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高等教育背景的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1 17:04: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高等教育,不管是环境还是所学知识都受其影响产生了改变。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能够强化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专业文化素养及不断创新意识等。本文在了解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明确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并针对实践工作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未来大学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教育管理;理论实践;网络平台;主体作用

本文引用格式:蒋超.基于高等教育背景的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困境与挑战[J].教育现代化,2020,7(101):164-167.

Dilemma And Challenge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Higher Education Background
JIANG Chao(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


ABSRTACT:Under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higher education faces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ith changes of environment and knowledge.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strengthen their self-regulation ability, professional and cultural quality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Based on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aper  clarifies  importance  of  thei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solutions to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of practical work,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future college education management.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etwork platform; Main effect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虽然在时代发展中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也涌现出大量问题。整合多年来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分析,传统高等教育管理的模式、理念及制度等都已无法适应当前大学生教育环境,因此为了更好落实教育与管理工作,需要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进行全面革新[1]。

一 高等教育工作情况分析

具体要求如下所示:第一,根据市场优化管理制度。经济全球化发展促使高等教育在突破传统管理模式限制的同时,融合了市场机制要求,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调整政府为高校拨款的方式,依据市场竞争机制关注高校业绩;改变以政府为主的办学形式,为私立高校发展提供更多机遇;支持跨国教育发展,不断拓展海外教育市场等;第二,根据文化改变管理观念。

一方面呈现多样化的教育文化要求高校教育在发展中兼容并创新, 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教育文化为我国高等教育革新提供了新思路,传统管理模式是否适宜当前高等教育需求的研讨课题得到解决;第三,高校要在管理体制中增加自我管控权利。高校教育以文化为主体进行教学输出,但若是运用政治手段进行教育管理工作,不仅不符合教育本质,还会影响实践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由此可知,不管是政府还是高校都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注重提高高校自身监管水平,降低政府部门的直接影响力。

同时,从国际角度分析,要想优化高校教育管理效率和质量,可以通过构建第三方评估制度加以实现,这样既体现了教育管理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又能体现评估工作的专业性和现实性;第四,共享网络管理模式。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教育革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此时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必须要对管理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优化。传统高等教育在收集信息时主要运用人工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质量难以保障,但运用网络技术既能实现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又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公众获取教育信息的便捷性和共享性。
 

\
 


二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一) 有助于构建正确三观

高等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平台, 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帮助他们重新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引导他们在教育管理中奠定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优秀的专业素养,最终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目标。因此,加强基于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力度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创新中引导他们更快融入到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双商

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学习平台,也是一个小型社会,做好实践教育管理工作既能在传递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智商,又能结合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在社会交际中的情商。因为所有大学生最终都将进入社会参与发展和创新,所以强化与理论实践有关的双商培养工作非常关键。

结合以往大学生教育管理案例分析,虽然传统管理理念并不适宜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应用,但其留下的管理经验可以为实践创新提供有效依据,因此高等院校可以从实际角度入手,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素养和专业水平与社会和企业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如积极参与社会竞赛活动、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训练等,这些内容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灵活度和适应力,另一方面可以为他们提供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平台,这符合高等教育要求。

(三) 有助于检验教育理论实践

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发散思维和锻炼能力的实践平台,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理论检验自己的观点,不仅能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而且可以从中展现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独特性和全新性。因此,基于高等教育要求,大学生教育管理要在明确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市场需求入手充分融合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管理经验,科学规划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以此确保他们可以平稳立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 有助于正确选择理想梦想

简单来讲,梦想作为人的主观思想,虽然会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化,但依旧会遵从人的内心,完全是由自身决定的事情。而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是从理性角度进行的综合性思考,会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进行正确选择。系统化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能帮助学生做出选择,在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后,等待适宜的时机再进行想要做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从教育管理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而且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坚持应该坚持的,放弃不该选择的,以此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中形成个性化意识和创新观念[2]。
 

\
 

三 目前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 专业管理人员数量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形式的全面革新,面对持续扩招的高校教育环境,校内专业管理人员数量渐渐无法应对多变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例如,某院校在某年学生人数达到了近8000人,专职管理工作的人员只有二十人, 师生比例为0.23%;而在第五年学生人数达到了近18000 人,专职管理工作的人员数量却只有二十七人,师生比例为0.15%。除此之外,部分高校还会设计多个校区,有的专业管理人员需要参与所有教育管理工作,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无法保障各个环节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得到全面推广。

(二) 高校工作组织运行不良

了解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情况可知,在推广弹性学制与学分制中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更为自主和活跃,他们不需要被动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更快融入到学习工作中,并从中取长补短。同样,这种制度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学生流动性大,很多师生和生生在教学工作结束后依旧不了解彼此,这样很难培养他们的班级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与学分制相对应的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实践工作的落实受限制等。虽然现阶段各大高校会根据自身发展优势探索全新管理模式,如充分利用宿舍组织、网络沟通平台及社团活动等,但整体发展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三) 趋于社会化的成长环境

现阶段,各地大学城出现了大量院校混合体发展模式,这不仅改变了原有教育实施方案,而且突破了院校“围墙”的限制。部分学生虽然在校园内学习并参加社团活动,但居住场所不依存校园,住在校外的学生公寓中。此举不仅能加强不同院校学生的交流与交流,而且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参与学生公寓楼建设工作的投资商更注重自身获取的效益,所以部分实践教育管理工作极容易被忽视,亦或是提供的管理人员不了解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需求,这样将无法保障基于高等教育背景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序落实[3]。

(四) 教育理念受国际化影响

自我国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教育工作势必要向国际化的方向革新与优化,但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问题:第一,设计学生课程需要国内外院校在沟通交流中确定,且英语课时所占比例更大;第二,国外分校更注重氛围教育,学生在接触大量英美文化的同时,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越来越少;第三,很多学生想要去留学,虽然依旧可以得到国内院校的文凭,但却无法在留学期间对其进行全面监管。

(五) 网络发展带来双向影响

根据权威数据分析显示,2020年中国网民数量将达到7.5亿人。网络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为他们提供丰富且便捷信息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带来了更多麻烦。首先,由于大部分网络信息都是外文,所以西方文化在国内教育中渗透的速度非常快;其次,多样化的网站论坛等虽然为大学生了解世界提供了平台,但也向他们传递了不良信息;最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网络中搜索到与专业教育相关的数据信息,这样有助于他们在拓展视野范围的同时,对未来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4]。

四 如何基于高等教育背景实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一) 明确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

信息作为时代革新的关键,谁拥有信息,谁就具备发展的主动权。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不管是思想意识还是心理状态等都真实体现了学生的成长变化,因此若不掌握这些内容必然无法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合理性的管理对策,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调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基础项目,也是教师与学生彼此了解的一个过程。根据新时代下高等教育要求分析,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在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看的同时,由此为依据对实践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并加强跟踪调研和科学对比等工作的探索力度。与此同时,结合问卷调查、档案研究、座谈研讨会等方式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专业技能,了解时代变迁下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明确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管理方案。

(二) 强化教育管理网络工作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与创新,高校根据自身优势逐渐构建了系统化的工作网络,其中包含党组织、共青团及各级学生会等。结合实践案例分析,这些系统在运行中彼此配合,相互影响,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展现出了积极作用[5]。在高校扩大招生范围和数量的背景下,原有教育管理网络越发无法解决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且网络系统难以覆盖所有地方,此时就需要高校不断延伸和拓展工作网络:

第一,学生业余生活网络系统。目前高校已有社团活动类型非常多,部分成员是跨系或院校参与其中的,此时结合网络系统全面管控社团组织运行情况,有助于引导成员在规范活动中良好沟通,并收获更多知识与技能;

第二,社会组织网络系统。我国各地高校要与社区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在多所院校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下,部分校规落实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就更需要让社区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与教育;

第三,虚拟空间管理系统。网络平台作为大学生收集信息和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虽然很多高校都安排了专职管理人员对此进行科学管理,但他们并没有加强重视度。无法了解学生在网络中的一举一动,导致实践落实的网络教育管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要求。

因此,高校专职管理人员要突破传统理念的限制,逐渐从以往“面对面”的沟通转移到“背对背”的交流中,促使学生在倾诉自我想法的同时,感受到院校和教师对自我成长的关心与爱护,最终可以积极参与到教育管理实践工作中;第四,展示校园隐性作用。目前大学生都是在传统灌溉式教育理念下成长与学习的,在进入全新环境后很容易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产生逆反心理,此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从多角度入手,运用大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行为意识,最终从根本上解决管理问题[6]。

(三) 充分展现学生自主作用

现代大学生虽然具备强烈的自主与竞争意识,拥有自我判断和管理能力,但在不断革新的高等教育背景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必须要积极参与高校实践活动,充分展现自身的自主作用。

具体工作包含: 第一,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发现自身问题的同时,正确认识世界,并判断事物的两面性;第二,根据学生自律情况为他们提供培养自我控制力的组织协会,并选拔出能力优秀、素质强的学生作为其他人学习的榜样;第三,按照学生兴趣爱好组织多样化的文体娱乐项目,促使他们在自主参与的同时受其熏陶;第四,提出主体性德育模式,充分展现师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持续性,着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7]。

(四) 全面掌控网络思政工作

虽然网络平台现已成为大学生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其具有虚拟性、便捷性及多样性等特征,所以在实际发展中必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不断优化:第一,重视网络思政工作,安排专业管理人员参与教育管理,并设置完善的部门系统。

为了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工作,管理人员要针对网络特征创造具有独特性的沟通平台,一方面可以了解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向他们推广教育管理信息;第二,强化思政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他们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向大学生提供科学且明确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工作人员要根据自身能力不断学习与创新,另一方面要结合信息网络时代需求强化网络应用水平,这样不仅能更好应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高等教育环境,而且可以从中累积更多教育管理经验; 第三,扩大网络思政教育团队,引导高素质学生参与其中,以此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探讨话题。通过在网络平台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结合实时热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有助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向着现代化和网络化的方向革新发展[8]。

(五) 强化教育管理人文关怀

一方面,自我教育。通过为大学生提供丰富且健康的成长环境,全面调动他们自主探索意识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并提供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有助于他们在此基础上受到启发,且感受教育管理对人格和尊严的重视度,最终由此找到自我价值和实现目标。在这一过程中, 大学生逐渐认识到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都是自己的事, 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和锻炼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这项工作就是自我教育,其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因材施教。每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有的积极向上,有的无忧无愁,有的消极怠工。面对这一特征,专职管理人员要在整合以往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等方面入手,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出分层教学模式,并在总体教学目标下充分了解大学生思想差异,最终达到预期教育管理目标。

(六) 注重教育管理心理指导

强大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未来成长必不可少的基础内容,因此专职管理人员要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添加心理指导,具体工作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结合兼职或聘请等方式构建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且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同时在实际发展中多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社会组织的学习交流活动,这样既能提高专职教师的综合水平,又能调动学生自主探索意识,促使他们在不断学习中明确心理指导的重要性;第二,充分融合心理指导工作与高校德育管理体系,注意结合实践工作实施情况构建与之相对应的管理体系,并提出明确的规章制度,确保师生可以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教育;第三,从课内外入手,提出两者相结合的心理教学指导课程,并设计多样化的咨询平台,如邀请专家讲座、设计专题宣传周等,这样不仅能构建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第四,将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融入到体验工作中,既要在刚步入校园时有序落实,又要保障他们定期参与相关测评,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第五,及时了解大学生成长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尤其是对高校贫困生而言,在保障他们正常生活的同时,帮助他们处理学习、就业等方面的问题,缓解经济带来的压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基础保障,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并不只在于帮助学生找到工作,更多的是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观念,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他们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中拥有广阔视野和健全人格。因此,基于高等教育背景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从学生角度入手全新理解世界,并为他们提供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与平台,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选择能力;另一方面要根据高等教育要求发现自身潜能,明确自身价值,并由此为依据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汤贝贝,薛彦华.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治理转型: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7(2):77-86.
[2]姜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提升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3):151-153.
[3]熊丽娜.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50):263-264.
[4]刘金文.高等教育管理在教育国际化发展下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9(23):186-187.
[5]徐莉.浅析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形式[J].山西青年,2019(11):113-114.
[6]周洲,杜朝举.大数据时代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高等教育,2019(23):46-48.
[7]胡元聪,黄晓梅,闫晴,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综合培养机制研究——基于东部、中部、西部高校大学生的调查[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1(1):108-113.
[8]孙芳,刘冷馨.跨境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实践的质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5):134-1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