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语文教学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提升其语文认知与综合素养。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受到关注,这是符合当前新课标的具体行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借助情境教学、时代背景及作者信息的影响、名句的激励作用,开展情感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教育剖析
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能够清楚地揭露出来,学生通过解读,了解到文章的主旨,由此更好地践行基本的学习活动[1]。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强化基本的情感教育,通过为学生进行情感引导,使得他们的共鸣被激发,由此提升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确保相应的学习效果得以优化。
一、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蕴藏着作者的智慧与感悟。因此教师应慎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鼓励学生体会文章中包含的所有感情,将自己置身其中,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讲解《最后一课》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感悟文章主旨,同时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借助文章描述的画面,使学生主动接受情感教育。教师可利用生动的语言和文中的配图,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然后鼓励学生感同身受。整篇文章传达的就是爱国情感,教师在对写作的背景进行了叙述之后,可让学生们自行阅读一遍课文,这个阅读的过程学生们是带着自己的想法深入进去的,因此更能产生共鸣,对于祖国的热爱程度也能逐步强化,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借助于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活动具体开展时,教师应重视教学情境的营造,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情感[2]。教师可适当地利用情境教学,比如结合相应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共鸣,然后借助于现有的实物加以演示,也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们打造出更为优质的教学情境,使其情感得以强化。
比如可以通过播放录像及录音等多种多样的手段,使教学过程富有形象感,多个感官融入至相应的情境之中,可体会文中人物的真情实感。比如在讲解诗歌时,教师如果单纯为学生们诵读,无法使学生们的认识提升到一定的层次,此时教师可借助教学资源,鼓励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学生在低沉压抑的声调中可与诗人融为一体,去感受令人动容的画面,产生相应的敬仰之情。可以结合着《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加以分析,通过为学生播放应景的音频,使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表达到极致。
三、发挥时代背景及作者信息的影响
作者在进行文章写作时会赋予较深的情感,同时表达出强烈的家国情怀,这时教师可利用作者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产生探索的欲望,同时也可适当普及时代背景,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相关时代下发生的事情。比如讲解文天祥的故事时,教师应适当为其普及文天祥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到当时背景下发生一系列事情的原因,明确爱国情怀的体现。为了更好地深化文章主题,应积极为学生进行讲解,结合当时的国家背景和社会背景,理解文天祥的抱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对文章的感悟更加深刻,同时也能提升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与反思[3]。
四、适当借鉴名句的激励作用
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教育的落实要到位,同时采取的方式应该严谨,因为中学生在这时拥有了自身的认知,所以如果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应给予他们这样的机会。在语文教材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文章语句多是富有深刻内涵的内容,所以想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需要积极为其普及更多的知识和名言名句,使学生理解名句的感染力。
比如讲解文章时,教师可适当鼓励学生摘抄名言警句,提升相应的情感认知。如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们去理解名言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出了爱国的情怀,学生们在品读的时候能够被这样的情怀深深感动,教师需要抓住这样的机会进行适当的熏陶,促使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对于优化语文教学的成果非常的有利[4]。
中学生应该真正认识到情感教育的意义,在教师的支持与鼓励下成为富有情怀的人。本文重点解读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落实情况,结合着当前中学教育的实际进展,分析出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为了在教学中适当地落实情感教育的方针,教师要积极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们能够通过相应的激励,提升情感认知,在学习实践中努力成长为富有情怀的学习者,感悟语文教学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1]张文博.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56.
[2]于桃红.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24):54.
[3]赵振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分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12):111.
[4]冯春利.试论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6(14):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