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立足发展核心素养再谈中小学生数学课外补习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9 14:26: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2018年3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特别要求各地针对“存在安全隐患、证照不全、强化应试、培训结果与招生入学挂钩、非零起点教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培训机构讲”等方面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故本研究以数学学科课外补习为例以中小学生对调查对象进行现状调查,并从家长和学生两方面进行实例分析,最后建议着重关注自身发展,切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课外补习;学生核心素养;减负

一 问题的提出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这样一幅素描,很生动地描绘了不少中小学生家长的生活常态:爸爸们焦头烂额地讨论孩子的奥数题、妈妈们在微信群里秒杀原版教材、爷爷奶奶负责放学后去课外班占座、孩子则马不停蹄也一头雾水地穿梭于无数的课外班之间……中国教育学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有中小学生1.8亿人,我国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而中小学课外辅导学生超过1.37亿人次,相当于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参与过校外培训[1]。

         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国家倡导素质教育,主张为孩子“减负”,但纵观中小学生的学习现状,可以发现,小学生的负担未曾减轻。究其原因是学习活动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虽然学校减少了学生的课后家庭作业量,希望留给学生更多的娱乐休息时间,但大量的课外补习却占用这些时间。已有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中国城镇有73.8%的小学生,65.6%的初中生,53.5%的高中生参加了课外补习[2];2012年上海参与PISA测试的学生超过70%参与了数学补习,语言、科学、其他补习的比例也均在50%一60%之间[3]。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未来5~10年,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将超出3000亿元,并且正在急速增长[4]。因此,课外补习问题已经是当今中小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那么,当前中小学生的课外补习活动呈现怎样的状态?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 文献回顾

         国内外对课外补习已有很多研究,Stevenson和Becker(1992)对课外补习活动做出了开创新的研究,并提出“影子教育”的概念。他们将影子教育定义为“发生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旨在提高学生在正规学校学业表现的一系列教育活动”。[5]Bray对课外补习的概念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课外补习只有当主流教育存在时才会存在;它的规模和形态因主流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在几乎所有社会中,它受到的关注都比主流教育少。Bray认为,补习教育不包括公共财政投入,也不包括家庭成员的义务补课劳动。它主要是由机构或个人所提供的具有赢利性的教育服务;总之,课外补习是由私人支付的主流教育外的补充性教育,它以学术性课程为内容,以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小学生为对象。[6]我国学者王有升认为,课外补习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参加的有针对性的文化课或艺术方面的辅导补习,主要的形式有:雇用家庭教师、参加日常补习班、参加周末学校或假期辅导[7]。彭湃结合了国外研究指出,课外补习是学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所参加的培优补差活动,是由私人支付的主流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只有当主流教育存在的时候才会存在,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其为“影子教育”[8]。许政法综合上述学者对课外补习的观点后归纳出国内补习有三个特点:一个阶段,中小学,两种形式:家教和课外班,三大特性:补充性、私人性和有偿性[9]。虽然课外补习以多种形式存在,而最常见的是家教形式和课外补习班形式。

\

 
        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中数学课外补习是指在正规学校上课时间之外(比如放学之后、周末、节假日等非学校正常上课时间)参与的数学补习活动,包括通过到补习机构、请家教(包括到补习老师那边去或者补习老师到你家)两种方式参加数学补习,而不包括由学校统一安排的补课。

三 课外补习调查结果

         本研究调查对象的选择是基于考虑调查对象的代表性,故本研究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重庆的两个区县作为抽样地区,在每个抽样地区按照办学水平分层抽样得到样本学校,其中包括社会评价较好和较差的小学两所、初中两所,然后在小学四年级、初中八年级中分别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样。共发放425份问卷,共收集到问卷415份,有效问卷403份,有效率为97%。

(一)课外补习形式

        从被调查的学生来看,参加补习的占40.1%,表明有4成以上学生在参加某种形式的课外补习活动。在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中,有71.4%的学生是上补习班,17.9%的学生课外补习的形式是请家教,有10.7%的学生在上补习班的同时,也请了家教补课。

(二)是否参加课外补习原因

       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在问卷中设置为多项选择题。选择“为在考试或竞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最多,比例为41.9%,选择“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占30.6%,“学校课堂知识没有课外培训全面”选项占比14.5%。极少数选择了“其他同学在培训,所以我也想参加”。调查数据表明在数学课外补习中,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数学成绩,补习也是考试竞争大的必然结果。

        在没有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中,选择原因最多的是“家长没要我去”,比例为41.3%,其次有26.1%选择“学校作业太多,没时间参加”,这说明本身学校课程课业负担较重,是影响参加课外补习的主要原因。有23.9%选择。“在学校学好了就不需要在外面培训”,仅有4.3%选择“我的成绩已经很好,不需要在课外培训”。仅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会认为掌握好学校知识就不需要参加课外培训。

(三)数学课外补习强度

         选择补习机构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中,有60.8%的学生每月的的补习次数在4到5次,也有17.4%的学生补习次数大于8次。在每次补习时间上,1到2小时,2到4小时的比例各占一半。请家教的学生较少,在请家教的学生中,请家教次数主要集中在4到5次和大于8次。笔者认为大于8次的学生是把每月参加培训班与请家教的次数加起来计算的,而非各自为大于8次。

\

 
(四)数学课外补习的效果

         从学生对“我的数学成绩提高是因为参加了课外补习”的回答看,绝大多数学生“非常同意”“有一点同意”(约60.7%)。也有少数学生“有一点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约39.3%)补习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这说明从学生的主观感受来看,补习还是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

四参加课外补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涉及课外补习的话题有很多,此处主要聚焦于从学生和家长两方面对影响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影响因素抑或说是参加补习的原因进行现实分析。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提高成绩”是很多同学的正面回答,但在未参加补习的同学眼中“家长”是影响其参加与否的占比最大的因素,这从另一方面体现出,除了学生自己想提高成绩之外,“家长安排学生参加补习”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分析家长在课外补习中的位置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部分研究者的共识,可能这也是最本质和单纯的原因。可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家长对课外补习和学校常规学习存在本末倒置的情况。就比如: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因为参加了补习,将时间都花在完成补习作业去,而忽视学校老师布置的常规家庭作业,甚至将其作为充分理由向老师请假。这样将两种学习本末倒置真的对学生发展好吗?在家长心中,到底哪里才是培育孩子的正确位置?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在选择课外补习原因时,有四成学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或者更直白的说是考试分数,而且约六成的学生认可的确是通过补习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成绩。课外补习对学生成绩的提升作用的确是有的,但不一定对每个学生的作用都一样,就像是所谓的好的学习方法不一定对每位学生来讲都是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自己而言才是最好的。在小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和家长花费大量时间和经济在小学奥数的补习上,但学生在学校的数学成绩并没有表现出提高或者处于优秀水平,而且在某些数学练习课堂上,学生直呼“这个我知道,这个我在奥数班上学过的!”,似乎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态非常满意,并且自认为自己“这样好”得数学成绩是来源于奥数班的补习老师,而与学校任课老师似乎没多大关系。这种将学生置于对自己的不当认识乃谁之过乎?这里面还反映了另一个与本研究关系不大的问题:小学奥数该不该学?该怎么学?什么样的状态去学?

五政策与思考

         今年三月份,教育部发出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里面强调各地要针对“存在安全隐患、证照不全、强化应试、培训结果与招生入学挂钩、非零起点教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培训机构讲”等方面问题,逐项分析研究,尽快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重庆、四川等地接连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出台治理政策,主要围绕教育部印发通知中的“四步法”,直面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语文、数学、外语等以“应试”为导向的学科培训问题,一致认为此行为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课外负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课外补习所引起的问题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那反观对于身陷其中的家长和学生是否也应该从自身去思考。选择课外补习不外乎于希望在竞争社会中取得成功或具备更多取得成功的条件,竞争本身是好的,但是将目光全部集中于和他人竞争是否又太狭隘了。现在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果将与他人竞争的意识转移一部分到自己与自己进行纵向“竞争”,可以放慢脚步,审视自己,将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状态、未来的目标作比较,也许可以真正的达到使自己能力得到发展,储备能够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必备能力和关键品质。

参考文献

[1]http://finance.ifeng.com/a/20180329/16050541_0.shtml
[2]薛海平,丁小浩.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研究[J].教育研究,2009,(1):39-46.
[3]胡咏梅,范文凤,丁维莉.影子教育是否扩大教育结果的不均等一基于PISA2012上海数据的经验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3):29-46.
[4]赵霞.中国和韩国的影子教育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5]Stevenson&Becker.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Amerci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7,No.6,pp.1637-1657.
[6]Mark Bray.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lanners.International Ins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Paris,France,1999.
[7]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06):18-19+24.
[8]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1):44-48.
[9]许政法.国内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学研究,2009,32(1):56-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6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