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涉及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的课程,具有跨度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本研究以玉溪师范学院《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改革为例,以 3S 技术及其应用为基础,从课程改革的目标及意义、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及未来应用前景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基于地方特色建立本土教学资源库,将专业基础知识、区域特色素材、软件操作技能等融为一体,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建设、知识结构完善、技术方法更新等提供参考,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规划思维,增强其创新意识及能力,形成综合的规划素质,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改革;“3S”技术;特色教学资源
本文引用格式:赵琳 . 基于“3S”技术和本土特色教学资源开发的《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改革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0,7(105):63-65,95.
a study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Land use Planning”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3s” technology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resourcesZHAO Lin(Yuxi Normal College,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Land Engineering, Yuxi Yunnan)
Abstract: Land Use Planning is a course involving many fields such as nature, economy, politics, social science, and so on,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pan, comprehensiveness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Land Use Planning” of Yuxi Normal College, based on 3S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urriculum from the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reform, the basic idea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future application, establishes a local teaching resource bank based 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es professional basic knowledg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materials, software operation skills, etc.,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Land Use Planning, the improvement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he updating of technology methods. Cultivate students’ planning thinking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enhance their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form comprehensive planning quality, and finally cultivate applied composite talents adapted to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land use planning; curriculum reform; “3S”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resources
一 引言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的课程,具有跨度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回顾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有关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学科定义暂无定论,诸多学者一致认为《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以土地的合理利用与资源分配为核心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学科,但由于专业背景等差异,各自出发点和强调的重点、具体表述不尽相同 [1]。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以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矛盾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与分配 [3-5]、人地关系 [6] 为特定研究对象的学科,综合而言,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跨度大、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7],以一定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为依托,对该区域内未来的土地进行时空上的合理组织和安排, 以便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永续利用,从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中国土地科学课程体系中的主导学科之一,也是中国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地的主要支撑学科,其学科建设水平直接体现中国土地利用与管理事业的发展水平 [1,8]。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早,起源于苏联,并在“十月革命”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苏联著名学者乌达钦教授于 1940 年出版的《土地规划设计》是重要的代表作 [1]。早在 1965 年,德国就成立联邦区域整治委员会,以制度形式要求进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有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两种形式,被列入其社会经济规划中最重要的规划,包括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三个步骤;由于人多地少,日本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国土资源管理与利用工作,其土地规划从行政纵向而言,分为全国国土利用规划、都道府县国土利用规划和市町村国土利用规划三级 [9-11]。
随着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深入,各国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体系也逐步建立,现已发展较为成熟。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井田制,但未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土地规划事业和学科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于 20 世纪 50 年代由苏联传入中国,最初与国营农场的建设相关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学科茁壮成长, 特别是 1980 年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之后,该学科理论及实践研究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系列研究成果相继出现。
目前,《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为止, 全国共有 100 余所高校开设了本课程, 并积极开展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研究。广州大学刘艳艳、吴大放等,基于 GIS 技术及其应用对此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进行了教学改革及技能培养研究 [9,10];钦州学院罗华艳等对此课程从项目教学的角度进行了探 讨 [11];河北农业大学尹君等从教学时间安排及内容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试图通过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规划设计能力和规划管理能力 [11,12]。综合而言,国内《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改革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探索改进教 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型、技术型、研究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 [9,12]。
(二)《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特点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结合本人六年的课程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土地利用规划学》是研究如何通过人为规划缓解人地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课程涉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诸多学科基础知识。土地利用规划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经批准具有法律效力, 故该课程还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同时,该门课程最终落脚点是使得学生具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能力, 故需要灵活运用土地规划管理相关专业软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其次,对新技术、新技能的掌握要求较高。随着大数据、空间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以及国土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的推进,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相关部门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本来就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为满足社会需求, 响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号召, 需在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将新技术、新软件引入教学。
再次,较强的时效性。土地利用规划本身具有动态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会随着国内外形势而变迁,相关专业软件也在实时更新,故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教师在教学中需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时进行教学内容更新。
(三) 述评
本研究以玉溪师范学院《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改革为例,以 3S 技术及其应用为基础,从课程改革的意义、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及未来应用前景几个方面对《土地利用规划学》进行分析和探讨, 基于地方特色建立本土教学资源库,将专业基础知识、区域特色素材、软件操作技能等融为一体,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改课程理论体系建设、知识结构完善、技术方法应用等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参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其因地制宜的规划思维, 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 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及意义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首先,有利于丰富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的规划思维,形成综合的规划素质。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借助本土教学素材,进行案例、实验设计,通过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思考和积累过程中不断地完成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逐步培养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拟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原则等基础知识,熟悉规划思路及程序,且能够灵活将基础知识融入区域土地利用问题,并用其指导实践。
能力目标:使学生树立系统的规划思想,培养综合的规划素质,熟悉土地相关规划的流程,能熟练使用 ArcGIS、MapGIS、ENVI 等专业技术软件, 具备从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基本农田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业务能力,还具备数据库建设、特色地图图集编绘、规划报告撰写等能力。同时, 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思想,树立立体的土地利用观。通过本土特色教学资源的融入,使学生产生家乡荣誉感,激发其对本地区传统特色民族建筑、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使命感,并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树立因地制宜的规划思维。
三 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 基于地方特色的素材库的建设
将课程基础知识和云南省本土的自然资源、特色旅游资源、文化现象等结合,构建丰富的课程素材库。基于地方特色,理论部分案例选择本区域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案例和专题进行研究。实验部分,以“3S”技术为基础,通过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数据库构建、少数民族村落居民点规划、家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研究等,将地方特色元素和教学相融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对本地域相关的土地利用问题产生兴趣,培养因地制宜的规划思维。
例如,在居民点规划设计中,可以结合云南省多民族丰富的民居建筑、民族文化的特点,通过ArcGIS、ENVI、91 卫图等软件教学,让同学完成典型区域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空间分布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再结合规划原则、程序等完成特色村落居民点规划。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可以选择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或者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较完备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让同学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最终针对本地区特色产业提出特定的土地利用发展对策,并用 ArcGIS 等软件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构建、制作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基本农田空间分布图等。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专题,可以结合抚仙湖的现状,设计基于 GIS 的高原湖泊绿化带生态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专题实验等。云南是旅游大省,同学们还可以根据所学的“3S”知识和规划知识,进行最佳游览路线设计等。此外,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设置专题,例如,哈尼族立体土地利用智慧、少数民族集中区兼业农户生计来源与耕地保护情况等进行小组研究,并收集整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丰富教学资源库。
(二) 丰富教学方法
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建立教学资料、案例库, 教学方法上采用“专题式教学 + 案例式教学 + 归纳式教学 + 启发式教学 + 自主学习法”多种方法穿插进行,力求将复杂、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 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部分力求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主要培养“3S”技术应用能力,具体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地图编绘设计、规划报告撰写三大部分, 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因此要结合课内课外,拟从课程实验演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请、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4 个环节加强技术操作训练,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三) 优化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体现多样性、科学性,做到合理有效、公平公正。考核内容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 注重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整个实践过程中的学习环节。平时成绩占 40%,期末考试成绩占 60%。平时成绩 = 考勤 *20%+ 实验 *50%+ 小组研究 *30%,其中实验成绩根据完成程度来分级给分。
(四) 加强实习基地、实验平台、网络课程建设
目前我们与玉溪市国土资源局、新平县国土资源局、南方测绘、南方数码等部门和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今后还要不断拓宽实习渠道,以满足学生专业见习和专业综合实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本门课程依托云南省高校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实验平台有保障,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要结合区域特色不断进行创新实验探索。目前,本课程已经开始了网络课程建设,力求通过第二课堂提升学习效果。
四 本项目的应用前景
本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将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系列校本课程讲义、课件、素材库、实验设计方案等。所有材料将在玉溪师院土管和城规专业本科生中实施。泛亚网络课程可作为全校性选修课程。
结合“3S”技术,对本土特色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应用,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期培养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
项目的实施,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规划技能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能为学生后续的实习、考研、工作等打牢基础,能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提升核心职业竞争力。相关研究思路可以在本学校《地理信息系统》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推广,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在同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设本课程的专业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坚 , 周琳 , 张叶笑 , 等 . 土地利用规划学 30 年发展综述 [J]. 中国土地科学 ,2017,09(31):24-33.
[2]王万茂 . 土地利用规划学 [M].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
[3]严金明 . 中国土地利用与规划战略实证研究 [M]. 北京 :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10.
[4]何芳 . 土地利用规划 [M]. 北京:百家出版社 ,1994.
[5]张占录 , 张正峰 . 土地利用规划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钱 铭 . 土 地 利 用 规 划 学 与 城 市 规 划 学 [J]. 中 国 土 地 科学 ,1996,1(04):25-27.
[7]吴大放 , 刘艳艳 , 姚漪颖 , 等 .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国内研究进展 [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4(05):27 -31.
[8]朱德举 .1995 年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建设研讨会纪要 [J]. 中国土地科学 ,1996,1(04):45-47.
[9]刘艳艳 , 姚漪颖 , 吴大放,等 . 基于 GIS 的《土地利用规划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实践技能培养分析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04):116-120.
[10]吴大放 , 杨木壮 , 姚漪颖 , 等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J]. 才智 ,2014,7(19):101.
[11]罗华艳 , 黄远林 , 李素霞 . 基于项目教学的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钦州学院为例 [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7,32(07):61-66.
[12]赵琳 . 基于寓教于乐形式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教学模式探究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01):233-2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