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助学贷款政策开展已有 20 年的历史。受资生在接受资助后其多方面条件是否真正得到改善、是否能够真正脱离贫困、政策的效益是否得到有效实现等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在调研了武汉市 4 所高校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对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高校需要在优化申贷流程、完善贷后管理和开展成才教育等方面进行完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助学贷款政策;影响因子;优化路径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马凯榕 , 陈晨 , 程朦 . 高校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效果影响因素探究——以武汉市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0,7(99):117-121.
Influencing Factors Research Of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 Loan Policy
——With Example Of Wuhan
MA Kairong, CHEN Chen, CHENG Meng
(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Abstract: Student loan policy has history of 20 years. After receiving funding, whether conditions of eligible students being improved with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whether benefits of the policy being realized effectively,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the society.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f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uhan, the article analyze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with factor analysis, and further concludes comprehensiv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optimize loan application process, improve post-loan management, and develop talent education.
Key words: student loan policy; influencting factor; optimization path research
一 引言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该政策自实施以来,帮助了千万学子实现他们的大学梦,对于实现教育公正、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助学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政策
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例如贫困生界定不够明确、学校资助力度不够恰当、高校缺乏对贫困生贷款使用的长期监督等,导致贫困生对助学贷款产生依赖心理,无法对其起到教育作用。因此,本文从研究高校助学贷款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有效地提出优化政策实施效果的政策建议。
二 文献综述
现阶段我国对于助学贷款政策及其相关环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在关于政策实施效果方面,肖威、余平(2018)从公平问题角度, 即国家助学贷款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入手研究国家助学贷款的助学效果 [1]。丁绍家(2018)则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教育公平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认为资助项目应该着眼于“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才成真正意义上对贫困生起到促进作用。
在关于贷前申贷资格认定方面,徐峰(2008)、任春丽(2010)等人提出校园卡消费额认定法,根据学校对学生校园卡消费情况进行分析,进而认定贫困生,扩大资助对象的范围 , 提高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效率,并且杜绝个别学生造假虚报的情况。在关于贷后用款监管问题方面,高雨(2019)研究表明,贫困生存在经费使用时信用缺失,将资助款用于非基本生活的挥霍等问题,建议学校营造诚信和谐的校园环境,多展开诚信教育主体的活动等。
基于上述文献可得,我国关于助学贷款方面的研究正在不断完善,发展也较为迅速,但助学贷款的资助过程中也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因而需要再次对最新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新问题的产生源头。因此,本次研究对武汉市高校助学贷款的实施情况展开调查,区分学校方面存在的客观因素和学生方面存在的主观因素,从而从根源入手,更为合理有效地提出提高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建议, 使助学贷款政策能够长效可持续发展 [1-5]。
三 实证分析
(一) 问卷数据检验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遵循从“贷前分配 - 受资状态 - 贷后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采取线上发放的形式,采用简单分层抽样和典型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 4 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共回收有效问卷324 份。
为了进一步检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文采用 Cronbach's alpha 值来测度量表的信度, 用KMO 和 Bartlett 球度检验来测度量表的效度。检验结果如表 1 所示。
由表 1 可知,克伦巴赫 ɑ 系数为 0.858,高于0.6 的是可接受的值;KMO值为 0.647,接近 0.7, 效果较好。同时,SPSS 检验结果显示 Sig.远远小于 0.001,即 P 值远远小于 0.001,非常显著。因此, 本次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且各个变量间是具有相关性的,符合因子分析的标准。
(二) 模型指标选取
本次研究的核心在于去衡量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效果,但是实施效果的好坏难以去界定,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为了简化模型且能更好地从受资生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本次研究设计模型以受资生满意度 Y 为单一因变量,并选取 9 个自变量。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X1、X2、X3 分别表示学院宣讲力度、学生了解程度和贷款放贷效率;X4、X5、X6、X7 分别表示学生学业成效、心理压力水平、活动参与度和社交频率;X8、X9 分别表示老师贷后关注情况和家校联系情况。
(三) 模型估计与检验
本次研究选用 SPSS 22.0 软件对 9 个自变量做主成分分析,提取出自变量间的公因子,再选用公因子与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意在消除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使回归结果更加准确。SPSS 输出结果如表 2、表 3 所示。
由表 2 和表 3 可知,SPSS 从 9 个自变量中提取了 3 个主成分,得到以下因子得分公式:
同时,假设综合主成分为 ZF,则综合组成分与组成分的表达式如下:
接着构建回归模型,对 Y 和 ZF 进行回归分析。为确保 Y 和 ZF 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本次研究选用EG 检验法对模型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图 1 所示。
由图 1 可知,t 检验的数值小于临界值且 P 值非常显著,因此模型残差序列平稳,即 Y 与 ZF 存在协整关系。SPSS 回归结果如表 4 所示。
因 此, 本 次 研 究 得 到 的 模 型 表 达 式 为

。根据该方程进一步得到每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如下:
(四) 模型结果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本次研究选取的 9 个自变量可提取为 3 个公因子。通常认为,因子负荷超过 0.5
则认为是极其重要的,即本次研究以 0.5 作为筛选标准。结合表 3 可知:
公因子 F1 支配的指标有宣讲力度、了解程度和放贷效率;
公因子 F2 支配的指标有学业成效、社交频率和贷后关注;
公因子 F3 支配的指标有压力水平和活动参与。因此,本文将公因子 F1 命名为“贷前效率因子”;
公因子 F2 命名为“贷后关注因子”;公因子 F3 命名为“受资生内在因子”。相对来说,贷前效率因子对受资生满意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同时,在选取的自变量之间,影响程度较大的前三个自变量分别是活动参与、宣讲力度和了解程度。这三个自变量反映了受资生自身对校园生活的融入状态和对政策的了解程度。本文认为,受资生对于政策满意度衡量的指标主要源于其对自身在接受资助后条件的改善和对政策内容的评价。
四 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效果优化路径
(一) 优化申贷流程,提高机制运转效率
助学贷款政策申贷流程包括资助老师对政策内容宣讲和解答,对申报材料的指导、对申贷资格的认定和对认定及申贷结果等相关信息的反馈。正确科学落实每一个环节,是政策实施科学性的体现。同时,贷前资助老师对政策的宣讲贷款申报的效率是受资生满意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资助老师在处理贷前工作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顺利高效开展。
申报材料的书写相对其他文件更为复杂,贷款从申报到审批同样存在时间的滞后性 [5]。针对这类问题,受资老师可以整理材料清单并结合模板文件进行讲解,并告知受资生贷款申报的详细流程和具体周期,让受资生理解贷款放发需要必要时间间隔, 同时在贷款暂未发放之前,结合其他资助政策对受资生进行帮扶,有效缓解受资生在开学后急需解决的学费、住宿费等问题。
政府部门需要发挥资助主体的地位,加大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扩大资助标准和范围, 解决目标群体的经济困难问题,而按照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要求,贷款学生在毕业后一年至两年内开始偿还贷款本金,并且在 6 年内全部还清贷款的本息。尽管 2004 年开始助学贷款的政策已经将学生的还款期限延长至 6 年,但很多地区仍然在助学贷款还款方面出现各类问题。为了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高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机制运转效率,提升广大毕业生自觉按时还款意识。
具体来看,政府部门可以对一定范围内的助学贷款违约率进行统计,对违约率较高的高校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或是进行警告,必要时还可以将学生提前融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对一些助学贷款违约行为进行坚决抵制,按照有关规定将违约情况记录进个人征信系统当中,对毕业生偿还贷款的过程产生约束。总而言之,在完善资助政策的过程当中,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督与政策指导, 建立协调机制,保障这项政策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而前进,而不是依靠文件进行规定和号召。如果能够通过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协调工作,就能使教育政策真正发挥以人为本的功能,让助学贷款这项政策真正服务于有需要的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的经济困难问题。
(二) 完善贷后管理,建立双向交流机制
贷后管理问题一直是助学贷款问题的一个难点。受资生是否能够正常使用资金、其经济压力是否得到有效的缓解、其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这都是需要资助老师通过贷后监管的路径来确保受资生的贷款起到有效的经济帮扶作用,同时预防其出现高消费现象和对贷款产生依赖性。
因此,资助老师应在受资生接受资助后对其开展定期交流,了解其近期动向、未来规划等。受资生群体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资助老师应建立与受资生群体的双向交流机制,及时关注受资生的受资状态。同时,资助老师应对受资生群体的需求进行归类和分层。对于不同需求、未来有不同规划的受资生,应开展不同的帮扶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对受资生的帮助也更具针对性。
(三) 开展成才教育,深化政策实施效果
在进行物质经济帮扶的时候,对受资生的精神帮扶也显得同样重要。受资生在其经济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之后,可以不用进行必要的勤工俭学,使得其有更多自己的时间用来分配。如何正确引导受资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其内在脱贫动力,从而实现助学贷款的真正目的,是资助政策“最后一公里”问题。
贫困生心理关怀活动的实施,能够让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减轻压力。贫困大学生是学校内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要比普通大学生更加显著。高校单纯解决经济贫困,不解决其心理贫困问题,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意识,无法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如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激活贫困学生的精神动力,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和关注贫困学生身体健康的关键。首先,学校和辅导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他们对社会生活有着正确和直观的认识,采取积极有效的反馈;其次,学校的资助环节应加强心理领导, 采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讲座, 增强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让他们正确应对学习生活或就业层面的挑战;再次,对贫困学生来说,心理上的自卑可能会带来人际交往的障碍,学校要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在集体中感受到归属感;再次,在课程建设方面, 除去应有的专业教育之外,高校还可以融入人际关系或职业选择的适应性教育,加强这些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规范,建立全方位的发展性辅导体系和就业帮扶计划。这样可以引导全校教职工共同关注贫困学生的教育和辅导工作,让课内和课外形成联动机制, 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解决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
因此,在受资生接受资助之后,校方可以开展“感恩、诚信、成才”系列教育,将往年能力出色的受资生作为模范进行宣传。同时,校方可联合本地企业提供专业就业实习岗位,关注能力出色的受资生,并吸引社会奖学金对这类受资生进行嘉奖和鼓励,形成受资体系的良性循环,从而深化政策的实施效果,实现受资生物质精神双重脱贫的最终目的。
(四) 资助政策机构建设与信息建设
在资助政策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方面,高校应该本着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建设原则,配备相应的教育学或社会心理学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区域内的资助工作组织管理和政策执行;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人员工作科研能力,确保各项资助工作能够对专业化最高水平的建设要求下得到有效落实。在这一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很早就开始了相关工作,如浙江省从 2008 年开始就启动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干部的培训计划,分批次对省内从事学生资助培训工作的技术人员或辅导员展开综合组织培训,加强对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认定和学生档案部建设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发挥资助政策体系的整体化功能。另外,很多地区还建立了社会力量捐助中心,依托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资金的募集和实施,广泛接受国内外各界人士和相关团体的捐赠。无论是基金还是物品, 所募集的款项和资源,全部用于资助高校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捐赠之后,统一开具公益事业票据。在信息建设方面,高校可以借助现代网络媒体的优势进行信息公开化,做好资助政策的宣传和辅助工作,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行为,保障资助管理公平,切实提高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将各项工作真正做到透明化。
五 结语
受资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多方的协调和配合。从作为资助方的院校老师来看,在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审查受资生申贷资格,并及时反馈申贷信息,同时对受资生受资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保持关注,起到培养受资生自主脱贫的能力的最终目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其他相关资助的政策保障和校方的激励举措, 受资生群体才能真正地摆脱其因为自身经济因素造成的困扰,进而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资助政策的实施效果,对实现受资生的经济脱贫和精神脱贫具有重大意义,需要各高校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林钢 . 高校助学贷款的实施瓶颈与解决措施探讨 [J].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3(1):11-13.
[2]戴军 .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院校层次的实施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 2008.
[3]肖强 . 影响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D]. 重庆大学 , 2006.
[4]杨媛媛 . 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D]. 吉林大学 .2011.
[5]李轮 , 王朝红 , 燕士力 . 试论提高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的对策 [J]. 教育现代化 ,2018,5(45):178-179+1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