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课程思政下韩国语专业文化课的教学实践——以《跨文化交际》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8 14:39: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专业课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在价值引领及育人导向上与思政课同行同向、形成协同效应。本文从外语专业文化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出发,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重要性,以《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为基础,从育人目标的精准定位、教学内容的兼容并蓄、教学方法的多元融合等三个层面进行了教学经验总结,为课程思政融入外语专业文化课程提供一定的路径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韩国语教育;教学实践;跨文化交际

本文引用格式:欧阳敏慧 , 焦斌 . 课程思政下韩国语专业文化课的教学实践——以《跨文化交际》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5):89-91,114.

Teaching Practice of Cultural Courses for Korean Majors under the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Background
——Tak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n ExampleOUYANG Minhui, JIAO Bin(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establish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While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teaching skills,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lso be  in  the same direc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alue and education guidance to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Starting from the necessity of promoting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and import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precise positioning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inclusiveness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diversified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hese experience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the college level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cours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Korean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 引言

2018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1]。大学教育期间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而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程,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传授专业知识、体现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成长的最前线。要响应总书记号召,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必须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以思想政治为内涵,结合专业课程具体内容, 两者有机融合,构建内涵深刻、内容丰富、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课程思政课堂生态体系。

外语类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让专业教师更加注重授课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将家国情怀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之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努力培养学贯中外、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作者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韩语专业必修课《跨文化交际》为例,尝试探索课程思政融入外语文化专业课的实践路径。

二 外语专业文化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外语类课程的设置基本由语言、文化、文学等方面构成,其中语言类课程为主,文化、文学类课程为辅。近年来,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方兴未艾,从课程思政的宏观把控到微观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2]。

一方面是偏重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 从而忽视了价值引领和育人目标,这类问题多出现在外语语言类课程中;另一方面是育人目标导向偏差,在易于弱化专业知识的讲授与训练的不利情况下,课程的育人目标随着课堂内容深入,逐步偏离原定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目标而未察觉,这类问题多出现在外语文化类课程教学中。与此同时,部分专业学生偏重个人兴趣爱好,学习目标仅停留于语言交流、外企就业等层面,发挥专业特长进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家国使命感仍较薄弱 [3]。因此,推进外语文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培养文化自信。通过对中外文化的学习与对比,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相似与分歧,以及其间的交流与联系。在专业教师以适当教学案例与教学方法的引导下,澄清对中外社会的文化误区,让学生重新审视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无穷魅力与旺盛生命力, 进而让学生在差异中依然能够坚持自我,增强文化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

第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习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 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在外语类课程中,文化类课程由于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若教师、教材引导不当,易导致学生对国外的一些与我国文化及价值观不符、不适于在我国进行广泛宣传的内容产生好奇探索、甚至认同崇拜的心理。

第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还有利于传播好“中国声音”。习总书记曾强调,“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际社会对中国奇迹产生愈加浓厚的兴趣,渴望破解中国成功的秘诀,同时,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也不少, 一些西方媒体仍然在‘唱衰’中国。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尤其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5]”外语类课程作为培养“传播中国声音”人才的重要一环,其课程思政的探索尤为重要。此外, 外语专业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会接触、参与到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正确价值导向的专业人才,才更能适应企业、社会和国家的需求。

因此,在当前外语专业文化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应当齐头并进。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授课方式,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育人资源,“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6]”

\
 
三 课程思政融入外语专业文化课程的路径探索

《跨文化交际》为我校应用韩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文化类课程,是一门职业技能课。作者分别于2019、2020 年春季学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实践。课程历时 16 周,每周 2 学时,共计 32 学时, 授课对象分别为我校 17、18 级应用韩语专业学生, 共计 42 人。

(一) 育人目标的精准定位
外语教育具有两大目标,一是语言文学目标, 二是社会人文目标 [7]。韩语专业各课程之间虽存在内在联系,但其授课重点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前分析授课内容,结合课程特点,精准定位并明确课程育人目标。《基础韩语》《中级韩语》等传统语言类课程授课时间长、教学内容多,育人目标着力于专业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培养,致力于学生专业素养的获得与提升。相较于语言类课程,《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内容淡化了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主要通过对韩国概况、饮食、交通、民俗等方面的阐释讨论,对比揭示中韩两国在社会生活、文化体系、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分析中韩两国人民在行为方式、交际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更着重于对韩国文化、社会的理解与探讨。因此,本课程对专业学生韩国文化理解以及中韩文化关系认识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引导作用。

在分析课程定位与授课内容后,作者将本门课程的育人目标设置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以韩国文化为专业知识基础,辅以中韩文化对比, 将家国意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不仅让外国语、外国文化走近学生,更要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使命感,让学生乐于向外国朋友介绍我国的优秀文化、当代生活,“讲好中国故事”。

(二) 教学内容的兼容并蓄
本课程的文化教学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如韩国服饰、饮食、建筑、交通、货币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二是其背后的思想文化, 如韩国礼仪文化、社交文化、民族情感等。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朝鲜半岛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相互接触、交流,并受到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例如,汉字汉文在半岛的深入传播,以及随之传入的儒学著作和儒家思想;韩服中高腰襦裙与我国唐朝襦裙的交流与借鉴;两国都保有春节、正月十五、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等。

在“韩国庆典”章节中,通过对比学习韩国“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的异同点, 让学生认识到两者的差异,引导学生尊重他国文化历史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保护、宣传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而在“韩国传统节日”章节中,通过对比中韩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从侧面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鼓励学生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我国 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与自豪感。

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和文化自负,更不仅仅是一种口号,而是在历经文化对比碰撞后,仍能保持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信赖。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我国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交流形式愈发多样,文化碰撞随处可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甄别内容、审视信息、坚持初心、文化自信的能力培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项课题。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韩两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人民交往日益频繁。在“韩流热风”的浪潮下,我国优秀文化、优质产品也在源源不断进入韩国,受到韩国人民欢迎。从汉语学习热、中国留学热等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到飞跃运动鞋、小米充电宝、麻辣香锅等中国好物的在韩流行,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中国创造的巨大生命力。只有在充分认识我国文化优秀性与正确看待中外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在学习他国文化时保持强大自信与坚定信念。

(三) 教学方法的多元融合
除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点讲授外,还可以将比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等教学方法作为传统课堂讲解的有益补充。通过积极丰富的课程内容与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达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8]”中韩文化在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通过中韩文化的对比教学, 在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理解与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 [9]。在韩国概况章节中,通过汉字与韩文的关系讲解, 让学生从专业角度重新感受汉字汉语的卓越之处与独一无二;同时朝鲜半岛对汉语的总结典籍又成为我国研究汉语的材料,这样的交流才推动了两国文化的共同发展。在本课教学后,学生能够从全新视角感受汉字的魅力与生命力,文化自信视角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在当今“互联网 +”时代,知识的获取越来越容易,但知识选择、价值判断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却变得越来越突出 [6]。文化从来不是单向传输, 因此,外语文化课在保证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不应仅限于外国文化的单方面输入,更需要鼓励我国学生将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用别国语言介绍给世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乐于向外国朋友介绍我国的优秀文化和当代生活,发挥专业优势,实现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讲好中国故事”。作者在一些章节中采用一些课堂活动任务,以达到课程思政下课程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例如,活动 1: 两人小组形式, 用韩国语说一说中韩春节、中秋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从节日时间、活动和特色饮食等方面进行。(“韩国传统节日”章节)

活动 2: 假设你的韩国朋友来中国游玩, 请教你如何从上海坐高铁到南京,你将如何说明?(“韩国交通”章节)
通过这类课堂活动,学生既可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又能够运用语言能力为今后跨文化交流做技能演练,避免技能目标与育人目标的脱节,达到专业知识与积极实践的有效结合。

除课堂讲授外,将出校实地考察作为教室教学的扩展与延长,充分发挥社会育人资源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学习印象的同时,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韩国国庆日章节中,三一节和光复节的背景讲解都与帝国主义侵略密不可分。在此部分教学中,作者提前在课堂中讲解时代背景和历史事实,之后带领学生前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尹奉吉纪念园等地进行实地参观。通过实地参观,中韩两国遭受列强侵略的惨痛历史和英勇抗争史更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引导学生在和平年代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四 结语

在课程建设实施的过程中,作者深感课程思政的实践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每位老师、每个学生具体落实到每门课程中。在教学中,作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思政内容的详略取舍、学生思考讨论时长不足等,这些问题需要在后续课程建设中进一步整理改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尽管可完善之处还有很多,但如果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理论素质,积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对外语专业学生加以及时、恰当、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就会成为一束束对外交流、宣传我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光芒,在世界各个角落发光发亮,成为照亮苍穹的中华文明“满天星”。

参考文献
[1]人民网 . 习近平 :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2018-5-3】. 
[2]王 飞 . 课 程 思 政 教 学 改 革 及 其 实 施 策 略 [J]. 教 育 现 代化 ,2018,5(41):1-4.
[3]王录,吴越 . 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专业语言文化类课程思政建设——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 [J].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9(36):216-222.
[4]学习强国 . 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上 的 讲 话 [EB/OL].2020.10.14. 
[5]中共中央宣传部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M]. 北京 : 学习出版社 ,2019.
[6]赵鸣歧 . 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 [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8(5):86-90.
[7]张红玲 . 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 : 历史、现状与未来[J]. 外语界 ,2012(2):2-7.
[8]习近平 .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EB/OL].【2019-6-16】.
[9]文仲莲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弘扬 [J].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18(34):35-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