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尽管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但在“传统的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下,云南省高职类矿物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依然面临着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困境。这既有毕业生传统的就业意识的偏差与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也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有关。继续深化改革“校企合作” 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改变毕业生传统的就业观念,教育与市场无缝对接,培养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是做好高职院校矿物加工技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措施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观念意识;竞争力
本文引用格式: 聂文林,阳小勇 . 基于校企合作下的矿物加工技术专业就业导向的几点思考 [J]. 教育现代化 ,2021,8(41):142-144.
A Few Thoughts on Employment Guidance of Major in Miner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Graduates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PartnershipnIE Wenlin1,3,Yang Xiaoyong2(1.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West Yunnan University, Lincang Yunnan;2.School of Bio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West Yunnan University , Lincang Yunnan;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mplex nonferrous Metal Resources Clean Utilizatio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Abstract: Although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stability,bring in more job opportunities for normal graduates.But in tradit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graduates come from mineral process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ategory is still faced with low employment rate and employment quality.The above situation is related to the traditionalconsciousness and lack of ability or the backwar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So continue to deepen refor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colleges, Change the backward employment idea,education i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talent market, cultivatin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students still i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the employment work on graduates of mineral processing in college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raduate; ideation; competitivenes
一 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产教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步伐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与战略决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则是各高等院校的改革措施 [1]。而“校企合作”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多年来“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进入到“十三五期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则面临着很多困境 [2]。截至 2019 年全国已拥有 1344 所高职院校,每年毕业生已达 100 万以上,然而工业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商业平台也挤占了许多原本属于大学生的传统型岗位。在此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已成必然。
目前,各高职院校正不断推进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诚然, 高质量与高比例的就业率能体现出一所大学优质的办学水平,能赢得良好的声誉与社会认可度,进而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很明显 , 经济形势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已产生了严峻影响,所以如何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赢得更多竞争实力是高职院校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本文以云南各院校的矿物加工技术专业为对象来探讨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 矿物加工专业就业存在问题及现状
(一) 产业的政策性调整对矿物加工毕业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矿物加工技术专业以培养学生“矿物的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同时涉及化工、冶金、机械等学科知识的学科。其就业领域主要是在矿业类企业从事矿物加工、矿物分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等工作。云南属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大省之一,矿业开采及深加工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如华坪县的铅锌矿,个旧锡矿,临沧锗矿、玉溪大红山铜矿、云南建投矿业工程有限公司等, 近几十年来云南矿业为国家的生产建设输送大量的有色金属。
为适应矿业生产的需要,云南各地州高职与本科院校纷纷设置矿物加工技术专业,培养出大量的技术生产人才,为云南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大量开采矿业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国家也提出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此,党和政府为建设和谐美丽的彩云之南,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于是大刀阔斧地进行矿业经济机制改革,淘汰大量技术落后、产能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矿业,调整粗放型的金属生产模式为金属材料的深加工模式。以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矿物加工类与冶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以上种种现象表明, 校企合作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了。
(二) 矿物加工毕业生在省内主流就业渠道竞争中处于劣势
目前云南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集中在教育机构(包含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事业单位与企业三个领域。对于教育人才市场火爆的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云南省基础教育落后,教师市场需求旺盛;二是国家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投入较大,教师待遇较好,因此每年教师招聘考试总会吸引大量考生 [3]。虽然招聘岗位的条件已放宽,招聘要求可放宽到非师范专业,由于专业的限制及难以考取教师资格证等原因导致了纯粹工科性质的矿物加工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在教育行业获得较好的机会。
同样由于专业的限制,本类专业毕业生也只能报考不受专业限制的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招考岗位,考取机会更是渺茫。而对于目前市场中民营企业来说,招聘的岗位则更青睐市场管理、营销、财会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而对技术类的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则是“拒之门外”。
(三) 省内毕业生就业意识保守,不愿回农村或去沿海就业
尽管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但从调查结果发现,即使政府统一招考的体制内的岗位较少,考取的机会很少,仍存在一部分矿物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仍热衷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为解决就业问题,尽管国家大力号召大学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适合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但毕业生固有的“跳农门” 的思想导致其不再愿意回到农村去创业。调查同时发现云南省的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意识仍然保守,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意向,更不愿奔赴沿海从事企业工作,普遍认为“企业工作等同于打工”。总之,该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是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 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没有很好地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如同本科院校,中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目前也存在如下就业怪圈:一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面是用人单位评价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工作经验不足,同时也存在家长埋怨高居不下的教育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言论。本省村镇工业基础薄弱,当然无法满足大部分毕业生就业。而中小城市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很少,而且部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复杂,家族化成分较浓,外来的大学生容易被排挤 [6]。
种种现象表明不能对口就业的矿物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也不能在其它行业顺利就业,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在矿业公司就业的部分毕业生也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收入、职业评价颇有微词。而大部分非对口岗位的毕业生认为他们的职业不稳定,收入低微,社会认可度低。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毕业生不但不具备就业的紧迫感,而且还普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这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和职业价值观。消极怠慢的就业思想不但影响到学校的就业率,同时也浪费了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5]。
(二) 市场化就业意识薄弱,创业能力弱
校企合作中只是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就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据了解,多数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 [6]。同时,毕业生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所以,毕业生对企业缺乏归属感、认同感,从而不能自觉地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前途很好结合。社会缺乏创业氛围,毕业生周围少有榜样示范人物,无创业指导, 难以获得创业能力,同时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创业政策、财力支持有限。据悉,云南部分地方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贷款条件严格,一是贷款数额少,二是贷款周期短,三是贷款手续复杂,四是多数贷款须有担保人,贷款审批程序涉及到家庭、学校、担保人、村镇机构等,程序复杂,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信心 [4,6-7]。
(三) 就业市场竞争力弱,信心不足
校企合作的目标之一就是必须使学生形成“复合型人才”。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自身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利用的资源,充分凸显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4]”。从入学开始就根深蒂固的传统就业观念已使得在读大学生不能在大学里主动形成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更没有形成获取专业以外的职业技能的意向,在大学生涯中不注重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的自我培养。所以,大部分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如何组织毕业后的各种招聘考试中,而忽视了其它能力的培养,难以形成复合型人才,面对非对口的职业显得无所适从。不难理解学生的此种心态,国家把过多资源倾向于体制内在编人员,而在体制外打拼的人员无疑就显得更加艰辛,甚至“不体面”。
四 解决问题办法
(一) 调整学校办学思路,注重毕业生就业观与未来发展
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既有学生个人、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大学培养模式落后的原因。我们认为:一所大学的“校企合作”办学思路应该是紧紧围绕着“人才质量”这一中心。在大学评价体系中,不应该只专注学生就业率、大学排名、科研规模、考取本科与研究生人数的比例、获奖情况、招生规模、教师职称与学位、学术论文等方面,而更应该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乃至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可度。
同时,在宣传方面,一所大学不应该总是宣传历届毕业生考取公务员、教师的比例,更不应该把在政府党政机关任职的校友(尤其是领导)作为主要宣传内容。因为学生更加关注的是我在大学里能学到什么,我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对我今后有何积极影响。大学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把毕业生的未来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此举对学校来说任重而道远,必须具备壮士断腕、破釜沉舟之决心。
(二) 调整专业培养模式,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
要真正落实“校企合作”,首先要大胆调整矿物加工技术专业培养模式,不与时俱进、不与市场接轨、学生不满意的培养方向或者不具备条件的专业课程一定要“忍痛割肉”,即使这样操作会影响到一部分教 师的“饭碗”,因为不这样做不仅是国家资源的严重 浪费,更是“误人子弟”。云南地方工业与商业基础薄弱,企业需求主要集中在旅游、房地产与餐饮等行 业。即便如此,矿物加工技术专业培养模式中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规模。
这种合作即使学校付出更多的代价也要在所不惜,只要能达到真正培养人才的目的,让学生在大学期间真正走出课堂,融入社会, 把理论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形成“一专多能”的具 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既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和技能的掌握能力,也要鼓励学生从事非对口行业工作,尊重学生的看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与关怀 [5]。
(三) 加强与相关行业和部门联系,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其次在就业指导上一定要强化非对口行业和创业,由单纯的课堂理论指导变为实地指导。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及行业部门, 穿梭于人才市场,训练学生的沟通、洽谈、人际交往、应酬等业务管理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单独处理商业与营销事务的能力,也包括对人、财、物、信息等多方面的把握能力。让学生获得切实的感受与体悟,形成一种适应社会与挑战困难的能力,做好步入各行各业就业的思想准备 [4]。
(四) 做好就业统计和回访工作,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最后一定要做好毕业生回访工作,教师要以走访的形式倾听毕业生的心声,给予悉心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哲理,只有在普通的岗位上锤炼“坚韧不拔、忠诚担当”的品格及磨练自身意志,提高业务水平才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成就事业。在就业率统计方面,教师要务实认真,切勿在就业率方面弄虚作假,在学生眼皮底下数据造假是教育的最大悲哀,实事求是地向学校做好汇报工作。
五 结束语
一边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才“大量过剩”,一边是行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说,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一定要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同时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的培养,以市场为导向,大胆实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毕业生就业这篇大文章。
参考文献
[1]薛玉成 . 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6):32-35.
[2]周园 .“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研究状况及趋势 [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0,11(03):43-50.
[3]韩琳琳 . 云南省特岗教师政策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16.
[4]徐小洲 , 梅伟惠 , 倪好 . 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01):45-48.
[5]许正亚 . 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能力 [n]. 江苏教育报 ,2020-06-17(004).
[6]许婷婷 , 樊信用 , 樊俊娥 . 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0,28(04):118-120.
[7]胡悦 . 企业文化视域中的人本伦理研究 [D]. 广西民族大学 ,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