的可信度较高,但其版本质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大学生无论在校内图书馆还是在校外其他场所读书,都存在版本选择问题。就纸质图书而论,最好读正版书,不读盗版书。

         盗版书的纸张、印刷质量一般较差,影响阅读快感。更重要的是,盗版书的内容、文字常有讹误,这直接导致对原书的不正确理解。此外,现在的出版社众多,印刷质量参差不齐,若眼前有不同出版社所印的同一部书,可考虑选读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之书,这当然仅是相对而言。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感觉文字可能有误,可用其他版本的书核对。

         电子图书市场乱象较多,盗版书、粗制滥造之书随处可见,大学生阅读这类书更应谨慎。若能在网上或其它资料中查到他人对某书或某一类书的评介,可从中选择版本质量优良之书。有的大学生,对书中的语言文字运用、知识的阐述、论点的是非等鉴别能力有限,可用其他版本的书对比,避免以讹传讹,避免轻信不正确的观点。

五 图书原著与改编之作

         古今许多著作,为适应不同需要,而今已被改头换面。比如:对古代作品译成白话文;将原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缩略本等。这些改编之作,有的去除了文字障碍,读起来不费力;有的可用较短时间轻松地了解原书大体内容;有的用直观的影像展示原书中的情节,增强其趣味性、生动性。如此等等,使大量对原著未予阅读或不愿阅读或根本无能力阅读的人,在不同档次、不同深度上或多或少了解其内容;另一方面,既可丰富一些人的生活,也可让他们在休闲中对历史或现实有所认识。因此,对这些改编之作的社会作用和积极影响不应否定。

         不过,改编之作不等于原著,在内容上一般有差异,甚至有很大差异。即使是古代作品的现代译文,也会因体裁不同、译者水平所限等,与原著在语言特色、文学意味等方面并不完全等同。尤其是古今名家的一些优秀作品,其艺术价值、艺术魅力,不是今日的改编之作所能相比的。大学生若要以获取相关知识为目的,就应该阅读原著,决不能以改编之作代替原著。据说有的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在论某部作品的人物时,在评论某作品的优劣时,仅以改编的影视作品为依据,这类所谓论文,显然无价值可言。当今不少大学生,不喜欢花精力阅读、钻研原著,满足于浅层次、娱乐式、快餐式地间接领略一些作品,这是浮躁之风在读书学习中的表现。

六 名家之书与普通人之书

        我们这里所说的名家,指在学术上造诣颇深、有特殊贡献的著名人物。这些人的学术声望、学术地位得到社会公认,受到学术界的敬重。他们的著作,往往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或具有开创性的独到见解,或将深奥难解的学术论题深入浅出地阐述,给后学者以良好的启迪和引导。至于那些自封的、靠媒体虚吹起来的、名片上印制的所谓“名家”,不在所论之列。

        名家之书,一般说来,其观点、理论代表一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学术价值不容置疑。不过,大学生所读之书,宜与自己的知识层次相适应,应在阅读后真有所得。理论深度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名家之书,那自然可以选读。如果理论过于艰深,虽经努力仍难读懂,读后最终未有所得,这类名家的书可暂放弃,待以后能读懂时再读。

          当今之世,人才辈出,不乏后起之秀。有的著书立说之人,在学术界相对年轻,学术影响不大,其姓名不易引人注目,可称作普通之人。但这些人所著之书,有的却很有价值,其内容深浅适度,观点平实,这类书适合大学生阅读。

      大学生对图书的选读,主要看书中内容是否符合本人实际,是否与应该掌握的知识相符,不一定非选名家之书不可。目前的图书市场,各种类型和档次的书籍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大学图书馆,为所在校全体师生服务,所藏之书也各种各样。大学生对图书的选读,务必从所学知识出发,从自身的专业素质出发,从各类图书的特点出发,既要考虑个人的阅读兴趣,又不宜过多沉迷于个人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图书阅读中获取真知,才能在图书阅读中得到真正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鲁健骥.说“精读”与“泛读”[J].海外华文教育,2001,(3):1.
[2]郭静妆.从大学生的阅读倾向谈图书馆的导读工作[J].中国电子商务,2012,(1):117.
[3]金志敏.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传播方式对比[J].出版参考,2012,(13):20.
[4]闵祥鹏.传统出版物与数字出版物的受众差异性分析[J].中国出版,2011,(17):52.
[5]王建宁.文学原著与改编电影之间的对读[J].电影文学,2011,(19):78.
[6]廖武山.从“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看高校图书馆的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8,5(19):138-139+145.
[7]孙忠博,王媛,李宇鹏,黄刚.高校思政教育基地在校园读书文化建设中的效果研究——以北京化工大学“读书文化节”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3(16):129-1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94.html
本文标签: 大学生 ,知识 ,求取 ,图书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