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是文化的载体。立足乡村文化,高校大学生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保留乡村地域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为乡村文化振兴探索一条新思路。本文结合学生实践案例分析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打造乡村品牌,实现提升乡村产业价值与产业创新,拉进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设计;乡村振兴;乡村品牌;社会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陈东,胡坚,王赛赛.高校学生设计振兴乡村社会实践及研究分析——以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石梁镇双溪村实践团队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98):190-193.
Research Analysis Of Revitalizing Rural Socical Practice Desig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Example Of Practice Team Of Shuangxi Village, Shiliang Town, Art And Design School,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CHEN Dong, HU Jian, WANG Sai-sai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ABSTRACT:Culture is soul of countryside, and countryside is carrier of culture. Based on rural culture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college students should deeply explore rural culture, retai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areas during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carry out innovative design, to explore new idea for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The paper analyzes how to create rural brand through design means, enhance value of rural industry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build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nd realiz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Design;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brand; Social practice
“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1],是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 2022年)》对高校的总体要求。计划提出“支持高校开展乡村调查研究,聚焦乡村发展热点问题,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乡村基层结构与社会治理、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福祉与村庄民生等理论与政策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咨询[2]。”
本文基于“文化振兴乡村”的视角探索文化挖掘与设计提升乡村品牌发展之路,具体分析浙江省台州市石梁镇双溪村的村口村标及文旅产品的项目实践项目。通过对双溪村的实地考察,提取本土文化作为设计元素, 搭建富有地域民俗特色的乡村品牌,给乡村经济与产业赋予文化价值,增加乡村就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助力乡村振兴。
一 项目情况
(一) 社会背景
大学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想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必须要培养一支“三农” 工作队伍。在实际落实的工作中,大学生在广大农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群掌握技术、懂得经营、擅长管理的新时代大学生,帮助农民群众理清建设思路、加快乡村发展,引导农民群众与时代接轨,弘扬乡村新风气。
以浙江省第二届乡村振兴大赛为契机,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组建浙江省台州市石梁镇双溪村实践团队。团队指导老师为学院专业老师及创新创业导师共同组成,成员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主,配有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同学,组建不同专业学科团队,针对考察乡村提出针对性方案,并且多专业学科的交流与碰撞为项目开拓了更广泛的设计思路,让设计更为多元化。从立项至完成设计提案,共计5个月。
(二) 研究本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大学生团队将文化作为切入点,通过品牌形象及村标设计提升乡村文化价值。
二 实施路径
浙江理工大学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多次前往石梁镇双溪村开展实地考察,从村容村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各角度深入挖掘,寻求属于双溪村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3]。
双溪村位于浙江省天台县石梁镇东部,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地处天台山之巅,临近华顶主峰,并且拥有纯天然氧吧的美誉,不仅如此天台县又是著名的佛、释、道三教胜地,素有“佛宗道源”之称。在这历史文化深厚、奇特俊美的风景下产出的高山云雾茶品质优越,然而当地的茶旅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无法在省内乃至全国销售。
(一) 文化振兴乡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保留乡村风土人情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中尤为重要,我们要挖掘、探究、继承并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优秀的乡土文化,所以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乡村文化中的风土人情、生活模式都会反应在乡村生产生活上,丰富乡村品牌文化也是当代乡村产业的主要元素。团队通过资料收集及实地考察后,深入研究乡村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独特性,以“茶文化”作为乡村文化主题进行设计拓展,打造双溪村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彰显乡村文化特色[4]。
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强化乡村地域性与乡村品牌形象的设计,将双溪村第一产业高山云雾茶茶叶的轮廓进行提取,把此茶炒制后形成的卷曲状和茶叶炒制前的脉络与双溪村交汇的两条河流相结合,整体上看既是双溪村的大写字母S,中间镂空的正负形是两条鱼的形状。颜色由嫩绿到深绿渐变演示着茶叶生长过程,色泽嫩绿、白毫披身。
运用品牌形象对云雾茶进行产品再包装设计,推出茶叶相关衍生品,例如文创产品、品牌形象名片、文化衫、茶叶桶等,使原本鲜为人知的高山云雾茶知名度得以提高。将乡村品牌形象作为触媒,对整个村庄的形象品牌进行品牌规划设计,使整个村庄对外宣传形象协调、一致,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激发当地居民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实现自主造血,带动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
(二) 设计振兴乡村
天台县一直将“一三融合,旅游强镇”作为重点发展策略,打造了一条乡村旅游精品线“唐诗之路”,石梁镇作为重要节点之一,近年来紧紧围绕着“调结构、抓增收,引项目、扶龙头,创品牌、强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不断提升改进乡村农业旅游相互融合的发展路径,帮扶建设了一大批农旅观光基地。
但在乡村振兴大战略的背景下,同质化的乡村产业品牌日渐增多,而多数乡村想要建立起适应当地发展、属于自己的乡村产业品牌往往困难重重。所以同时建立起乡村品牌与乡村旅游方能真正做到农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5]。
设计师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可以定义为一个品牌的搭建者,用设计的手法,创造、传播、管理好一个品牌,并赋予其文化内涵,使之更加丰满,助力乡村振兴。品牌传播将社会、市场、人之间的关系串联起来, 品牌传播能为乡村产业带来新的商机,体现文化价值, 提升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品牌的有效传播能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带动乡村就业,吸引人才返乡,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本团队对双溪村历史文化进行调研分析之后,本着“尊重原始景观,融入地方特色”的原则,深入挖掘双溪村茶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保留乡村记忆,传承历史文化,使用中国乡村传统造墙手法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因地制宜,设计出自然、淳朴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口村标,体现茶源双溪的传统美,展示出美丽乡村独特的文化内涵,凸显出“茶源双溪”的特色性。
(三) 规划振兴乡村
做好美丽乡村规划,实现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都强调,要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早日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天台县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分半田”山区县,生态结构保存完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交通路网完善,自然环境优美,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山水文化与士文化相融合的道路,它不仅是旅游线路上的一条路,也是一条思想文化之路。此次设计由唐代诗人李白的《天台晓望》有感,“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并从诗中选取了意象作为方案设计的灵感, 为整个村庄的规划设计增添诗意。
传统的村落肌理,展示了人与自然、建筑与风貌之间的和谐,团队在规划设计中延续自然的村落肌理,运用独具地方特色的乱砌石作为材质,以连绵起伏的山峦作为主形态,将形象标志附着在山体上,自然、淳朴、独特的同时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多角度体现观赏性和实用性。我们在村落规划更新中涉及到布局形态、功能布局、建筑外部造型、景观设施系统和自然系统等方面,努力创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模板”。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充分挖掘生态、建筑、人文、产业等地域特色,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理念,通过村标设计做好美丽乡村规划,把各部门的投入和建设活动统一起来,科学地指导乡村发展。团队将“美丽宜居示范村”定为双溪村未来发展目标,针对乡村重要节点公共设施进行提升整治。以村口景观为起始点,串点连线,连线成片,沿线进行绿化提升、生态整治、标牌标识建设、节点小品设计、建筑立面改造,点、线、面联合完善乡村规划精品旅游路线。
通过规划设计将视觉设计理念及其方法融入到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当中,构建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乡村品牌,提升乡村品牌价值,将乡村品牌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从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并且吸引高校大学生推动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发展[6]。
调研实践结束后,实践团队一直与当地政府人员保持沟通,收集具体反馈情况,逐步落实设计方案,完善实践成果与设计方案。实践团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专业理论得以运用,进一步将自己的理论学习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三 项目成果及思考
通过项目实践发现,目前绝大多数乡村存在乡村品牌同质化、乡村规划无地域特点、农副产品无推广渠道、优秀传统文化被埋没等问题,针对这类问题,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一) 谋划策,高校与乡村结对帮扶
地方政府、乡村等主体与高校一对一建立乡村振兴合作,支持高校依据各乡村地理分布与特色产业,打造高校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时代大学生智慧的“血液”,同时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各取所长。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着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提升,从而在横向和纵向上形成联动贯通,各单位部门配合协同工作,打造乡村振兴服务的新模式。
深入结对帮扶有利于设计团队对该村落的持续性设计与规划,使乡村避免因缺乏指导在自我建设过程中村落面貌被破坏。
(二) 重实践,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课程设计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知识与应用的脱节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好青年志在四方,要鼓励高校学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
高校要重点强化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脚步去了解中国大地,了解国情。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前往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队伍当中去。
(三) 建平台,完善高校与乡村实践平台。
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艺术与设计学院成立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教师带领学生走访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搭建乡村与高校之间的桥梁,促进专业学科教学建设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四 结 语
乡村振兴实践平台的建设,需要各领域共同协作。一方面高校可与政府、地方乡镇或企业开展合作, 在高校内部设立乡村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并与校外实践基地联合教学,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沟通平台,为乡村输入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及创新创业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等活动,围绕乡村文化、乡村产业、乡村技术、农副产品销售等方面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在比赛中完善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才,张秋菊,徐东北.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与路径优化:以吉林省高校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41(306),097- 11.李才,张秋菊,徐东北.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路径优化——以吉林省高校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第9期).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 2022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Z140-49. 教基[2018]15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
[3]梁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能力培养对策[J]. 乡村科技,2020(8):29-30.
[4]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95-802.
[5]涂雯雯.基于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等农业院校大学毕业生培养模式体系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51):19- 20.
[6]黄益倩,刘晓婧,向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20,33(3):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