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结合本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汽车运用工程》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及教学实践,针对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对比法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师生互动等方面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汽车运用工程;教学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成为了国际竞争的核心。创新型人才培养更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1]。《汽车运用工程》课程主要研究在汽车的整个寿命期限内如何以最少的耗费维持并充分发挥汽车固有的性能,其核心在于汽车的“管、用、养、修”四大方面。使学生获得汽车运用的基本知识,学会评价和分析汽车使用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汽车合理使用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汽车技术状况变化规律和汽车使用寿命的评价方法,如何既能以较低的消耗而又能充分地发挥汽车的使用性能,达到节能、降耗和延长汽车使用寿命的目的,使学生熟悉汽车运用工程的相关知识,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全面了解汽车、熟悉汽车、爱好汽车,进而更好地使用汽车,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汽车技术使用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推崇的是通过整齐划一的教育,培养听话顺从的“好学生”,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去要求、衡量智力、兴趣和品德都有差异的学生,以期培育出“标准化”的样本式好学生[2]。创新思维的本质是思维主体以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和规律为基础,通过新的思路和方法产生新的成果的一种思维过程[3]。本文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以期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点前后联系性差
由于本课程教材各章节的内容相对独立,不易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如第一章为汽车使用条件,第二章直接转入汽车公害及其防治,第三章为汽车运行材料,第四章又转入汽车驾驶技术。因此,对教师的备课程度要求较高,充分要求教师对教材做到“懂、透、化”的掌握水平。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教师备课不足及教学经验的匮乏导致在无法做到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不能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感到知识点零散难以掌握,使学生望而生畏,最终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对教师所组织的教学互动不积极参与等现象。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备教材,确定每个知识点在知识框架中的地位,还需要备学生、备教法,形成完整流畅的知识脉络。
(二)侧重抽象理论,缺乏实践
本课程中的汽车使用条件与性能指标、汽车的公害及其防治、汽车运行材料及其使用、汽车技术状况与等级评定、汽车的使用寿命、汽车技术管理几个章节的理论性相对较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仅进行抽象理论的讲述,却忽略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忽视了学生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基本教学规律,在理论教学中缺少穿插其中的实验教学,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抽象而难以消化吸收,甚至出现学生直到课程结束都不知变速器油为何物、变速器油加注在哪的情况。
(三)满堂灌,师生缺乏互动
由于该课程的前三章:汽车使用条件与性能指标、汽车公害及其防治、汽车运行材料及其使用,相对于本专业其他科目而言概念性较强,难以与学生直接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而且知识点又大多以“定义”、“法规”、“标准”等形式出现。大量数据规定的出现,导致知识点枯燥乏味,极大的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多数教师在理论讲授时难以结合实际,师生缺乏互动,教师始终处于主导者的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妨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出现了“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的现象。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则可以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避免上述问题。例如,一氧化碳的生成原因主要是氧含量不足引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哪些情况及工况下会导致燃烧中氧含量不足?”,讨论结束后对学生答案进行点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该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容易由于教师对学生之前已学课程及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不足,容易导致提出的一些问题起点过高,造成学生不知所云的现象,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课程起点过高,使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丧失了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要对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了解。
二 教学改革探索
(一)对比法教学
大学的存在价值是通过大学的系统训练,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理论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合格建设者。为承载这一社会责任,大学总是通过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4]。高校众多课程中所使用的教材难免会出现章节安排不合理,知识点间相对独立的情况,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构建明晰的知识架构,增加了学习障碍。为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对比法教学,即:将相似知识点放在一起讲授,通过区分知识点的本质特征,使各独立知识点之间产生前后关联,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防止知识点的混淆和割裂,引导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思考,培养其对比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思考过程中将新旧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加深。
例如,在汽车驾驶技术等应用性较强的章节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生活经验,分析泥泞翻浆路面、冰雪路面、山区、隧道等道路环境各自的特点,思考驾驶汽车在这些道路条件下行驶时须注意的事项,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将汽车的合理使用用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来解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突出工科学生的特点。使学生脱离课本的死板教条,结合理论知识自行总结归纳,使各独立知识点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理清知识脉络,将知识点进行再梳理再加工,将若干知识点重组为数量少、体积大的信息组块,运用组块化记忆策略,降低学生学习和记忆的难度,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过程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二)加强实践教学
理论能力和工程能力的融合集成往往体现在理论能力和工程能力的相互渗透、相互反哺、相互激发[5]。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而在实际学习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汽车运行材料试验及运行工况试验等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将实验穿插于理论教学之中,做到学以致用,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分小组实验,每名学生都须动手操作,避免空洞说教,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汽车运行工况的实验,实验中学生记录车速、档位、转速以及加速和制动踏板的使用频率等的数据信息,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填写实验报告,直观地感知什么是汽车运行工况,理解掌握其影响因素;在汽车排放污染物一节的理论学习结束后,进行汽车排放物的测量,使学生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结合已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场的实验状况,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启发学生思维,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在润滑剂及其使用的章节中,进行润滑油的运动粘度和润滑脂的锥入度实验,使学生在了解了相关定义及实验步骤后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使晦涩难懂的概念明了化。
(三)加强师生互动
教学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起到引导、规范、评价、纠正的作用,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其增强自信心,高效地掌握新知识、新内容,从而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塑造恬静而又活跃,活泼而又严谨的课堂氛围,使双方在此过程中都具有饱满的热情。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主思考,实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
在难度较低、概念性较强的章节,适当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制做PPT课件,让学生扮演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则负责点评及强调章节的重点,倒逼学生主动理解并掌握该章节的知识点,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表达能力。在汽车驾驶技术等操作性较强的章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实践与已学过的理论建立联系,将简单的应用能够用理论来解释,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思考“重视发动机冷启动”和“加速踏板轻踏缓抬,换挡动作及时迅速”等内容所隐藏的汽车理论知识,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传授专业知识与人格信念塑造相统一。
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点评作业时不仅根据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对学习效果进行考察,获得反馈信息。更要在点评作业的同时,通过对作业中出现的字迹、格式等细节问题教育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知识能力获得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具备正确的观念和意识行为倾向,培育工科学生应有的严谨认真的处事态度。
三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结合在《汽车运用工程》课程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教育教学过程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归纳、对比、联结知识点的思维方式,自主塑造学科知识脉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不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
(二)重视教学中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条件,通过直观的实验,结合语言的讲述,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运用已具备的能力和已掌握的专业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个人能力具备迁移价值,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三)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自觉的掌握专业知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教学以及作业批改的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对其进行价值观的塑造及工作学习态度的培养,帮助学生塑造严谨认真的作风。
参考文献
[1]黄安贻.面向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工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8,5(06):34-36.
[2]温美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范式的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2009,(15):66-69.
[3]杨培松,杜文娜.工匠精神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8(04):78-81.
[4]陆国栋.“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5):38-41.
[5]顾菊平,堵俊,华亮.新工科视域下综合性大学电气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8(01):56-60.
[6]刘亚娜,杨馥萌.基于BB平台的刑法各论本科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7):61-62.
[7]赖冬志,陈文兴.以科研为纽带,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推进本科教学改革——以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18):30-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