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教工党支部在课程思政育人中的作用与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8 10:44: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高校教工党支部承担基层党建和专业课程重任,抓强支部党建助力课程思政发展,课程思政发展反馈支部党建。以习近平新时代党建重要精神为引领,对新时代高校教工支部党建与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构建紧跟时代发展、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教工支部,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不断筑实支部党建水平和育人前沿阵地,践行育人大思政教育体系。

关键词:教工党支部;课程思政;作用发挥机制;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 徐宏杰,胡雄武,陈健 . 高校教工党支部在课程思政育人中的作用与路径 [J]. 教育现代化 ,2021,8(40):130-134.

rol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the Specialized Course

XU Hongjie, HU Xiongwu, CHEN Jian
(School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Abstract: The party branch of teaching staff of university undertakes the task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Enhanced party branch construc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the specialized cour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the course feedback in the party branch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Xi Jinping new idea and thought, the party branch of teaching staff of universi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the specialized course were carried out in  deep thinking.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the specialized course were actively explored to  follow the era development and stand the test of  time. Hence,   the level of the party building and the front position of education were strengthened, and the three-wide education with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were also practiced.

Keywords: party construction of bran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the specialized cour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role mechanism; path

一 引言

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方向, 专业课程思政成为打通教育全阶段、全方位育人的主要路径 [1-2]。高校教工支部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的前沿基础阵地,在育人育才过程中起到桥头堡作用 [3-4]。长期以来,高校基层教工党支部发挥了基层党建核心作用和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功能,但对新形势下教工支部如何在课程思政育人如何发挥作用研究不够。笔者试图通过本文明确高校教工党支部与专业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协同育人途径的形成提供一些思路。

二 教工支部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因此,深刻领会和把握支部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是新时代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和教育书育人的必要之义和应有前提。

(一) 支部党建是专业课程思政的一面旗帜

党的领导是国家高等教育把握正确方向的根本政治保证,高校专业思政课程是贯穿教学过程、全程育人的主要渠道。基层教工党支部以党的建设为总纲,具有组织力和号召力,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坚强后盾和强有力保障。一方面,通过支部活动加强支部政治建设并带动教研活动加强教师思想教育管理,突出支部组织的“旗帜”作用,增强教师政治担当与教书育人职责;另一方面,举好支部党建大旗,保障课程政治属性,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新时代高校党建重要任务之一即是要在新形势下坚持党全面领导下的教育方针,牢记价值引领与教育职责,落实办好党中央育人政策方针。课程思政为高校全过程育人提供了新的通道与支撑, 以教工支部党建不断武装教师头脑,并把思政融汇于专业知识结构,筑牢育人体系是当前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 课程思政是支部党建的前沿阵地

高校学生培养以育人为本,德才兼备。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不仅是育才之基,也是促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构筑育人大格局的重要基石。专业课程承载“三全育人”的教育重担,要求与思想政治课程并行同向。因而,支部党建要把专业课程视为支部党建的重要阵地和活力平台,深化育德育魂和育才育人的职责认知。通过专业课程思政课建设,以落实立德树才为内在要求,把课程思政作为加固支部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党建外延的前线阵地。

(三) 支部党建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支部党建与课程思政虽然面对的角色与职能不同,但相互依托、彼此依赖。一方面,加强基层教工党支部建设,促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走实扎根,在建设实践中深耕思政沃土,增强教师党性修养、稳固教师理念信念,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阵地和增强专业课程思政之必要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加强高校专业思政课程建设,扩展思政教育发挥之途径,释放课程全程育人之能效,把党的建设方针全方位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强化基层组织凝聚,确保育人导向和内化育人质量的主要路径。

\
                     
高校教职工支部党建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同置于党的全面领导之下,以党的建设为总领,二者本质同向,内涵互融,理论归一。一是根本目的相同。二者均是对同属于高校主体的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增强对党和民族的共同信念、筑基加牢社会主义信仰和基本价值观、固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根基为基本落脚点。二是本质属性具有多个交点。支部党建与专业课程思政分别承担了对教职工与青年学生的再教育和育人使命,二者价值交点在于育师育人及育人强国。教工党支部建设与专业课思政建设均具有理论和实践融合特性,在思研中互联互进,在学教中互补互促。支部党建促进教师发展,教师发展促进育人效果, 育人效果反促支部党建与教师发展。深化专业课程思政离不开教工党支部的强力助推,教工党支部的建设也离不开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支撑。

三 教工支部的作用发挥机制

(一) 党建引领机制,发挥领航功能

一是健全支部党建运行护航机制。加强和规范基层党支部建设、健全与完善相关工作与学习运行机制是加强政治导向作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向的重要基石。坚定不渝执行党的决定,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发挥党建运行机制在课程思政育人中的保障与护航作用。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党性教育和思政教育,保障其政治修养和业务素质等不断提高。通过对新时代思政理论成果、优秀传统、先辈精神、行业专业文化等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学习研讨,不断满足教师精神需求与知识需求,增强育人能力本领,自觉将导向文化和价值观融入育人理论和育人实践。

二是完善专业课程思政的支部党建融入机制。以支部运行机制为保障,切实发挥基层教工党支部政治、组织等优势,视专业课程思政作为支部常态化工作的新航道,并归入党支部日常组织生活和职责范围。一是强化支部价值与方向引领,确保铸魂育人目标与课程思政方向,把党的方针政策、思想价值、传统文化、院校特色与具体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同时发挥支部主导作用与组织功能,集体对专业课程思政因子的融入源头把关,注智赋能。二是支部党建围绕育人传知与课程思政规律、学生价值塑造与成长成才等开展研究,助力党建引领课程价值实现。同时,完善支部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行动力, 推动全体教师不断增强自身认知自觉并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确保思想团结与行动统一,切实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沿既定方向推进。

三是建立互助共研共建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教师自学自研、教师互助互研、支部与支部协同互动、思政课程传授、经验教师传授等机制。一是让教师转传统教书观念为育人理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认识到课程思政不仅是对本身素养的提升和初心使命的践行,也是授学生以德、授学生以才之大道。其次是发挥支部党建途径,通过大学习大讨论、研文件学经验、上党课谈体会、开讲座做调研,化单兵作战为群体行动,推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提炼、教学内容无缝衔接,创新改革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等。进而促进专业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提升,化有形与无形,融有招于无招,无风雨自来,润物细无声。其三是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学生团组织、党员教师与学生学研团队等以党建为支撑开展多角度审视,寻找共建契合点共同开展工作,形成支部建设提升与师生素质提升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引导与具体服务相结合的互助共研共建机制。最后是学习落实线下学研与线上学研、单人学研与集体学研、思政学研与特色文化学研、静态学研与动态学研、隐性学研与显性学研等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支部互助共研与共建工作,凸显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让教师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以敢勇当先之劲托起育人塑魂之重任,让专业课程思政在协同育人轨道上无阻而行,让学生、教师和支部均在协同中感悟成长。

四是多方联动合力确保支部党建育人进程。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应从两个方面加强。首先是校院重视,配备资源保障,支部建立以支委为中心、党建骨干与思政典范为先锋,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联抓齐管的合力工作机制,确保思政教育良好生态气候,扎牢育人组织根基,形成联动合力。其次是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标杆在合力育人机制中的示范和引领效能。有效发挥教师在专业授课、学生社团与学生活动中频频接触、距离亲和的优势,以自身人格修养与党性觉悟熏陶感染学生,对学生开展潜在的人格教育与价值引领。立德树人既为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以合力机制保障每位教师均担起立德树才之职责, 每项教学活动均显现育人之功能,每门课程均有育人思政之显露。通过对教工支部组织功能、政治优势与教师知识教育、价值导向的整合,形成组织与课程协同育人、党建与业务协同育人、集体与个人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保障支部党建与专业课程协同推进,一体融合。

(二) 目标导向机制,把握方向之舵

一是强化价值引领是支部育人的基础工程。把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作为支部党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视当代核心价值引领方向下的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 视支部建设中持续汇入的思政血液为动能来源,构建教工支部“三全育人、协同育人”基础格局。在日常支部党建与教育工作中,不断学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育人教育观和育人方法论,以党建价值为引领,不断发挥教工支部的价值引领和政治引领作用,彰显党建教育价值和课程思政风采,夯实教师的育人主体意识、育人实效的思政教育能力和育人知识的本领能力。视“党建引领育人、育人反哺党建”为根本遵循,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教师精神之动力,视教师党性党心和信仰信念为支部发力之根基,不断深化教师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之下的新时代教书育人新理念认知,推动教师政治自觉、思想主动和育人行动,融思政于内心, 化育人于无形。

二是植根特色文化是支部育人的重要路径。特色文化建设是校园价值文化渗透、思政路径引导和思政内涵培育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育人过程中要切实融入专业历史、学科优势和学校定位等特色文化,培育学生的校院认同、专业认同及荣誉感、归属感,提升特色文化品牌的内在凝聚力与感召力,柔性转化为对师生的隐性教育。结合社会、行业发展与党建最新理论成果,成理论、文化、思想等“大道”为可感、可知、可触之“小道”,对学生外熏内感,建设植根特色文化的支部育人路径。

三是聚焦课堂教学是支部育人的主要航道。课堂是目前教书育人的主要形式,也是支部育人的重要航道。要理解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的异同与侧重,首先在专业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计划改进、讲义教案内容编写等教育教学过程和督导评课、学生评教、同行听课等教学质量监控环节均不同程度地置入思政因子,推动相关教学改革与育人模式改革。其次是以支部为旗, 为专业课堂主航道指明方向。在面对面教学中转思政显性为思政隐性,最大程度融合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中以鲜活形式展开思政内容,释放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能效,激活学生言学爱学内心, 引导和教育学生对理想价值、品质人格等价值观的正确追求,确保课程思政氛围浓郁开展和党建育人目标切实体现。

(三) 标杆示范机制,竖起先锋之帆

一是汇聚思政范例开辟宣传阵地。宣传阵地建设是提升党建和课程思政质量建设的重要保证。在高校师生协同党建中,要紧紧围绕师生,汇聚不同课程思政范例开辟宣传阵地,助推党建提升与思政育人效果。支部思政宣传可以借助不同载体灵活开展,但要以专业特色文化、专业课程为基本依靠, 以时代改革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培育为基本遵循,以课程赋予的内在思政价值为根本出发点。思政范例、宣传阵地要统筹考虑支部党建与学生教育,把握新时代气息、生活节奏、思维方式、交流习惯等,创新方式方法和范例内容,实现范例的有效带动性和宣传的普适接受性。把握支部党建工作规律与课程思政教育规律,探索以教师为主体的支部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范式,既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又深化了对党建知识的认识、外延了党建宣传阵地。

二是打造标杆品牌发挥辐射功能。紧紧抓住标杆品牌辐射效应,加强示范教工支部、教师标杆和专业课程思政品牌联动建设, 构建基层支部协同育人的党建示范 - 教师标杆 - 课程思政品牌的范式育人基线,多层次典范式提升育人与党建协同育人效能。一方面要做到支部党建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夯实推进专业课程思政的导向价值引领、思政行动的自觉能力,增强工作主动性;另一方面,用好表彰评优评先机制,评选标杆典型优选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彰显标杆示范效应 [6]。同时,建设课程思政示范工程,找准课程基点,发挥品牌带动辐射作用, 破除专业课程讲专业、党建学习谈党建的狭隘视界, 打开由个人到支部、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引领通道,使课程思政成为高校党建育人的重要路径。

(四) 聚凝互促机制,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一是塑造教育价值观、落实责绩实效机制。支部建设与课程建设的交点在于师资队伍作用的发挥, 二者融合的策略目的在于立德铸魂和立德树人。教工党支部要发挥组织优势、强化政治功能,置师德师风与理想信念教育为教师管理之首责,置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政政治素质教育为工作之重任。时刻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增强师生政治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7-8],不断提升支部引领功能,强化教师价值观塑造,融党建于教师队伍,融党纪于师德师风。构建民主公开考核评价与责绩实效管理机制,重视组织培训与教师理论学习,使他们时刻牢记教师身份、党员身份;增强考核评价与管理的导向性、约束性、激励性与透明性,公开争先创优与工作教学考核评价,有助于保持党支部的战斗性、先进性、凝聚力和感召力,确保党建育人目标持续有效实施。

二是聚凝互融,发挥载体育人机制。围绕新时代思政大格局,一是以支部为中心,以标杆品牌为榜样,牵手互学先学而后教,引导和推动广大教师立德立信、立身立学和立教兴教。二是聚焦学生育德树才核心,自觉对照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多方面要求,以学生认知目标感知达成、能力目标感知达成和情感目标感知达成为教学逻辑, 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专业科学知识传业授道。三是要充分利用党建活动等载体,开展师生互动、党员互动和支部互动,最大程度发挥支部堡垒、党性党风、经验理论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开放交流、资源共享、借鉴提高的开放式平台。灵活运用方式方法,深化支部党建、课程思政、师生活动融合长期融合机制, 将思政德育在教育大框架内以一贯之, 筑牢全方位育人体系平台。

四 教工支部的作用发挥路径

(一) 加速思想解放,确保举措落地见效

思想是行动的牵引,思想的解放促进行动和举措的落地,新事物的成功莫不发轫于思想的解放。支部在党建与育人两个环节中具有协调统筹作用,需要主动转换思路,做思想解放的先行者 [9]。一是要严格支部政治生活,做好教师政治方向引导。从战略高度积极引导教师自觉树立并践行社会义主价值观作为兴教立国之魂,做到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仰坚守,深刻领会政治时代内涵与指向,坚持教学探索积极把思政因子融入专业课堂。二是要以思想为引领以制度为约束确保课程思政制度化与常态化。把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视为党支部建设的重心之一并列入日常工作计划,充分发挥教工支部堡垒在专业课程常态化思政建设过程中的领航功能,把好方向之舵。充分利用支部学习载体和灵活学习形式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提高教师的政治定力、思政能力和教学能力。

(二) 学研同行,深耕课程思政沃土

教工支部党员要发挥组织优势、工作优势和人个优势,围绕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开展集体中学习讨论和个人研学,研讨课程思政与育人规律,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内涵,把集体智慧融入每门专业课程。梳理课程教学知识体系,找准思政切入点与学生关注点,建立思政与课程的有效链接,做到化整为零、常存零取、学研常新。一是深耕课程思政沃土,发挥专业与院校特色优势,挖掘专业发展大事与历史、课程名事名人、行业时事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等, 提炼中华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情怀、责任意识等思政要素。二是引导学生将专业课程与劳动实践相联系,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与创新立德有联系,更多地习得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业务职责等。

(三) 载体平台拓展,思政元素全面融入

拓展基层教工党支部舆论宣传阵地,全面融入思政元素,加强在校学生专业院校自信、文化制度自信、道路理论自信等,提升育人实效。一是要利用现有教材、结合自编讲义教案、线上线下教学中充分融入鲜活思政案例,开展“五进”融入,即进专业培养方案、进课程教学大纲、进课程教案、进专业课堂、进学生头脑。二是实践平台融入。利用实践教学、学术论坛、经典讲坛等载体,把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社会义主义价值观结合,把学术专业追求与品质信念、人格塑造相结合。三是积极利用专业实践教育、创新创业等各类赛事、本科生导师制、网络学习平台、答疑研习、专业学院宣传等开辟宣传阵地,构筑特色支部党建育人的辅助平台。

(四) 筑基建柱,深化思政实践担当

组织以支部资深党员和专家党员骨干组建设, 设置党员先锋岗和党员示范岗,推进党员挂牌先行和示范课程建设,筑好思政基石,建实思政支柱, 固化思政育人成果。一是要所有教师共探专业课程体系,共话思政实践担当,以新时代育人育才为导向,变革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办法,提升思政教学能力。二是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思政渗透、有的放矢、以小见大,以情化人。三是日常实践教学要充分发挥实习实训、技能竞赛、实验实践等具体实效, 把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认同教育和拼搏进取精神真切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 环境思政输出,多元传播途径协同

把思政内化入课程建设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构筑思政协同输出环境与间接途径,营造课程思政氛围环境化与协同化。一是开展师生联合支部、师生帮扶小组、思政专题讲座、专题文化上墙等线下实体,外扩环境思政输出途径,构筑支部党建协同育人氛围。二是主动出击,用好互联网等新平台, 建设党建思政支部学院网站专版、公众号、微博、微视频、微课等载体,投放专业思政案例、竞赛创业, 院校历史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等优秀宣传作品,打破传统传播单一途径依赖,构建在线学习空间,化晦涩难懂为通俗易懂,化专业课堂为生动日常,化单一路径为多元协同,形成课程思政响应与支撑助力,提升支部党建引领育人实效。

\
                        
五 结论

专业课程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教工支部在育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教工支部党建与课程思政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思考并总结了教工支部的作用发挥机制,提出了教工支部在课程思政育人中发挥作用的五种有效路径,以期在有效提升支部党建工作的同时,积极促进教工支部党建的引领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军,汪一江 . 略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J]. 教育现代化,2017,4(35):187-190.
[2]蔡瑶,孙建英 . 通识教育视域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可能路径——兼论美国通识教育经验的可借鉴性 [J]. 教育现代化,2017,4(36):74-77.
[3]王珺,于平原 .“互联网 +”创新高校党支部建设的路径研究 [J]. 教育现代化,2017,4(43):125-126.
[4]潘越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高校育人工作的方法探析——以成都体育学院学生党支部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18,5(39):326-329.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 2016-12-09.
[6]周月朋 , 丁兆明 . 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作用研究 [J]. 北京教育 , 2018(11): 79-81.
[7]李春旺 , 范宝祥 , 田沛哲 .“专业思政”的内涵、体系构建与实践 [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 2019, 33(4): 1-6.
[8]邓晖 . 把工作做进人的心灵里 -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综述 [N]. 光明日报 , 2019-1-15.
[9]郭强 , 毛维 . 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育人创新模式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2019,6(8):13-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9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