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统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同时重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综合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学科特色鲜明的地方财经类高校,必然要顺应变革潮流,以社会评价和反馈为导向,在传统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加强知识与技能、情感的高度融合,变革实践教学体系以达成新的教育质量要求。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 ; 财经类高校 ; 社会实习
本文引用格式:周萍 , 张娟娟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财经类高校本科生实习的困境与出路 [J]. 教育现代化 ,2020,7(91):73-76.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Undergraduate Internship In Local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ZHOU Ping, ZHANG Juanjuan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Abstract: It i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o build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as a whole. In this context, it highlights the core posi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As a distinctive discipline, local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comply with the trend of reform, take social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as the guidance, and strengthen the high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emo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system, that is to chang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o achieve new education quality requirements.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social practice
一 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发展困境
财经类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重任,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不断发展壮大,当前我国公立财经类高校有 51 所,其中部属重点院校 5 所,分别是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其余财经类高校均为地方高校。鉴于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单位层次较高、工作环境稳定、薪酬待遇优越等特点, 相关专业是历年招生热门,生源质量和数量较佳。毕业生就业率也稳居各专业前列,2015 届毕业生中管理学门类就业率达 94%,比平均就业率 91% 高 3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1999 年国务院批转《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985 工程”,向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进军,最终有 39 所高校入选,其中没有一所财经类高校入选。2008 年入选 ESI 数据库的高校达 34 所、涉及 140 余学科, 主要集中在工程、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学、临床医学等学科, 财经类高校和经管类专业影响力较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经类高校在科研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优势不大。有学者根据办学层次将现有普通本科财经类高校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类 [1], 仅 5 部属高校有向一流研究型大学转型的目标,多数均属于教学型,本科生规模大,研究生数量较少,多数高校无博士授权点。人才培养定位服务于地方, 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 “双一流”建设为地方财经类高校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2015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提出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6 年 2 月教育部宣布“211”“985 工程”等规范性文件生效,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以世界一流为目标,财政投入和政府支持上将有新的格局。随着“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推进,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纷纷调整布局和定位, 并强调大学多元管理、良性竞争、优先发展的趋势, 制订世界一流、区域一流的发展目标。地方财经类高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双一流”建设打破高校定位与发展的固有状态, 从整体评价到整体与学科评价相结合,给高校发展注入新活力。但对地方财经类高校而言,想要在新一轮高校发展排位中有所突破仍困难重重。从 2020年中国软科大学排名来看,综合排名前 100 位的财经类高校有 6 所,除上述 5 所高校外,东北财经大学作为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唯一代表进入前列。这个结果与“双一流”建设实施前变动甚微,从各财经类高校发展规划中看,仅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发展愿景定位为“一流”大学,其他财经类高校均以“高水平”或“知名”大学为目标,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者对地方财经类高校而言,原有的优势学科竞争力不足,固有的发展模式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并产生正向效果;二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具有专业和行业特殊性。要想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成果,不仅在于培育优势学科、争夺学科建设资源上,而更应该立足人才培养本质,解答好“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三 突出实习在人才培养中地位的应然与实然
中国软科大学排名中的财经类单科性大学排名前 10 位的 5 所地方高校大学分别是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大学,优势学科发展仍处于低位。综合地方财经类高校发展现状而言,综合多所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发展规划可见,“特色”是高校发展本位, “知名”“高水平”是高校发展目标,培养“复合型”“专业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重点任务。由此 可见,地方财经类高校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重要地 位,并将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到与专业素养并行的高度。
2017 年 1 月 25 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社会主义大学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好“为谁培养人” 的问题;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是解决“怎样培养人”问题。
实习是培养综合素质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式,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别的存在意义,尤其对操作性强的专业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地方财经高校以经管类专业为主,这类专业常规意义上的实习即毕业实习,是类似职前体验的适应性实践,在就业能力上有强化训练。从当前地方财经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看,传统实习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并不明显,实习资源、监督机制、评价体系、实习生权益保障方面也存在多种问题。这类实习存在时间滞后、训练单一的劣势,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实践。
四 本科生社会实习的现状与思考
2005 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将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部分,专业实习一直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点。地方财经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肩负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因此实习的主要阵地是地方企事业单位。当前财经类高校实习分类有较为统一的认识,按照实习场地划分为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实践实习,按照实习平台划分为模拟实习、实地实习、创业实习,按照实习内容包括教学实习、专业实习、企业实习、创新创业实习 [2]。已有的地方财经类高校实习实践研究成果丰硕,但主要围绕专业实习的意义、特色基地建设、实习过程与结果评价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展开,并据此提出相应得解决对策,这也是对现状问题的基本研究路径,总结为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探索高校实践教学新体系、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善实习过程监督与评价等四个方面。
实践教学依托产学研合作,强调高校与企业合作和交流。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办学特色与定位将其与行业发展与需求紧密相连,在人才培养中以社会服务需求为导向,如何整合行业资源和区域优势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发展品牌专业,是地方高校需要重视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以产学研为依托,促进财经类高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同时希冀于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建立更好的实践实习平台。尽管围绕“产学研”“产教研”的讨论非常多,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地方财经类高校在科研和人力资源输入方面难以满足企业价值期待;二是实习期间学生的权力与义务没有较为全面的政策支持,存在法律层面的保护措施;三是对学生的实习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备,人力投入较大, 导致校企合作平台更多流于形式的现象 [3]。
强化分类实习,探索高校实践教学新体系。地方财经类高校的资源来源有限,从而导致资源分配中存在厚此薄彼现象。传统的思维模式下,很多地方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将其作为重要但非必要的教学环节,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经费投入缺口、实习基地和实践环境落后等问题,实践效果得不到保证。以毕业实习为例,作为本科生综合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的重要一环也存在诸多问题。毕业实习一般有 10-16 周的时间,是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条件和时间最充裕的阶段,该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均有一定基础,深入到行业中去的实习才能够真正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但现状却不乐观:一是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重视度不够, 没有把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不重视学生技能习得和经验传授,多安排见习或层次较低的重复性工作,学生没有得到能力和素质的真正提升, 进而降低对实习的期待和投入;二是地方财经类高校主要专业的特点决定其所处行业具有特殊性,实习过程中企业的核心内容可能涉及商业机密,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前提下,实习生无法接触深入性的工作岗位;第三,财经类专业面广,实习岗位有限, 对实习生的要求随之提高,实习应聘的竞争激烈, 可能失去实习的普遍意义。
创新创业实习是当前高校实践教学重点方向。麦可思发布的 2016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中提到 2013-2015 届本科生深造和创业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但创业质量和存活度不高,研究表明,本科生创业失利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后期资金投入、市场推广和管理运营经验等方面,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没有为培养和提升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除此之外,地方财经类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创业项目具有“微小型”特点,在大学生创业项目中以文化推广、校园代理、小商品经营等类型涉及较多,导致创业项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创业项目专业相关度不高,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没有核心竞争力会增加创业失败的风险。针对此类现象有学者从提出完善创业格局并优化创业政策、革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知识储备来提升自身创业能力 , 需要加强政府、高校、大学生三方配合 [4]。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提升需要将专业知识置于真实的行业背景中有效应用,重视实习先期的知识准备和情景教学,加强校企联系,重视并参与高等级竞赛,以赛促学。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充分的行业意识的情况下,实习是最有效的锻炼途径 [5]。
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的研究对实习效果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实习流于形式的现状普遍存在,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存在不全面、不科学的问题,无法客观地 评价学生实习表现,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实习积极性 [6]。
已有研究对当前地方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问题有较为全面的讨论,在实习相关研究中, 更加重视专业技能和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育人标准有差距 [7]。在“双一流”建设为背景下探索知识、技能、情感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的社会实习模式,实习地点不仅限专业对口和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将拓展至公共服务、社会公益、制造行业等领域,培养和践行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 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对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8]。从理论意义角度看,探索建立有效的社会实习模式丰富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理论和方法。社会实习在工科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工科专业的实习研究也较为丰满,涉及财经类高校的相关研究不多。本研究将涉及经济类和管理类科目,在学科发展和专业教学上有积极意义。从实践意义角度看,构建社会实习体系一方面可以帮助本科生检验自我知识学习水平, 促进知识再学习和吸收转化;二是以社会角度衡量本科生技能发展状况,使学习技能、专业技能、沟通交流技能等实践得到锻炼,同时看到自身发展的不足,便于更好的适应职业环境;再是培养本科生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独立自主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为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本研究将根据前文提到的子能力指标为目标,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建立贯穿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社会实习模式,成立“学生 + 教授 + 社会导师”的评价监督委员会,以促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9]。
五 财经类高校本科生社会实习的路径探索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财经类高校历史地位和发展现状,使其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的建设上不具有明显竞争力,在大力培育优势学科的同时,更应该正视自身定位,将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上,这不仅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素质能力定位的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对高等教育本身意义的回溯与强化。
社会实习目标的拟定与认同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均围绕学生展开。以社会需求反馈并确立实习目标,并据此制定实习计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习投入度,为社会实习的有效开展提升内部学习动机。根据国家“一流”大学遴选标准,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在完全学分制下开展实习活动,将各项能力指标细化, 具体为社会责任、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进行针对性强化和训练。将其纳入教学计划给以必修实践学分,为社会实习的有效开展提供外部保障机制 [10,11]。
社会实习贯穿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本科生实习项目为例,根据本科生不同年级的知识储备量和技能发展程度,分阶段进行社会实习项目。大学一年级结合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参与公共服务实习提升社会责任和法治意识,实习资源由高校和政府部门对接提供 [12]。大学二年级革新暑期社会实践方式和内容,全员参与社会公益调研与实践,提升公共服务意识;大学三年级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专业实习,自选或参与学校提供行业相关的实习项目;大学四年全员组织毕业实习,以毕业去向划分实习类别:就业去向的毕业生选择企业实习,升学去向的毕业生选择教授助教工作或学术夏令营活动 [13,14]。此外,促进区域高校联盟,吸收校友资源,形成实习资源共享平台,增加学生实习机会。给予创业学生弹性学习的空间,把休学创业作为一种实习方式,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和探索。应该强调本科生在校期间的跨学科知识学习, 形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融合,以提升实习投入推动改善实习效果 [15]。
建立评价监督委员会,形成自治与他治结合。设立“学生 + 教授 + 社会导师”组成的评价监督委员会,形成工作机制后由学生组织在教授指导下对接实习生,回访实习进度,总结实习经验,社会导师评价实习过程,教授检验和测定实习成果。
参考文献
[1]涂子沛 . 大数据 [M].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56-58.
[2]张瑞敏 .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3]周远 . 精准思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与新模式 [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8):100-105.
[4] 邬贺铨 . 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J]. 求是 ,2013(4):47-49.
[5]张跃聪 .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体行为探究 [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 (12):68-72.
[6]李怀杰 .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 -- 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 (12):17-21.
[7]罗楠 . 关于整合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调查报告 [J]. 教育现代化,2017,4(6):69-72.
[8]张瑜 . 大数据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J]. 人民论坛 ,2018(10):112-113.
[9]王海稳 , 汪佳佳 .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8):143-146.
[10]张林茂 . 在大数据时代创新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8):47-49.
[11]陶志欢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数据思维 : 深层逻辑与风险规避 [J]. 高校辅导员 ,2019(2):31-35.
[12]王婷婷 .“互联网 +”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考 [J]. 教育现代化 ,2017,4(6):9-11.
[13]冯刚 . 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2):4-8.
[14]徐徐 . 新时代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1):77-79.
[15]董卓宁 . 运用学生大数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度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4):108-1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