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随着新军事变革的逐步推进,我军体制编制及训练作战模式必将发生深刻变化,任职教育院校应积极适应军事变革发展,着眼部队使命任务,着力增强人才培养方案中任职岗位指向性设计、优化教员队伍结构履历、拓宽实装教学渠道,以培养学员任职岗位能力为核心目的,找准任职教育与部队作战训练契合点,实现院校任职教育培训与后续部队任职岗位的无缝衔接。
关键词:军队任职教育;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引用格式: 张娜,李笑尘,郑修鹏 . 军队任职院校学员任职岗位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分析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6):61-63,86.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raining the Students’ Post Ability in Military ServiceAcademiesZHAnG na, LI Xiaochen, ZHenG Xiupeng(naval Aviation University Qingdao Campus, Qingdao Shandong)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advancement of the new military reform, our army’s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training operation mode will undergo profound change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actively adapt to the military reform and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the mission and task of the army and strengthens the design of post orientation i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ill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staff and broade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channel. The core purpose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post ability. It will find out the meeting point of post education and army combat training, to realizing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colleges and the posts of the follow-up troops.
Keywords: militar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ost ability;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一 引言
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习主席提出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强军兴军必由之路上,军队任职院校应本着“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 的原则,积极适应军事变革发展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需要,从军队建设、作战和训练的实际需要出发, 以培养学员任职岗位能力为核心目的,找准任职教育与部队作战训练契合点,实现学员院校任职教育培训与后续部队任职岗位的无缝衔接 [1]。
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是为海军航空兵部队培养机务维修保障人才的一所初级任职院校,结合该单位在教学转型和深化任职教育改革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以点带面,简要分析我军任职院校在学员任职岗位能力培养方面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 任职院校学员任职岗位能力培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军任职教育院校大都是由以往的学历教育院校转型而来,在转型过程中,围绕学员任职岗位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完善、教学内容优化重组、施训模式方法改革、教学保障条件配套建设等诸多环节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学员赴部队后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 “水土不服”的现象,说明学员任职岗位能力与部队岗位能力要求依然存在一定差距。部队回访与问卷调查表明,青岛校区毕业学员赴海军机务部队后, 排故能力偏弱、维修保障工作流程不熟等现象仍时有发生,这说明任职院校在学员任职岗位能力培养 方面依然面临问题与挑战。
(一) 任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任职岗位能力培养指导性不强
顶层设计是基础,任职院校各类人才培养方案是其教学施训过程中的基础性、持续性和引领性工作,涉及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设计等诸多方面,应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配套的教学活动设计,其核心是使学员经过培训后形成部队任职岗位能力。但目前,客观上部队装备更新较快,任职岗位呈现新型化、综合化特点;主观上,任职院校对部队任职岗位缺乏持续性、系统性、动态性梳理,两方面造成了任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部队实际岗位需求衔接性、对应性不好,从而方案对学员任职岗位能力培养指导性不强。
具体表现在,一是任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按专业划分,通常一个专业对应一个人才培养方案。但某些专业可能面向部队的多个具体岗位,任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若对部队具体任职岗位梳理不够、能力要求提炼归纳不够,就会造成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员任职岗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不强、清晰性不够。二是针对具体的部队任职岗位,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其能力需求量化、细化的程度不够, 描述内容较多,课程实施过程中操作性不强。三是新型装备列装部队,带来新型任职岗位,而任职院校对部队装备及任职岗位跟踪较慢,从而缺失相关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致使相关岗位的任职能力培养落入空谈。
以青岛校区飞机与发动机维修工程专业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编工作为例,该专业对应海军航空兵机务大队机械师、质控师、飞行助理或修理厂机械师等岗位,而这些岗位对学员任职能力有共性,但也存在个性差异,因此若飞机与发动机维修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这些岗位以及岗位能力梳理不足、呈现不够清晰,对岗位的综合能力、专项能力和能力要素定量分析不充分,就会造成人才培养方案描述与部队岗位能力需求错位。
(二) 任职院校教员队伍任职教学能力不足
强人先强己,教员队伍是任职院校学员任职岗位能力培养的载体,教员队伍的教学能力是任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助推剂。任职教育院校教员不仅应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理论和知识,还应结合部队岗位工作,熟悉了解部队相关的任职岗位以及开展相应工作的流程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客观有效认识,这是任职院校教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 [2]。
但目前任职院校教员还或多或少存在任职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一是教员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任职院校教员大都来源于地方高校或部队学历教育院校,整体学历较高,但从院校到院校,客观上形成了对部队、对装备、对装备的保障工作熟悉程度却相对欠缺的局面和现象,虽然其可以通过资料学习了解掌握装备的构造、原理,然而由于缺乏部队相关岗位工作经历, 对装备保障具体工作的开展方式、时机及流程却无法了然于胸,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侃侃而谈,甚至避重就轻、蜻蜓点水,所以对学员任职岗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收效有限。二是部队代职、任职、重大演习、非战争军事行动经历匮乏。
近年,总部机关逐步提高和规范了任职院校教员赴部队代职、任职的数量和频率,但整体上普遍时间较短,大都以半年为主,最长不超过一年,并且还存在代职手续到部队、本人在原单位工作的情况,即使赴部队代职、任职,部队也不想给代职任职教员加任务和压担子,使得教员赴部队代职任职间的形式大于内容,除此以外,由于体制的原因,教员参加重大演习、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经历也相对匮乏。近年来,青岛校区逐步优化教员结构和丰富教员履历,但统计表明,目前依然有 93% 的教员来源于院校, 代职、任职的比例仅为 45%,而参与重大演习、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比例不足 4%。
(三) 任职院校装备教学手段不多
能力培养靠手段,教学手段是学员任职岗位能力形成的催化剂,尤其是对接部队任职岗位的实装教学方式。近年来,军队任职院校紧盯部队装备发展实际, 丰富教学手段,但从实际状况看,依然存在实装教学与部队发展脱节现象。一是任职院校实装建设滞后部队实装列装。
实装是任职院校任职岗位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学员任职岗位能力中的装备操作能力、维修保障能力、组训能力都依托于实装开展,但由于体制的原因,任职院校难以从部队、科研院所以及工厂获取装备,尤其是促进部队战斗力生成的新装备,甚至于新装备的技术资料,这就造成了任职院校学员任职岗位能力培养核心环节与部队实际岗位需求无法有效衔接的局面。
二是任职院校对部队新战法、训法了解不多。当前部队持续开展信息化建设,努力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部队组训方式、战法日新月异,但由于与部队缺乏有效、畅通、持续沟通机制,任职院校不能及时了解掌握部队实际作训状况,从而难以根据部队战法、训法动态更新课程设置,导致学员任职岗位能力培养与部队实际需求存在偏差。青岛校区在实装建设方面,紧密联系部队、工厂与业务机关,积极沟通协调,多方筹措,努力实现教学实装与部队同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即使如此,由于航空兵部队新装备列装以及战法训法更新速度较快,导致在实装组训方式、综合演练上仍与部队岗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 任职院校学员任职岗位能力培养问题的对策
任职教育显著特点是岗位指向性与结合性,因此任职院校应紧密结合部队岗位需求和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实际,追踪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前沿知识, 联系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实际,把新理论、新战法、新岗位等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员队伍,丰富教学手段,以提升学员任职岗位能力为终极目标,更好地为部队建设和发展提供优秀人才,基于上述提出的三个典型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对策。
(一) 任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任职岗位指向性设计
任职院校应主动作为,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和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要求,聚焦能打胜仗,紧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任职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适应新军事变革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部队任职岗位能力要求针对性设计使命决定任务,任务需要能力,能力培养取决于教学施训。有什么样的任职岗位,就需要有什么样的岗位能力。通过深入部队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和任职岗位,对岗位知识结构模块进行梳理,统计学员毕业后任职岗位类型和特点, 对后续任职岗位能力共性、特性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专项能力和能力等要素, 确定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教学设计等教学文件,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岗位针对性设计。
2.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部队任职岗位更新性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更新”是任职教育的指标之一,根据部队装备建设发展实际,人才培养方案应着眼新装备、新训法、新战法带来的新岗位, 及时调整更新。并据此开展新装备宣讲、教材体系更新、新课标及课程方案设计,使新装备知识及所需岗位任职能力及时进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得以实施教学活动。
(二) 任职院校教员队伍结构履历优化性设计
从长远来看,任职院校总体上对教员队伍建设应在优化结构 [2]、提高能力、丰富经历上下功夫, 实现由注重提高学历向全面提高能力转变、由“学科型”向“双师型”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 转变,逐步构建现役教员、部队教官、文职人员和特聘人员相结合的教员队伍。在具体工作中,任职院校应努力着手完善以下两个机制。
1.严格教员选拔机制
教员的选拔严把“入口关”。任职院校加大从部队选拔优秀人才作为教员的比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规范选拔程序。任职院校向上级机关递交教员需求,采取院校物色和部队推荐的方式,确定选拔对象,在机关组织下对相应人员组织考核,择优录取,一旦录取,由机关统一下达调令。二是严格选拔条件。对任职院校相关特色专业、急需专业人才,制定一定的选拔条件, 突出组训能力、任职经历、重大演习活动参与度等指标要求。通过上述两方面工作,切实选拔优秀一线部队指挥及专业技术人才,优化任职院校教员队伍结构。
2.规范教员代职、任职制度
目前对于任职院校目前现有教员而言,其赴部队代职、任职是提高其任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但需要从制度上对该政策进行进一步规范。
一是拓宽代职范围,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代职、任职形式。人员方面,要涵盖老、中、青、新所有教员; 岗位上,既要有本系统一线部队,也要有相关部队机关,既要有相关专业技术岗位,也要有相关业务领导岗位;频次上,短期与长期结合,避免“一次代职,终身受用”现象。
二是进一步完善代职任职制度。任职院校要根据教员的专业、经历、能力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根据院校任职教学任务需求以及与部队、机关的沟通协调,制定出教员代职、任职计划书和任务书,量化细化代职、任职计划和任务指标,教员代职、任职期间需完成这些任务和指标, 部队业务机关认可后,方可认为完成代职、任职任务, 任职院校并将代职、任职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一定年限内代职、任职的次数与周期长短作为教员后续职称晋升、晋衔晋级的政策依据。
(三) 任职院校实装教学渠道拓宽性设计
目前我军装备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战法、训法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任职院校应着眼部队装备建设发展,积极拓宽装备教学渠道,使实装教学体系适应部队岗位需求,应重点解决完善以下两方面问题。
1.依托部队装备,建立校外实装教学训练基地院校培养人才最终是为部队所用,因此任职院校应更新观念,拓展装备教学保障建设思路,与机关和部队积极沟通协调,遵循“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在相关部队设置校外实装教学实训基地, 投入必要的配套建设,结合部队施训计划,实现院校实装教学与部队作战训练相互融合、有序衔接,使学员院校培训结束后即可赴部队上岗,从而解决院校实装与部队装备脱节的突出问题。青岛校区近几年根据海军航空兵部队航空装备建设实际,分别建立了多处校外实装教学实训基地,极大地增强了多型新装备的任职岗位课程教学能力,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型号培训学员的任职岗位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加大实装模拟仿真系统研发应用
生安全事故。同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国家匠人艰苦卓绝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感受这些匠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精神和为工作、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可以让学生明白在设计过程中的不认真、不严谨,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生产人员的不负责,从而让学生学习大国工匠精神,逐渐培养学生的设计严谨性与社会责任感。
四 结 论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完成设计任务达到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但是目前本门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思政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式地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教师也没有能够深入开发本门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因此本文在指出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对本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
本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将原本被孤立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活动巧妙结合起来, 注重学生设计积极性的调动、创新意识的开发,积极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与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改革中注重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适当地融入思政元素,增强学生对于国家的自我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同时通过设计过程培养学生严谨设计的精神与认真负责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引领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潘耀芳 , 吴懋亮 , 王昊 , 等 . 课程思政下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模式改革 [J]. 科教导刊 ( 电子版 ),2018(1):143-144.
[2]高德毅 , 宗爱东 . 课程思政 : 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01):31-34.
[3]邱伟光 .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07):10-14.
[4]高燕 .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13-16.
[5]周元凯 , 左雪 , 樊玉杰 . 机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途径探讨 [J]. 科教文汇 ( 下旬刊 ),2018(10):70-72.
[6]冯晚平,程旭明 . 基于农机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 [J]. 当代农机,2019(10):59-61.
[7]朱明 . 以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29):127-128.
[8]任晓莉 , 刘吉轩 , 韩海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9,048(011):123-126.
[9]张佃平 , 高广娣 .“课程思政”理念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J]. 黑龙江教育 ( 理论与实践 ),2019(07):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