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滴水穿石精神”和“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共性与实践路径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7-17 13:33: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滴水穿石精神”和“红船精神”,分别是习近平同志主政宁德、浙江期间,所提出、阐述的精神文化。二者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萌芽的组成部分,存有不少共性价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有裨益。由于早期客观原因限制,二者在传播面、挖掘度上有较大差距。进入新时代后,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着“滴水穿石精神”的研究不断深入。为更高效地让“滴水穿石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二者的价值共性与实践路径,显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滴水穿石精神;红船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共性;实践路径

Value Commonness And Practice Path Research Of "Dripping Water Wearing Away Stone Spirit" And "Red Boat Spirit" Integrated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XIE Wei-xin, ZHENG Chang-zhi (Corresponding Author), LEI Xiu-juan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Ningde, Fujian)

ABSTRACT:Dripping water wearing away stone. red boat spirit is spiritual culture  that  Comrade  Xi  Jinping  proposed and expounded during his administration in Ningde and Zhejiang. As components of spiritual germination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a's characteristics in new era, there are  common  values  between them, which have great  benefit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limitation of objective reasons in early stage, there was big gap between them in terms of dissemination and mining. Entering new era, social requirements have been improving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promotes research of "spirit of dripping water wearing stone" deeply. To integrate spirit of "dripping water wearing ston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fficiently,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explore common value and practical path between them.

KEYWORDS:Spirit of dripping water wearing away stones; Red boat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commonness; Practice path

全文“滴水穿石精神”指的是最早由习近平同志所著的《摆脱贫困》中——“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里以自然界固有的滴水穿石现象,引申归纳出符合闽东发展前景的“滴水穿石精神”。从“滴水穿石精神”提出至今, 一直广泛应用于当地的脱贫致富、农村的思想解放、干部群众的思维意识上。可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滴水穿石精神”的应用却有极大空白。反观同样由习近平同志总结阐述,同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萌芽组成部分之一的“红船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应用与研究探索,远远走在“滴水穿石精神”的前列。由于早期对精神内涵的探究不足等原因,以至目前“滴水穿石精神”传播仅局限于地方区域,“红船精神”传播范围已扩散至全国。

党的十九大宣布,我国进入了新时代。在此背景下, 社会大环境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学规划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比重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根本任务”一词,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同年8月,习近平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中提到:“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2]。”以两篇重要材料为索引,“滴水穿石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何在?何种方式融入更为师生喜闻乐见?这两个问题逐渐被学界所思考。

由于“滴水穿石精神”前期研究空白较大,短期内形成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较为困难。反观之“红船精神”经过针对性发展,教育模式已较为完善。二者同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萌芽的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具有诸多共性。为更高效地让“滴水穿石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尝试将“滴水穿石精神”与“红船精神”相对接,来探究二者的价值共性与实践路径,成为重中之重。

一 “滴水穿石精神”和“红船精神”的内涵

(一) “滴水穿石精神”

1. “滴水穿石精神”由来。“滴水穿石”在词源上,来源于古书《鹤林玉露》的《一钱斩吏》篇,表达的是微小的力量在持之以恒后,能产生巨大效果。“滴水穿石”由词语升格为精神品格的这个过程,主要在于闽东地区。闽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严峻。闽东先民为了生存,通过持之不懈的努力,加以拓宽生活空间。在此过程中,闽东人民坚持奋斗,长期进行“愚公”般的努力,不求回报的为后辈谋取更好的生活条件。这样的精神品格,深入闽东人民的骨髓中,长期以来指导着人们实践活动,逐步向摆脱贫困的目标迈进。习近平同志主政宁德期间,对闽东人民的奋斗精神加以归纳总结, 在其所著《摆脱贫困》一书中“滴水穿石的启示”篇正式表述为:“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3]。”自此, “滴水穿石精神”正式形成,基本内涵也得以确定。

\
 

2. “滴水穿石精神”内涵概述。伴随生产力的提高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滴水穿石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时至今日,“滴水穿石精神”的内涵可以归结为创新、坚持、奉献三个部分。三个部分中,又包含三个代表。从创新角度来看,弱鸟先飞精神作为“滴水穿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创新理念。弱鸟先飞和创新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在《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一文中表述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 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4]。”即要求干部群众,摆脱安贫乐道,被动扶贫的思想,要主动开拓思维探寻创新道路。闽东之所以经济得以大踏步发展,与思想解放脱不开关系。在“弱鸟先飞”精神指引下,闽东人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从坚持角度来看,久久为功的信念则是代表。“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 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久久为功的信念在滴水穿石精神形成之初,就是关键点。正是持之不懈的努力与奋斗,胸怀理想信念的情怀,滴水穿石精神才有根基,才得以指导闽东人民前进方向。从奉献方面来看,“功成不必在我”的意识则是代表。“功成不必在我”的意识,贯穿《摆脱贫困》全文,它要求领导干部要有为人民做实事的政绩观,杜绝形式主义和冒进思想,实事求是的为人民服务。正是拥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意识,闽东人民才能不计回报地投身于扶贫开发与建设,让闽东面貌得以焕然一新[5]。

在这些论述基础上,从某种角度,“滴水穿石精神”的内涵也可以概括为——“弱鸟先飞”精神、久久为功信念、“功成不必在我”意识。

(二) “红船精神”

1. “红船精神”由来。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时间段共产党人实践所凝聚的精神价值,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集中体现在早期共产党人的建党实践活动中,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建党精神一直没有进行过统一的提炼和概括[6]。由于“建党精神”包含的事件、人物、地点众多,因此原有的按地域、事件、人物来命名的原则无法适用,受此影响, 这一时期革命精神的总结长期处于空白。

2005年,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将自己对“建党精神”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思考进行集中梳理,创新性地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文章。文中习近平同志在对以往历史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首创“红船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7]自此,“红船精神”正式形成,其内涵得以正式确定。

2. “红船精神”内涵概述。相对于“闽东滴水穿石”精神来说,“红船精神”的内涵已经明确为三点: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从首创精神来说,它作为红船精神的核心,是动力之源。正是因为首创精神,才有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建立了中华大地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的出现, 才有消灭私有制的目标。针对上述事件分析,可以得出首创精神本质就是创新精神的结论。从奋斗精神来说, 它作为红船精神的支柱,是胜利之本。从“问题与主义” 之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再到坦然面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枪口,奋斗精神的来源就是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与高度自信,简而言之,奋斗精神的基础在于坚持。从奉献精神来说,它作为红船精神的本质,是政德之基。自中国共产党建立起,共产党人就没有私心,全心全意投身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对人民利益高度重视,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这些构成了奉献精神。奉献精神着眼点是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服务。

通过对“滴水穿石精神”与“红船精神”的对比阐述,可以得知在创新精神方面,“弱鸟先飞”精神与首创精神有诸多价值共性。此外,着眼于以坚持为主要特征的久久为功信念与奋斗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功成不必在我”意识与奉献精神,它们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交织点。为让“滴水穿石精神”更好地传播,二者之间内涵的共性还需进一步探索。

二 “滴水穿石精神”和“红船精神”所蕴含的思政价值共性

(一) 共同作用于进取意识的开拓,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

创新是我们党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源泉。大学是青年群体进入社会的过渡,在这一阶段能否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保持创新思维,对大学生进入社会的个人发展乃至于未来几十年的民族发展都有着巨大影响。大学生作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在创新精神的指引下,可以更好投身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同时不断开辟发展新道路,来成就人生价值与助力民族发展。目前高校现有培养体制下,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程上。在目前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方式上,融入“红船精神”来弥补传统思政体系上关于创新意识塑造的不足,已成为教学常态。红船精神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毛泽东、邓恩铭、李汉俊、何叔衡等中共一大青年代表的事迹,更有利于学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意识,更易引起学生共鸣。

弘扬“红船精神”,激励青年学子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红船精神”中的首创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拥有“敢为人先”的锐气,这一点与“滴水穿石精神”中“弱鸟先飞”精神不谋而合。“弱鸟先飞”精神是闽东地区人民为了摆脱贫困,创新性地将扶贫方式为被动“输血”变为主动“造血”,创造性地开启了“造福工程”、乡村旅游扶贫、特色产业扶贫等精准扶贫的宁德模式。201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汪洋同志就对宁德扶贫开发中的创新模式给予大力肯定,并指出“宁德模式”作为典范应该大力推广。目前针对“滴水穿石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中,在创新精神进行举例论述时,常以“敢为人先”的宁德模式融入,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极大程度地引起学生共鸣。从这些角度来看, 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锐气是“滴水穿石精神”与“红船精神”在思政教学上共有的特点。从长远发展来说,若将二者在教学上有机融合,可以让“滴水穿石精神”更好地走上思想政治教育快车道[8]。

\

(二) 共同作用于坚持理想信念,鼓励大学生艰苦奋斗

坚持是人类精神品质中最为崇高的表现,在现阶段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坚持理想信念,鼓励学生艰苦奋斗。理想信念是胜利之“钥”、是精神之“钙”、更是思想的“总开关”。让大学生坚持理想信念,是满足社会主义办学原则的需要, 也是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的需要。而坚持理想信念的必由之路,就是要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意识。坚持理想信念与鼓励艰苦奋斗密不可分的原因在于,在坚持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无论是现实实践还是思维意识领域,总会有外界因素的干扰,克服外界干扰的过程就需要有艰苦奋斗的意识。

“红船精神”蕴含的奋斗精神对坚持理想信念与艰苦奋斗的联系也有涉及,其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的艰难发展之中——内有清王朝积贫积弱、北洋军政府反动守旧,外有列强环伺、各方思潮涌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背景下艰难成立,但革命先辈们却不因困难而背弃理想信念,而是选择艰苦奋斗,领导人民走向反帝反封建的道路。当前大学生坚持理想信念方面的要求在于,“要从红船精神中汲取奋斗的红色力量以新时代奋斗者的姿态投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流中去”[9]。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所坚持的初心和使命, 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随着对理想信念的不断明确,红船精神中对坚持理想信念,鼓励艰苦奋斗的内涵也逐渐被搬上思政课堂,成为现代思政教学的一部分。

“闽东滴水穿石”精神中“久久为功”的信念也对坚定理想信念,鼓励艰苦奋斗的联系做出了深刻总结。“久久为功”内涵在于胸怀长远目标,不好高骛远。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因为取得的部分成就而忽视整体的发展状态。要实现全面小康, 坚持脱贫致富的理想信念是必不可少的,但怀有“久久为功”的信念进行攻坚克难更为重要。就“连家船”渔民上岸的造福工程来说,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有首批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但正是由于“久久为功”的信念,人们才没有骄傲自满,而是选择持续艰苦奋斗,最终在2013年,宁德溪邳村最终实现了“连家船”渔民的全部上岸定居。虽然“滴水穿石精神”与“红船精神” 就坚持理想信念与鼓励艰苦奋斗二者联系的背景有所不同,但在内涵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处。从这个角度来看,久久为功信念完全也可以纳入坚持理想信念,鼓励艰苦奋斗内涵诠释的一部分。

(三) 共同作用于人民理念,鼓励大学生奉献服务

自1921年在南湖红船上建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紧密联系。在《一大纲领》上,我们党就明确了对人民解放的追求,饱含着执着奉献的情怀。“红船精神”中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由此而来,这既是我们党长期受到人民拥护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的要求所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在大学生群体里树立奉献服务意识至关重要。弘扬“红船精神”,可以促使青年学子树立崇高的个人品质, 自觉地为人民和国家奉献,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10]。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始终重视“红船精神”的学习,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有服从组织安排,无私奉献的人们。不可否认,目前有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服务、拥有奉献的意识的大学生在高校占大多数, 但我们同样不可忽视高校中还有少数怀有“独善其身” 思想的学生,与部分居心叵测,大肆宣扬歪曲“民主、自由”的群体存在。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人民理念,鼓励大学生奉献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学占比还要不断提高。

“闽东滴水穿石”中“功成不必在我”意识,其蕴含的奉献精神更为突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种意识是要求人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奉献事业中,完全忽视个人自我,只要最终的目标是为了人民, 对人民有利,哪怕“干为他人做嫁衣”也在所不辞。这其中的奉献意识远远超过了目前“红船精神”中所提炼的树立大学生奉献服务意识的思想所在。其更多的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所做出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做出要求,与“红船精神”中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一本质内涵相贴切。但美中不足的是,“功成不必在我”意识在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这一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将其内涵进行提炼,与红船精神相结合,来更符合当前对大学生群体所要求的奉献、服务要求所在。

三 “滴水穿石精神”和“红船精神”实践路径探究

(一) 优化渠道引领,把握思想源头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作为端正大学生思想的重要源头,针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强化教学渠道的引领, 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特点做出评价:“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11]。”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经济面貌不断转变,青年人面临的思政状况不断变更,这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的应用在高校中最为广泛,在时代大背景下,优化传统思政教育课教学渠道的同时,还应该把握创新工作的思想源头。

近年来线上教学的模式逐步成熟,5G融合的技术也在逐步探索,外部客观条件的更新给予“滴水穿石精神”和“红船精神”的渠道优化提供重要条件。二者的精神内涵积极向上,可以确保思政课教学的源头根正苗红。客观条件的完善与教学来源的充分,可以让思政课创新更为顺畅。现阶段“滴水穿石精神”和“红船精神”,主要应分为线上与线下两个阶段,目的以迎合青年学生兴趣为主。线下教学中,可以利用实地考察调研、观摩5G立体成像、VR远程成像等手段,让学生感同身受的体会“滴水穿石精神”和“红船精神”的萌发与践行过程,通过将人物、地方动人事迹零距离呈现,引起学生共鸣,加强课堂兴趣。在线上,建立网络教学线上课堂,实现“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此外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线上新媒体,创作话题热度,引发学生自觉关注,从而多渠道地优化“滴水穿石精神”的融入途径,更好地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思想源头。

(二) 促进知行融合,加强实践践行

精神文化的通识教学相对理论专业性教学,更需要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来形成“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知”产生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又不断地修正认知。“知”与“行”只有互相作用,才能促进认知趋向科学。课堂思政传输的思想政治理论,属于“知”的范畴,学生由于个体认识程度存在差异,对教师传授的内涵在理解程度上可能存在偏差。这个时候需要通过“行”的补充,以课堂之外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充分感悟滴水穿石精神,形成“认知-实践-认同- 坚守”的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悟,进行知行融合,可以更好促进教学的入脑入心。

“滴水穿石精神”和“红船精神”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萌芽的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展开实践活动。在学生实践环节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重在教学知识的认同,通过志愿讲解队、微团课宣讲团、成立读书社等形式,让学生自己主动讲精神、讲文化、讲实践,倒逼学生课下自发性的补充学习内容,从而通过实践讲解加深“认知”环节内容印象,进入“认同”环节。第二部分重在对教学知识的“坚守”,在达到“认同”环节后,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影片,排练话剧、歌舞剧等形式, 展现两者精神的来源与实践过程中的不易。以两方面的“知行合一”,来让学生的教学印象更为深刻,促进对“滴水穿石精神”与“红船精神”的衷心认同。

(三) 注重氛围营造,建构文化浸染

精神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效率高低的关键在于潜移默化、深远持久这两个特点的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传播过程中,部分认为现有教学模式过为生硬的学生,内心将有抵触心理产生。现阶段“滴水穿石精神”和“红船精神”的传播重点在于让全体学生增强“创新、坚持、奉献”意识,因此利用好精神文化“潜移默化”的这个特点成为教学必由之路。在“滴水穿石精神”和“红船精神”的传播中,基于其自身蕴含载体丰富,高校在对两个精神进行教育时,应该充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浸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加强对两个精神的价值认同。

高校当前针对两个精神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主要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形成“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在动态文化塑造中,高校可以充分依托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以举办主题征文比赛、主题演讲比赛、“快闪”活动、知识竞答等方式,形成特有的学习模式, 让个性活跃不易受课堂拘束的学生,可以通过活动,提高自身对两个精神的认同感。在静态文化塑造中,主体应以学校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为主,如在宿舍楼设立宣传板块、图书馆设立专题书区、校园主干道上设计相应塑像等形式,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二者的文化内涵,从而自然而然的对“滴水穿石精神”和“红船精神” 产生认同。

四 结语

“滴水穿石精神”与“红船精神”中的“创新、坚持、奉献”精神内涵丰富,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是站在青年的立场,因此高校在针对二者的教学中,要力戒产生主观臆断,施行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同时还要杜绝“形式主义”,避免为了宣传而宣传,为了教育而教育,要真正地以学生入脑入心为出发点,来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 习近平回信勉励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N].人民日报,2019-08-07(1)
[3]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4] 金延锋.“红船精神”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J].观察与思考,2016(12):16-22.
[5]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 21(3).
[6] 穆维.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师使命——用红船精神点亮红烛精神[J].教育现代化,2018,5(25):126-127.
[7] 彭冰冰.“红船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97-100.
[8] 杨宁宁,李倩.“红船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06):102-103+131.
[9]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9-05-01(2).
[10] 郑是敏.论“知行合一”理念在国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步兵轻武器射击教学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4,28(03):137- 138+148.
[11] 闫力.新时代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4):65-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06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