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缘起于幼儿园虐童事件,在对教师权威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权威滥用的危害和滥用的原因,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提出了防止教师权威滥用的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师权威;问题探究
北京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园区涉嫌虐童事件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各地迅速开展幼儿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切实加强幼儿园监管工作,促进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严格师资管理,加强幼儿教师准入资质审查、师德师风建设。综观现实,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权威的主导力量已由传统的制度性力量转向个人魅力,但由于学前教育体制机制的欠完善与师资力量的薄弱与人员的多元化,导致学前教育中教师权威滥用的现象依然存在,不仅伤害了学生和家长的感情,也给教师群体的形象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因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师德修养,转变教师对权威问题的认识,成为防止虐童事件发生的根本着力点。
一、教师权威的意义
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凭借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力和个人因素而产生的能够被学生自觉接受的,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行为的一种支配力量。美国学者R·克利弗顿和L·罗伯特以韦伯的权威类型说为基础,在《教师权威:一种社会学观点(1990)》中指出:“教师权威分为制度性权威和个人权威,制度性权威的形成主要受社会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赋予教师的法定权限影响,个人权威的形成主要受教师个人学识、专长、人格魅力影响。”这就说明,教师权威一方面来源于其在教育活动中身为教师的地位,另一方面来源于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一)教师权威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
无论是传统的教师主体型教学组织形式还是新型的教师引导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与带领。教师权威的存在,不仅能使教师本人获得自信,按备课计划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而且能使学生把教师作为学习与模仿的对象,从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如果没有教师权威,课堂教学秩序就无法保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权威的影响力是课堂正常进行的保证。
(二)教师权威是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润滑剂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构建中的重要一环。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一榜样的作用,教师的学识和人格魅力等因素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权威的合理适度使用,如教师凭借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人格魅力,尊重并信任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沟通与交流,会赢得学生的崇敬、爱戴和信赖。教师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会增加学生与教师平等交流的机会,师生感情也会更加融合。和谐的师生关系便可顺利构建,对班级的组织和管理也会带来诸多方便。
二、教师权威滥用的危害
教师权威滥用,即教师将自己的权威不恰当地扩大,无限制地将自己的意志和权限施于学生身上,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导致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及情感受到伤害,甚至剥夺学生申辩权利的行为。学前教师的权威滥用,主要表现为少部分教师因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意识行为的特殊性,给学生造成身体或心理的伤害,常见的为虐童行为。比如,西安4岁男童被幼师用利器刮伤多处,长沙一男童午睡不听话被保育员扎出14个针眼,浙江温岭一幼师多次将学生倒插进垃圾桶……如果教师仅仅把权威看成是一种权力象征而毫无章法地对待学生,权威所导致的一系列结果将是触目惊心的。过度使用教师权威,不仅是教师没有自信的表现,也是教师缺乏仁慈心、道德义务感和良心的表现,甚至可以反映出其人格的缺陷。教师滥用权威,轻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其心理和身体的伤害。学生,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不敢也没有能力拒绝教师不合理的行为,最终一幕幕虐童事件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教师权威的滥用只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种伤害甚至会影响其一生。
三、防止教师权威滥用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制度法规建设,完善教师发展保障机制
制定防止教师权力滥用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普法知识宣传、教师法律法规培训等途径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使教育活动和教师行为有法可依。对于因权威滥用而造成学生伤害的事件,严格按照《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办事,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力求打击力度到位。只有从法律法规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才能对某些教师的权威滥用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二)引导多方部门联动,构建学生成长的安全环境
在社会民主化进程中,越来越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民主。因此,家长应该加强与教师的联系,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而不能一味指责教师。发现学校或教师对孩子滥用权威的现象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努力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另外,应该增强社会的监督力度。各种新闻媒体应该保持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关注,特别是要勇于揭露“教育的黑幕”。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再者,社会有关部门也应该定期给教师安排心理健康学习与检查,建立档案,跟进管理,充分发挥民众的社会监督作用,防止教师权威滥用给学生造成的伤害。
(三)树立正确的教师权威观,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
防止教师权威的滥用,除了法律法规约束和社会监督外,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态度、情感和行为的转变。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权威观。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权威的合理利用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随着平等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教师更应该意识到要以“人”为本,认识到教育必须从人出发,再回归到人的本质。因此,教师权威的树立需要从内在出发,凭借学识、才能和人格魅力等赢得学生的尊敬。这样,教师不仅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而且也有利于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师要增强法律意识观念。《教育法》明确规定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教师师德的内容。随着各种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学校给予教师的培训,教师应该意识到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合法权利,在法治理念的指引下,增强公平公正意识,严格遵循其行使范围,尽可能减少越权现象发生。
3.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学前教育教师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师德修养,才能热爱并忠诚于教育事业,才能公正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养成良好的师德修养。第一,要有一颗仁慈心。“仁慈,是教育活动的本性和本质要求之一,没有仁慈的教育将是一种缺乏关怀,因此,是机械、冷漠和无效的教育。”第二,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良心作为一种道德成分,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具有一种调控作用。有良心的教师,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在这种心理制约下,教师权威滥用的现象能获得有效制止。第三,要有高尚的人格。对于教师这样一种特殊的职业,人格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具备高尚人格的教师能以“德”服人,以“德”树威。教师凭借自身崇高的品质能够吸引并影响学生,赢得学生的敬重。教师在感受到自己人身价值实现的基础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师权威的滥用。
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师,理应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我,以良好的教师权威观担负教书育人的使命,以教师个人魅力的展现收获自我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磊.中小学教师权威问题研究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教育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华安.警惕教育中的“权威滥用”[J].现代教育论丛,2016(4).
[4]白艳.后现代教师权威的解析及现实意义[J].教育学术月刊,2009(7).
[5]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