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佛学经典《阿毗达磨俱舍论》写作特点考释论文

发布时间:2019-10-16 10:50: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阿毗达磨俱舍论》被誉为佛教中的八经五论中的五部大论之一,文笔流畅,论述缜密,文采斐然。一千多年前梵文汉译翻译大家玄奘译介到中国之后,影响广泛。本文对《阿毗达磨俱舍论》写作特点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其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让中印传统文化更广泛、更和谐的交融。

关键词:《阿毗达磨俱舍论》;梵语研究;佛教文化;世亲;玄奘

        《阿毗达磨俱舍论》(Abhidharmakos'a-bhās謝ya),也称《俱舍论》,是一部伟大的佛学著作,被誉为佛教中的八经五论中的五部大论(即《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律宗论》)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研究介绍学习《俱舍论》,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华夏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俱舍论》作者是四世纪中叶至五世纪中叶古印度僧人世亲论师。世亲是一位非常有天分的大师,他的作品有几千部之多。《俱舍论》以理长为宗,被人们称为聪明论,一直受到后人的特别的重视。它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古代文学作品,它的结构非常独特,是世亲论师一个人提纲挈领的教授出学术观点,然后由他的学生弟子们对他提出的观点进行问答论辩,有的时候为了一个观点,还会发生激烈的争执。我们都知道,在学术上有的观点会越争辩越明晰,最后达到一致。如此的表达方法,在其他的经论中是比较少见的。正因为它的这种表达结构,使这部论著更加具有学术价值。

        我们研究这部著作的时候,必须是在充分认知这部著作在佛教思想史中重要的价值的时候,还必须从著述的字里行间去研究发现作者写这本书的思想和情感。很显然,世亲论师是站在一定的高度,用开阔的胸襟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去接受当时的思想,这充分显示了作者世亲论师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以及在学术研究方面兼收并蓄,继承与发展的治学精神。值得后人称道。

       《俱舍论》的内容深邃而恢宏,科学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当时十分流行的学术思想。  

         西方学者 Lusthaus 认为,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详述了小乘五位七十五法,并概述了说一切有部学说,包括禅定、轮回理论、 感知理论、 因果理论和宇宙学等, 并在论释中从经量部(Sautrāntika)的角度批评了这些论点。Duerlinger 指出,俱舍论的最后一品《破执我品》针对犊子部(Vātsīputrīya)主张的补特伽罗实有理论提出了反对意见。

        世亲论师在这部著作中的语言表达,也为我们提供了学术研究的样板。作者创作的作品有散文论辩等多种式样,从古代的梵文原著中可以看出,他的文笔流畅,论述缜密,文采斐然。而作为梵文汉译翻译大家玄奘,更是著作等身,治学严谨,穷其一生,从事着翻译梵文的重要工作。所以,无论从梵文的艺术表达,还是从玄奘本的翻译本的严谨规范,都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

 
       《俱舍论》所倡导的思想,也十分具有现代意义。第一,它提倡和谐向善,希望世界大同。第二,关注智慧开发和学术创新,开启智慧的法门。第三,它提出,要认识人生,透视人生,科学的解脱人生的诸多烦恼,期待人们能够安宁平静的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梵文佛经,汗牛充栋,通过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玄奘大师翻译介绍,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显然,经过人们几千年的反复研究总结,汉译佛经这笔中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为我们打开了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由此可见,《阿毗达磨俱舍论》的出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如今,“一带一路”这一从经济、文化诸领域全面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创举,已经让世界各地人民感受到了中国博大的胸襟与抱负。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辩证、发展、实事求是地认真研究和学习印度佛学经典《俱舍论》,深入挖掘其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让中印传统文化更广泛、更和谐的交融,是我们科研工作者在新时代义不容辞的新课题、新任务。

参考文献:

[1]演培.《俱舍论颂讲记》(上中下三册)[M].台北:正闻出版社,1980.[2]振宇.《俱舍论》史略及其价值[J].法音,2008(3).
[3]释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黄宝生.梵汉佛经对勘丛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惟善.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以梵文《俱舍论》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王新跃.略述《阿毗达磨俱舍论》的成书及结构[J].华夏文化,201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78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