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要义、类型与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0 11:21: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资源开发是前提和关键。把握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要义,就是要把握“立德树人”的开发目的、激发“效益优化”的开发功能、凸显“因时因地”的开发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类型主要有集聚式、浸润式、重构式和系统性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在于活化、涵化、转化、内化、聚化和硬化等六种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 资源开发 ; 类型 ; 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刘玲 . 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要义、类型与路径 [J]. 教育现代化 ,2020,7(99):98-100,105.

The Essence, Type and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Ling1,2

(1.School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2.Ningbo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Abstract: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strategic measure for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of  courses is  the  premise and  key.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is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purpose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function of “optimizing benefits”, and highlight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pending on time and place”. The development typ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mainly include agglomeration, infiltr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systemat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lies in six ways: activation, culturalization, transformation, internalization, agglomeration and hardening.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type; path

一 引言

       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 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1]。其关键环节是要把课程中潜在的或隐性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出来,使其成为可供配置运用的现实资源形态。在资源学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开发课程思政资源,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要义

(一) 把握“立德树人”的开发目的


      资源是为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服务的,资源因为课程思政建设而获得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决定了课程思政的资源效用和功能的开发方向与程度。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方向,要坚持思想政治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的统一,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整体上构成资源开发的价值体系。对于课程中蕴含的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实现现代性转换。在开发程度上,要实现横向和纵向的协调,单项与综合的结合,质量与数量的统一。通过资源开发应用, 实现将教育内容从知识维度和能力维度向价值维度深入推进,这既是回归教育初心的必然选择,也是对教育本质的解蔽与重识。

(二) 激发“效益优化”的资源功能

       课程思政资源的有效性既取决于资源本身,也取决于满足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的教育需要。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既要关注资源满足需要的客观基础和条件,又要分析资源的表现形式、发挥作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应以系统论为指导,发挥课程思政资源所具有的基础性功能和拓展性功能。资源的基础性功能,意在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惑,主要是提供课程思政建设的加工对象,以及基本运行环境。资源的拓展性功能,指课程思政资源经过合理开发、配置和利用等活动后产生的育人功能。同时,要遵循课程思政资源的功能得以发挥的规律, 主要有序重组规律、连锁感应规律以及互补增值规律 [2],优化资源自身结构,发挥资源整体功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资源开发效果,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

(三) 凸显“因时因地”的资源特点

       课程的特点包涵着地域、行业、专业、类型以及学生等特点。蕴藏于课程的资源,凸显了“因时因地”的特点。具体而言,从高校所在地域特点出发, 将地方特色融入课程,将历史文化、绿色生态、人文情怀等引入课堂,形成区域性的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建设课程是一种趋势,发掘课程中的行业特点资源有机融入课程,凸显课程思政建设的行业特点。专业课程的内容各有不同,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教学内容,分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市场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针对年轻一代的学生群体特点开发资源, 因材施教,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
                                                    
三 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类型


       从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类型来看,需要把握横向开发与纵向开发、单项开发与综合开发、数量开发与质量开发的统一,明确资源开发的方向、功能开发的程度、开发层次 [3]。结合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实践,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开发类型。

(一) 集聚式开发

      这是围绕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汇集多个高校、多个学科的师资之力联袂策划运行课程,并针对课程序列、教学内容、团队和方法等进行教学改革, 形成特色鲜明的品牌课程。这属于资源的综合开发, 也注重了广度的横向开发。一类是由地域性高校联袂策划运行,如 2014 年上海高校率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集聚式开发“中国系列”课程并实现了在沪高校的全覆盖 [4]。上海经验还面向各省市推广,湖北高校“中国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公选课异军突起,主要有华中科技大学的“深度中国”、湖北科技学院的“温情中国”、长江大学的“生命长江”、武汉工程大学的“加油中国”、湖北经济学院的“当代中国” 等。另一类是由本校策划组织实施,汇集本校多学科师资之力,探索多学科隐性教学内容,集聚式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思政的课程。

(二) 浸润式开发

       融入式、渗透式,是和浸润式表意相近的说法。通俗地说就是“将盐融入汤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像 “盐”一样,融入课程的“汤”中,让人不知不觉就接受了。相反的是“眼里金屑”,金屑再好,融入眼 睛也不会舒服。思想政治教育是成为“盐”,还是“金屑”,关键看课程思政资源融入的方式。课程思政资 源不能简单地搞“嫁接”,坚决防止“两张皮”“贴标签”的现象,重在提高学生的课程体验与学习效 果。围绕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设计,将思想政治教 育资源有机浸润、融入、渗透到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材编审和考核评价各方面,贯穿于教学研讨、课堂授课、作业论文以及实验实训各环节 [5]。这是单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开发的主要类型。

(三) 重构式开发

      这指的是课程资源开发中注重采用跨学科视角和学术思想性,突破原有课程知识模块的局限性, 注重价值理念,重构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如,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开设的《宇宙简史》课程。之前的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按照知识点的模块化设置,按逻辑分类,循序渐进,注重知识传授, 不足之处是忽视了历史脉络、学生兴趣培养、理念体现彰显不足。从建设目标和面向对象出发,他重新制定课程大纲,旨在体现科学研究与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揭示人文研究中的科学内涵,引申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该课程以问题为导向, 结合“人类宇宙观的发展”设置专题,每个专题讲述一个融合科学与哲理的问题,揭示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课程通过讲好“学术故事”,对历史人物和事迹的介绍,揭示“科学研究中的人性光辉”,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探索过程中的艰辛,对比研究方法和手段,关注科学态度和价值取向。

(四) 系统性开发

       这是指高校本校内整体建成“同心圆”式的, 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有机结合的、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一般是由本校整合力量联合开展,开展顶层设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总体目标, 然后对于课程思政资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系统性开发。系统性开发“同心圆”式课程思政,旨在有效发挥其辐射效应、圈层效应,环环相扣,不留死角, 规避课程育人的“孤岛”现象,进而形成全员全课程育人的格局。这是目前各高校正在开展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任务,但是相应的工作机制还在探索之中。如何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实现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系统性开发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 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路径

       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从资源特性和实际出发, 可以具体化为活化、涵化、转化、内化、聚化、硬化等开发路径。

(一) 活化

       课程思政资源开发要以高度的融合度、创新度、可接受度、受欢迎度,来达到价值引领的作用。通过资源开发与配置利用,让课程思政成为更合拍的时代脉搏、更有温度的教育教学、更有力度的价值引领,让思想理论课“活起来”“红起来”,让公共基础课“动起来”“热起来”,其中艺术类课“唱起来”“跳起来”“美起来”,让专业课“暖起来”。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定制方案,如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置“民族团结”课程版块,为港澳台侨生设置“认知中国”课程版块,为理科精英人才组织开展“科学求真创新强国”等相关活动,让学生与资深院士、著名教授、专家面对面交流等 [6]。

(二) 涵化

       文化资源在相互涵化中实现新的发展。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属于不同的课程文化。吸收是涵化的前提,提升课程思政资源的涵化能力,需要确立价值引领与开放协作的气度。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立德修身观,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其次,要跨学科进行课程思政资源整合开发。吸收价值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育人相关的研究成果 , 为课程思政提供学理支撑,从而科学有效挖掘开发相关资源。再次,树立“育人共同体”理念,以育人为基点开发资源,提高课程育人质量,服从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 转化

       转化即指向未来,更新创造,不断实现价值转换和价值引领的能力。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隐性的,寓教于无声无息之中,效果是显性的,它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是在真正强化意识形态教育 [7]。另一方面是注重处理好价值引领与价值转换之间的关系。正如著名哲学家冯契所提出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8]。通过资源开发应用,发挥思政元素的生命力、解释力和穿透力的作用,形成老师爱上和学生爱听,入耳入脑入心的良好课程生态。

(四) 内化

       内化是指自己所认同的新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统一的态度体系。课程思政建设要彰显师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资源开发的主体性作用并使之内化为心,做到知行统一。从学生层面看,通过资源开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提高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把实现自身价值同祖国需要结合起来,努力成为时代新人。从教师层面看, 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成为“四个引路人”作为方向性的“定向” 目标。让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带来的职业荣誉感、成就感、使命感明显提升,搭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平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竞赛,展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五) 聚化

       提高课程思政资源的聚化能力,在于有效地确立价值引导的主导地位,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品牌。挖掘开发课程思政的精神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聚化为课程品牌、课程团队、网络教学资源库、信息交流平台、学术研究平台等,进而形成一系列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具体而言,精神资源开发要全面涵盖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范围,人力资源要善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教师参与建设,信息资源要注重“互联网 +”等可资开发的资源,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资源聚化模式,有利于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范式。

(六) 硬化

       硬化是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保障过程与能力。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障课程思政资源得到有序开发、合理配置运用,必须建立相应的工作理念与机制。在理念层面上,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9]。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刚性任务,体现为党委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得好不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的底色能不能打好。在工作层面上,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承担育人责任。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 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和研究体系。在队伍培养上, 要实施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

\

参考文献
[1][5][9] 教高〔2020〕3 号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R].
[2][3] 陈华洲 .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129 ,159.
[4] 林颖颖 . 沪“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已形成老师爱上、学生爱听的良好生态 [EB/OL].[2018-07-27]. http://sh.eastday. com/m/20180727/u1ai11666384.html.
[6]华东师范大学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 养 质 量 [EB/OL].[2018-06-08]. http://www.bjcipt.com/ Item/21250.aspx.
[7]郭海龙 . 思想社会教育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和现代建构 [J]. 学术论坛 ,2009,32(08):166-170.
[8]邱伟光 .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 , 2017(07):1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