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言语训练的一个场,一个让学生们言语实践的舞台,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儿童味”“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定位;儿童味;语文味
审视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考虑。小学语文课堂必须以儿童为主体,因为只有在儿童充分参与的活动中,才能看到儿童成长的本质。否则,即使课堂流程行云流水,但不一定触动儿童心智成长的启动键。教师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一定要让儿童觉得有趣,乐于参与,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语文素养。
一、抓题目,培养质疑解疑课题的能力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文章的提炼、概括与浓缩。文章的题目如此重要,可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运用题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低年级段,教师更是如此。殊不知低年级段的学生学习阅读的初期,如何理解题目、如何读懂题目、如何从题目中获取文章的主要信息……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初期阅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引发出许多的问题,这样既对文章的学习有了目标,又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方向。
开课时,我们可以设问:“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些什么想知道?”这样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的导课,既保护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们质疑解疑的能力。
二、搭架子,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华师大有位教授曾经说过:学生们之所以不能整体感知文章,源于我们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琐碎,把问题划分成若干个答案,请若干个学生回答,忽视了培养学生完整、整体解决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基于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勾画课文主要信息,获取课文主要关键词语,搭架子等形式,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的设计,既给了学生动手勾画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机会,又给学生搭建一个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的台阶;既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课文的能力,又帮助学生体验了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学习成就感。
三、抓重点,培养理解感悟课文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精读精讲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抓关键词句,是精读精讲的一种有效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张定远先生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在品析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是课标提出的一个长效而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理解课文,突破难点的关键。
例如:二年级课文《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师就可以抓住“忠实”,先引导学生说一说有关带“日”字的词语,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太阳的忠诚。这样的设计,积累了词语,训练了言语,理解了课文。而且课本内容和生活体验被巧妙地结合起来,熟悉的事与物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丰富了学习方法,拓展了学习视野。
四、借插图,培养看图说话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学生对于图画的兴趣往往比文字高。正好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配备了精美的插图。恰当地利用学生和教材的这一特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还会为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是学习规范化语言的开始。“说”出来就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课文插图的中心人物多是与学生同龄的学生,或是可爱有趣的动植物,以其生动活泼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展示教材内容,密切配合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如能灵活、巧妙地运用插图,找准插图与语文知识间的结合点,把知识的学习与插图的理解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拓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要用好课文,更要超越课文,以课文里的言语运用实例为基点,延伸扩散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所以当学生们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了解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进行读说结合、读写结合、读练结合等各种形式的延展。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新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言语训练的一个场,言语实践的一个舞台,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儿童味”“语文味”。
参考文献:
[1]赵建华.小学语文教学的童真底色[J].上海教育科研,2015(9).
[2]刘建平.让学生享受充满童趣的小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