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根据当前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生的培养与就业状况,以培养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生注册营养师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核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探讨其在本科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方法。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与岗位相适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丰富教学模式,为如何培养适应新的社会形式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高素质人才,形成符合新时代的教育模式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注册营养师;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教育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宋家乐,王子娴,任源,等 .以注册营养师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模式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9):54-58.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de of Food Hygiene andNutrition Oriented by Training Qualified Registered DietitiansSONG Jiale,WANG Zixian, REN Yuan,ZENG Zhen,GUI Zhongyu, LI Jingjing,MO Ling, HU Lina, HE Wen(Scholl of Public Health,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status of undergraduates major in food hygiene and nutrition, the problems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ere discussed and the reform methods were put forward, with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registered dietitians as the core and post competence as the guidance. On the basis of knowledge educa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ability corresponding to the post, enrich the teaching mode, and mak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how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in food hygiene and nutrition that adapt to the new social form, and form the education mode in line with the new era.
Keywords: post competence;registered dietitian;food hygiene and nutrition;teaching model of undergraduates
一 引 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大众对健康的诉求也日渐增高。同时,党和政府也时刻关注我国人民的营养与健康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具有强健体魄和健康体质的全体中华儿女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基石和有力保障。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相继颁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 年)》《“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 )》等纲领性指导文件均指出了营养学在促进国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和实施是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是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 主干学科主要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营养学与食品科学等四大模块。本专业人才是在各级医院、妇幼保健、疾病控制以及医(康)养服务等机构中从事临床营养和公共营养的主要力量。
随着 2017 年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水平评价制度暂行规定》和《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水平评价考试实施办法》等文件的出台,我国营养师水平评价体系及注册管理制度开始确立,并逐步向其他先进国家的营养师教育、管理和培训制度相接轨。
目前,我国有近 30 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专业, 而这些专业的学生是我国注册营养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后备军。医学类专业因其专业的特殊性, 本科人才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门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需要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医学类专业。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建立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课程体系, 从而能够大力培养具备营养学专门知识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社会大众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培养具有良好岗位胜任力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本文以培养注册营养师(Registered Dietitian,RD) 为专业教学导向, 探讨西部地方医学本科院校中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人才所应具备的胜任力。以此为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构建符合地方医科院校校情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提高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本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二 岗位胜任力的概念与内涵及研究现状
岗位胜任力是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才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充分展示,并能够有机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 [1]。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 McClelland 教授所提出,并在 1993 年由心理学家 Spencer 等进行改良而得。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医学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医 - 护” 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的医疗所需。营养师正逐渐成为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近年来,以营养师参与的临床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医疗系统的效率, 从而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 2020 年 9 月 14 日, 澳门特区政府正式将营养师纳入澳门医疗人员专业资格及职业注册制度。这意味着营养师越来越受政府的重视。
目前,对于岗位胜任能力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临床医师,中医学,护理人员及药学从业人员等方面 [2-4]。而针对以临床营养师或是公共营养师为目标的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虽然目前社会对于营养师的需求逐渐增加, 但营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那么,如何提高营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质量,拓展他们的职业发展能力,这已经成为营养学专业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职业能力的分析
(一)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学生对本专业教育和就业认知现状
(1)大多数学生清楚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的就业方向,但多认为受到的专业技能培训不足。
(2)本学科在课程设置和专业程度的方面,并没有达到大部分学生的期望值。
(3)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重视程度不足,实施效率较低。多数学生不了解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而盲目认为就业形势严峻。
(4)多数学生认为毕业后职业兴趣与目前专业方向一致 [5]。由此可知,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学生对本专业就业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有提升自己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主动性,愿意以此方向为长期研究或工作的目标,但同时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二) 以具备注册营养师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食品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和能力,熟悉营养相关疾病的营养防治,熟悉食物营养与食品检验,能从事疾病营养治疗、社区营养、食品安全管理与监督、检验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要求方面提出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知医学知识, 疾病防控知识,营养学相关知识;掌握常见病和慢性病的营养学相关疗法和处理原则;掌握各类人群在正常和特殊条件下的营养需要及营养水平鉴定; 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分析,食物资源开发和食品强化的营养设计与鉴定;培养对食品成分检测的基本能力;掌握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毒者抢救及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了解营养与食品卫生方面相关宣传教育知识和技能;熟悉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等 [6]。总的来说,以注册营养师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职业能力所需专业知识覆盖面较为广泛,所需专业技能也不仅仅局限于临床学科范围。本专业以此为目标,以培养综合能力强, 基础扎实的专业人才,并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科研与实践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提升,为祖国提供所需的优秀营养学人才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就业职业能力探索评估
临床医学知识、基础营养、临床营养、营养评估等知识被认为是医院中各营养工作相关岗位的核心知识;而疾病营养治疗、食谱编制及营养调查、咨询和健康教育能力被认为是岗位核心能力。对于餐饮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学校食堂等单位,核心知识主要为基础营养、营养烹饪学、药膳食疗、食品卫生与食品检验,核心能力主要是食谱编制能力、营养咨询能力及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及管理能力。而在职人员基本素质要求方面,二者一致认为“爱岗敬业、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平等待人、团结协作” 等素质为医学营养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7]。
综上所述,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不同就业岗位对具体职业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并且因其和人与健康的具体联系表现出各自的特性。原有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本科毕业生面对的职业能力的需求。但在以具备注册营养师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培养目标中,对当前营养学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有了更全面的覆盖,如果以此为培养方案和目标,将有助于本科学生毕业后对工作和社会的适应,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的训练。
四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在目前多数开设有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的各类院校中,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依旧采用以教师为课堂主要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这一传统模式往往使学生在有限的课题时间中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式”知识教育。特别是在《基础营养学》《公共营养学》《临床营养学》等专业课程中,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能采用主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手把手培养学生技能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样的模式让学习变得单调僵化, 难以使学生提起兴趣,也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和营养师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同时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多数院校也主要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即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学生按照步骤完成,没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也没有课后对实验的讨论和更深入对课题进行探讨研究的环节。学生很难对这些实验进行深刻的记忆与理解,也无法体会到实践对于本学科的重要性。
(二) 理论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
(1)实训课程重视不够: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能否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临床实训教学,能否保证实训课程比例和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重理论轻实践是目前本科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课程教学方法不够多样,效率不够高,学生学习实践课程时不注重理解和创新等方面,而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实训课程的重视不够,这给系统性实训教学的完成带来了重重困难,也阻碍了学生对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的进一步认知。
(2)临床实践缺少机会: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因其对食物与健康关系的研究,需要临床实践来提升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目前,本学科的实习与实践教学主要依靠分散在有限教学医院中的临床营养科来实现。但是鉴于有限的临床教学资源, 有限的学时分配,学生们仍然缺少足够的实践机会。
而只有足够的实践机会,才能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训练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锻炼相应的专业技能。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了学生对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立体性学习的困难,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科研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相关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对本学科最新研究进度的学习。因此,结合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的特点,以培养具备注册营养师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开展科教工作,对于本学科本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五 基于注册营养师岗位胜任力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课程改革路径
(一)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2017 年,由中国营养学会相继出台的《注册营养师水平评价制度暂行规定》和《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水平评价考试实施办法》为国内各相关高等院校对培养具有良好注册营养师岗位胜任力的营养本科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因此要在梳理课程体系和制定培养方案的同时,参考注册营养师水平评价制度和考试实施办法来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要以培养注册营养师为导向,通过走访广大对用人单位,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对往届毕业生进行回溯调查,以便归纳总结本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精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帮助精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通过组织召开领域内专家学者研讨会,邀请行业内的临床营养科、养老服务及康养照护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疾控中心、健康管理公司以及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生产研发厂家等多方面专家对本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进行商讨。从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人才的要求出发,详细梳理培养计划中课程的对应关系。在总的培养目标下,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模块化处理,总结提炼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及时跟上技术、法规的变化,跟踪最新的国际、国内教学培养思想及教学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8]。在不断吸取先进国家注册营养师培养和教育经验的同时,完善我国的相关制度。
(二) 教学实施方法与考核方案
1.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围绕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团 队 式 学 习 法(Team-based learningTBL)、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与实际教学过程有机融合 [9-11]。以网络新媒体、虚拟仿真技术以及建设相应的在线课程和题库以此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在实验学习中引入虚拟实验室作为先导教学方式。
在虚拟的网络实验中,对于相同的目标,可选择不同的技术,使用不同的设备实现,不再受实验器材有限的约束,使实验内容弹性化, 使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来达到目标,可以从多角度去体会不同技术的效果。在虚拟实验中,可以加快仿真速度,使得原来需要长时间运行的实验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即可观察结果,激发学生产生更大的实验兴趣 [12]。同时也能节约实验资源,让初次接触相关实验的学生更快速地了解相关内容,变被动为主动,提供营养学方面的创新性思维。
2.加强学生临床方面实践能力的学习锻炼,将注册营养师相关知识点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以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注册营养师作为重点方向,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对其教学形势和方法进行调整,将课程学习与营养学和临床的实践融合并贯穿于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调高临床实践课程比例, 充分应用国家给予的政策优势和学校的重视措施, 不断完善相关设施与改善实验环境条件,进而建成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学生岗位胜任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思维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教学中突出注册营养师考试的考点内容,将考点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相结合,把注册营养师考核内容与常态教学内容相统一 [13]。同时多为学生提供接触专业知识的机会和途径,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足够广阔的平台。
3.以注册营养师水平考试为导向提高相关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应该加强学科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的提升。通过围绕注册营养师水平考试大纲,熟悉并研究水平考试中的各种题型,分析考试内容中的重难点,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加强集体备课和试讲。由于注册营养师水平考试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为营养师临床实践操作。
故针对这一部分应该从实践教学单位,如医院临床营养科、疾控中心、养老机构中挑选临床经验丰富,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员充当实践导师。以此来确保与实践操作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鼓励专任教师参加中国营养学会及各级地方营养学会所举办的相关会议于培训,及时了解注册营养师水平考试的各方面政策,关注考纲内容变动,积极鼓励专任教师参与注册营养师水平考核。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扩大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师的规模, 开展有针性和个性化的教师培训,增加教师的实践体验,以求为学生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专业性的学习指导。通过老师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在本专业视野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提供高效的渠道 [14]。
4.完善专业课程考核与注册营养师考试的有机衔接。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是实施“三全育人”工作,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在新生进入专业学习前, 向学生说明注册营养师与食品与营养卫生学的相关性,强调注册营养师在营养专业岗位工作中关于知识和实践的有效帮助。让学生对本学科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的重点知识要求有大概的了解,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培养指明方向,帮助他们构筑一个明确且充满希望的开始,合理安排相关课程的考核,把注册营养师的重要知识内容融入其中。
5.建立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习激励机制。由于注册营养师水平考试是在学生获得相应本
科学位的一年后进行的。因此,部分学生在参加考试之前,会因为工作等原因而忽视了注册营养师水平考试中除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等部分的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类的知识。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在实际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应在学生进入实习前以及毕业前分别实施两次注册营养师模拟考试,并将考试成绩作为学位授予的要求的重要参考部分。
实现 “以考促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保持“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中国营养学会相关动态。及时传达中国营养学会对注册营养师、注册营养技师等从业人员的业务要求以及水平考核信息。组织学生定期学习中国营养学会以及国家医学考试 中心相关文件,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 时刻保持一种学习的紧迫感,使其能够自觉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也能使部分在临床工作的同学能够及时应对国家医学考试中 心临床营养师职业资格考试。
(三) 组织和开展科技实践课程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用人单位对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人才专业性和自主创新性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因此在培养新时代具有注册营养师岗位胜任力的人才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基础知识的合理规划学习,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和引导,同时也需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导向,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平台,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自主科研与创新实践, 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15]。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将会有助于学生在未来岗位上与专业知识领域前沿接轨,培养不断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掌握和了解更多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和渠道。
(四) 将课堂以外自主学习模式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1)建立兴趣小组,实施开放性教学研究。一般情况下课程安排以班级为单位,老师统一安排协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不用思考就可以得到数据和结论,因此只要做出结果就不会再去深入思考,造成大部分学生觉得实验过程复杂,失去兴趣,阻碍了研究的顺利展开和进行。
应突破班级的局限,在进行相当人数的前提下,让学生依据自由的原则进行分组,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实验方法、步骤进行改革,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创新实验,并进一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部分实验可以由各个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继而老师和其余小组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补充或修正,从而促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对实验进行学习了解,使学生拥有学术研究、探讨的氛围和集体归属感 [16]。
(2)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前提下由学校组织科研相关课外活动。支持学生进行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相关科研知识竞赛和实验操作技能比拼等,通过活动和竞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未来注册营养师的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学生提供在本学科工作岗位上的相关任务的组织和进行提供思路和探索方向。
六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营养与健康的问题重视逐渐加强,党和政府也密切关注此问题并就如何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提出相应的计划与方案,社会需要更多应用型营养学专业人才。因此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高等教育中,应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实践课程的重视,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营养学人才能力评定与注册营养师挂钩,建立科学的营养学人才培养体系,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出适应新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营养学人才。通过缩短与国际间差距,助力健康中国为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华武 , 蔡标 , 王靓 , 等 .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J]. 基础医学教育 ,2020,22(02):113-116.
[2]王春梅 , 马爱民 . 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 [J]. 卫生职业教育 ,2016,34(24):4-5.
[3]刘淑云 , 肖茂春 , 毛雪梅 , 等 . 耳鼻咽喉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 [J]. 教育现代化 ,2019,6(24):33-35.
[4]高占华 , 梁广和,张树峰,等 .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J]. 教育现代化 ,2019,6(34):40-41.
[5]曾 缓 , 张 纳 川 , 谢 晓 芸 , 等 . 某 医 科 大 学 食 品 卫 生 与 营养本科就业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16(04):79-82.
[6]汪敏 , 李敏 , 赵勇 , 等 . 基于注册营养师制度探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J]. 现代预防医学 , 2017(18):195- 198.
[7]杨艳旭 , 李君贵 , 王叶晋 , 等 . 医学营养专业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现况调查 [J]. 新乡医学院学报 , 2013, 30(12):1013-1015.
[8]张东衡 , 蒋海洪 , 张培茗 , 等 .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疗产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卫生职业教育 ,2019,37(22):17- 18.
[9]易龙 , 糜漫天 , 朱俊东 , 等 . 不同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J]. 基础医学教育 , 2013, 15(3):312-314.
[10]宋家乐 , 钱波 , 任源 , 等 .RBL 模式在西部高等医学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的使用探讨 [J]. 卫生职业教育 ,2018,36(12):67-68.
[11]宋 家 乐 , 任 源 , 桂 中 玉 , 等 .LBL-CBL 教 学 法 在《 营 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的使用探讨 [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10(08):23-24.
[12]贾银亮 . 虚拟实验在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2,28(01):31-32+37.
[13]姜华 , 杨景明 . 以执业药师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药学教育对策研究 [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 2019(01):23-24.
[14]钱丹 . 如何在“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下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07):158-159.
[15]汪凤兰 , 张小丽 , 郝晶 , 等 .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专业综合改革为依托的护理专业课程建设及成效 [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05):6-7.
[16]曹际云 , 刘云利 .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以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为例 [J]. 德州学院学报 ,2019,35(04):74-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