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9 16:13: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众所周知大学许多重要的专业课安排在高年级,大学生也由刚入学的陌生紧张到放松的适应。近年来诸多专业课教师反映,现在的大学专业课越来越难教,学生参与度更是越来越低,大学专业课时常沦为教师在讲台上的独角戏。因此,有效提高高年级大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参与度是非常必要,也是提升教学效果,促使大学生掌握重要基础理论知识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融合国内外大学专业课教学方式方法,尝试通过设置创意型课后作业,并进行课堂讲评、讨论。结果显示,通过巧妙地把专业课重要基础理论设计到课后思考作业中,并结合作业纳入平时成绩考核的管理模式,可明显增加学生对专业课重要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可活跃课堂、提升高年级大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自由讨论氛围。

关键词:大学专业课;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声音反应,大学生越来越不能安静坐在教室的冷板凳上学习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自身和学生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和学生进行自我批评与批评是有较强现实意义的,自古以来,人们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时,都是:批评他人易,而自我批评难。从教师角度出发,如果仅希望学生能够像以前一样能够安静的坐在教室认真笔记听老师在黑板上讲课,显然是很难实现的。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传统教学模式在某些环节已无法适应现代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越来越快,节奏的加快必然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法都必须与时俱进,做出改变[1]。当今大学课堂,以往专业课程通篇宣讲,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更难达到引导启迪的目标。大学教师,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通过专业教学,启迪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兴趣。诸多专家反应,现在大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日渐降低,认真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少,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做出改革的是教师,然后引导学生,再辅以纪律与规章制度。

         以前的大学课堂,学子们基本上都是抬头望着老师和黑板,充满求知欲,认真听讲、思考与做笔记,更能积极响应教师的课堂提问,爱好学习的同学经常课后继续围着老师讨论问题,并时常走进自习教室温故而知新。可以说以前的大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是极高的。现如今,要求稍微放松的大学课堂,后面几排的学生偷偷玩着智能手机,打着瞌睡,神游万里,心思完全不在课堂上,教师提问也鲜有人积极回答,而约束他们来教室的往往是课堂点名与平时成绩。随着当下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降低,诸多一线教师深感苦恼,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也影响教师的授课热情[2]。教亦多术矣(孟子),教师教的目的在于如何激发大学生的求知和专业探索热情,如何引燃大学生心脑中的求知欲望。因此,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是提升大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课教学过程的参与度。

一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必先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从幼儿园到大学,在优秀的教师理念中,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尽管这句话对教师要求稍显苛刻,但是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教学方法、人格魅力等等各方面的综合素养,是决定课堂精彩程度的关键。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能听到某某教授的某某专业课非常经常,甚至上了热搜,除了课程本身性质意外,不可否认的是任课教师的功底和个人魅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什么课程,只要努力创新,投入热情和努力,就算不能达到一样的精彩,至少可以改变很多。当代社会是力求创新、求实、进取的社会,首先教师要从自身进行创新,这就包括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改革。要想改变当下大学生课堂参与度日趋低下的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只有将课堂变的有趣、有内容、有深度、有思考,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身在课堂,心在课外。因此,现在的大学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一心忙于科研奖励,醉心成果名利,而在基础教学上投入不足,必然导致大学课堂越来越缺乏精气神。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必须立足师道之根本,有历史责任感和责任心,淡泊名利。教师要立足于自己的专业,多与同行或者资深教师交流沟通,不断提升技能。科技的日新月异,作为高校教师,还必须关注本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将前沿的科技成果融入到课堂,譬如环境类的热点问题,新的降污技术等等。当然,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通过这些科学研究项目,教师接触到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从而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只有自身的全面素养逐步提高,才能使得自己的课堂更有吸引力,真正的提高学生参与度,而不是靠点名,考核等强制性规章制度将学生束缚在课堂中,效果也不可能好。

\

 
二 如何让大学生课后相对忙起来

        有人说,现在大学生太忙了。然而实地调研后发现,大多数人的“忙碌”体现在五花八门的社团、活动上,而非专业学习上,甚至有些学生会觉得时间太多而彷徨。假设,任课教师能通过有效手段让学生课后适当的忙起来,进行专业兴趣的引导和实训锻炼,是非常有意义的。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专业课后忙起来的最有效的措施,而教学过程中布置作业,是容易引起大学生厌烦的环节。为达到启迪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实训锻炼目标,设置课后作业需满足以下几点:1)作业要适量。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一门专业课设置3次左右的课后思考作业基本可以满足作业量的要求,如果是重要的专业主干课,偏计算技能性的课程,则需要增加作业次数,总之作业在于精不在于多,过多的作业会占用教师和学生的过多时间,同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2)作业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专业课的课后作业一定要具有新颖性和启迪性,最好是领域的前沿热点,或者是突破性、创新性的观点或实践,而答案又是开放性的思考。例如笔者所承担的《环境生态学》课程,经常从中国科学网、环境生态领域的科研进展与前沿文献搜集相关论点论题、科研进展新闻等,丰富课堂教学,同时抽取几个作为课后思考作业;3)作业答案要具有开放性、有一定难度。作业要有一定开放性,无法百度轻易搜到答案,需要查阅一定的书籍和文献,或通过自主思考才能作答。当然,学生自身的认真程度也会影响作业的效果。

三 课后思考题的设置技巧很关键

        大学生专业课程的课后作业设置需要有深度,而又不能过于简单机械,如果翻翻书,网上百度搜索一下就有五花八门的借鉴答案,这样课后布置作业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大学专业课的课后思考作业设置的关键是新。如果课后作业不能突出新颖,如果只是书本上的课后思考题,很容易通过百度搜到答案。专业课基本理论多偏枯燥,尤其一些识记的内容,巧妙地设置有趣味的课后思考题,是提高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关键。巧妙一是要体现在题型方面,不是简单的选择、填空、判断或者问答。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或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设置一些讨论题或者是分析题。没有既定的模式化的答案,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二是答题思路方面,让学生多花心思。笔者在设置作业时讲究的是先思考后理论,在学生作答时会要求学生在书本上找到这个案例所蕴含的知识点并要求抄录在答案最后。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专业重要基础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最后还要兼顾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尽可能的不针对单一的知识点来设置题目,而将多个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达到做一题,巩固多个章节甚至多门课的效果。由此可见,课后作业的设置还要能与课程的重要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作业要新但又不能过分追求新奇,完全抛弃书本,一味的标新立异。

四 课后思考作业需课堂讲评,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度

         作业不一定需要耗费过多时间,像对待考试试卷一样给出评分细则,严格给出分数,但是一定要将题目拿到课堂用少量时间进行讲评。讲评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将最新的专业关键、前沿进展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专业方向又获得哪些创新进展和突破,又涌出哪些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大工程、大成果等,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这也同样要求教师需要在自身的教学、科研活动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捕捉专业方向的前沿进展和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以笔者承担的《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学》等环境科学专业课为例,在讲到生态入侵与生态保护措施章节时,引入我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人鼠大战案例,国家每年耗资巨大就是为了控制三江源保护区草原生的鼠兔,然后设置成课后思考作业,让每位同学通过课本指定章节阅读、网上新闻和文献资料查询深入分析鼠兔成灾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生态保护对策。下一次课开始的时候,拿出5-10分钟进行讲评,邀请几位同学给出他们的想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既能产生思维的碰撞,又能对某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和辩证的理解。笔者通过与以前教学过程对比发现,通过类似专业热点案例的思考题设置,学生课堂抬头率比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明显提高,而提问题时的课堂反应也较为活跃。

\

 
五课后作业需纳入平时成绩考核管理范畴

        大学专业课的课后思考、专业设计等作业如果不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管理体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课后作业需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范畴,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大部分的学生才会认真对待,设置作业的效果才能有充分保障。

六结语与展望

        根据作者多年的高年级大学专业课教学经历,以及对教育教学内涵的理解,大学专业课理论教学是枯燥的,但是每个领域每天都在发生着故事和进展,如何将一个基础理论知识点变成一个故事,一个热门话题需要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平时时间和用心,而又需要教师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求回报的时间精力付出。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立足师道之根本,增强教师的历史责任感和责任心,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在课后作业和思考题上适时适量,新颖巧妙的安排和设计,建立适当的奖励制度,并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期待通过教师的改变引导学生专业课学习态度、方式方法的改变,让高年级大学专业课课堂重回课间欢声笑语、各抒己见、群情激昂,课后收获满满、回味无穷的景象。

参考文献

[1]王春源,吕春华,何云岩.“学思演论”情景教学模式的探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6):103-104.
[2]刘孝利,赵佳,雷鸣,魏祥东,铁柏清.大四上学期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途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119-120.
[3]傅小明,孙虎,杨在志.专业课教学中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38):286-287.
[4]王亚丽,杨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以《广告策划与创意》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39):154-155+171.
[5]孙晓琳,李晓红,姜海鸣.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SPOC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49):42-45.
[6]张松敏.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7,4(28),66-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