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兰州工业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遵循“四个回归”,探索新工科建设模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可持续竞争力;新工科;改革与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罗文翠,等 . 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4):33-36.
Reform and Practice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for Mechanical Design &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in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LUO Wen-cui,XU Chuang-wen,LIU Li-mei,WU Xiao-hong,GUO Wen-jing,ZHAO Li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nzhou Gansu)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of traditional specialty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Lan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s fully carried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 and fostering talents, stick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utting the foundation first and following the four regression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new engineering cours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innovate the training scheme of talents, and construct the training system of applied talents adap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new industry and New Economy Efforts to train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rt and labor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Key words: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New engineering; Reform and practice
一 引言
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引领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17 年 2 月和 4 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和天津大学分别召开了综合性高校和工科优势高校的新工科研讨会,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1]。此举是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而提出“新工科理念”。教育部高教司领导多次强调,要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把握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新工科,主动面向未来,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围绕新工科专业建设,教育部不仅批准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工科专业,而且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为传统工科专业建设引入新技术提供了新途径,促进了传统工科专业向新工科专业转化 [2]。
2001 年,美国工程院发起“2020 工程师”研究计划, 分别于 2004 年、2005 年发表了《2020 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培养 2020 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等报告。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 (ABET) 的《工程准则 2000》明确指出,“工程人才必须具备鉴别、阐述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工程实践中使用技术、技能和现代工具的能力”。MIT 等联合制定的 CDIO 工程教育能力大纲要求,“工程毕业生能在现代团队合作环境中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复杂有价值的工程体系;在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解决问题和批判创新等综合能力”。近年来,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的新途径,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当前和未来的战略新兴产业竞争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些都为新工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新工科教育与可持续竞争力
新工科的新特点就是针对新技术、新产业与社会新形态的变化,推进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而,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描述“新工科”的新特点,即新理念、新特征、新知识、新模式、新机会、新人才。新工科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改革行动,需要引入教育的新理念,应面向战略新兴产业与引领性行业需求来培养人才,注意多学科交叉与行业融合,按照新工科的规律与特点进行教育改革 [3]。
当前,高等教育正在面临着社会变革与产业革命的挑战,大学教育除了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任务, 还要为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和提供终身教育, 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此,要培养学生具有对于未来全球事务与国家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意识;要使学生认知社会信息化过程的变化、科学和工程技术在社会信息化变化中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于全球化的影响;要使学生具有认知这些变化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我们把适应未来社会变化和竞争的能力定义为可持续竞争力,而培养能够适应上述变化并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新使命,同样也是新工科教育的使命。
三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教育方针,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 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专业综合改革 [4-6]。
(一)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产出导向”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对标机械类国家本科专业标准,根据装备制造行业职业能力要求,适应智能制造发展趋势,结合专业工程认证,深化“产出导向”培养模式,建立了由企业及同行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修订,优化,构建了基于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坚持学生第一、注重参与、助推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通过通识教育、体育、艺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来实现“成人”和“成才”的有机融合, 构建了思想政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工程人才课程体系。注重动脑与动手、教学与竞赛、实习与就业、创新与创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具有智能制造新技术应用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二) 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式教学,形成实践育人新模式
优化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改革与实践,实施“项目 + 案例”教学法,推动教师将企业工程和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大创训练项目等融入专业核心课教学和考核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努力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推行在专业实验室、创新工作室的小班研讨课、翻转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慕课、微课、在线课程等现代教学活动培训,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技术手段,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推进“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 注重科学研究,加强学科建设,推进科教融合,促进师生科研团队建设
以甘肃机械装备先进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绿色切削加工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搭建机械装备设计和仿真、机械装备测控技术、高效切削工艺开发 3 个创新平台,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科学整合和调配,大力培养学术带头人、科研创新团队和学术骨干,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能力;加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和机械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反哺人才培养,加强教师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提高学生自主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 拓展创新创业基地,搭建创新多元实践平台,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创新融合专业、创新引领创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搭建由校内实践平台、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和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平台构成的创新创业多元实践平台,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多元实践平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多个实践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构筑“全过程、多平台、分阶段、递进式、一体化” 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推广“三自三创”实践育人新模式;以“兴趣引导、项目驱动、过程监控、目标管理”为核心,依托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多层面各门类学科竞赛,以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项目为驱动,优秀项目可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成果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五)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扩展学生创业就业渠道
以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加强企业与学校在教学科研、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合作,以向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优质的就业岗位为宗旨,达到校企双方共同发展进步为目标,借鉴与中达电子有限公司合办“台达班”模式,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吉利“博越班”,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打造“双师型”师资、共同研发科研项目、共同促进学生创业就业,企业采用“嵌入式”教学模式, 将企业文化、专业技术、企业管理等课程嵌入教学内容,企业课程可通过“学分认定、置换方法”与校内相关选修课程及实践课程进行置换,互认学分,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六) 加强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深化校园文化和特色学风建设,助力一流人才培养。推出以规章制度保障学风建设、以过程管理强化学风建设、以评奖评优激励学风建设的举措, 充分认识学风建设工作的系统性、艰巨性,坚持严格的过程化管理,形成“学生乐学、人人思进”的良好氛围。 举办“金鹰杯”“迎新杯”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向着健康全面方向发展,张扬个性、放飞思想, 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整体育人能力。开展“助力四级”“课堂文明在行动”“最笔记”“我与榜样面对面”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学风建设,激励学生潜心学习,全面发展,培养素质过硬、行为文明的高素质人才。
四 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 外引内培,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为平台,实施“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计划”、“名师计划”,采取各种措施,吸引高层次、高学历和高质量人才,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组织教师赴清华、复旦、德国、瑞士参加骨干教师、课程思政、新工科建设等培训班,开拓教师的视野和思维。为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下厂制、学历提升计划,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建立由企业及同行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座谈或讲座等形式,让教师了解行业前沿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把握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方向。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双师型”师资,培养具有智能制造新技术应用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二) 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理顺教学组织机构,建立了“办学在学院,专业建设在系,课程建设在课程组,课堂教学在任课教师”的分层管理体系,落实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制度,提高各级梯队执行效能。建立教师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将教学水平、教学改革质量、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成效等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并与教师的职称晋升挂钩,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五 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以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反馈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7-9]。
1.坚持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管理机制。成立教学质量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保障体系的建设实施。
2.加强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师资培训力度、规范教学经费运行管理、更新教学设施。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设计、考试命题与阅卷等教学过程,建立质量评价标准。对师资建设, 教改立项,教学研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建立规章管理制度。
3.设置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督导组,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建立教学检查制度,通过随机听课、教学运行环节督查、教学资料检查、教学质量评估等方式相结合的评教机制。严格学生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审查,把好毕业出口关。
4.加强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建设。建立在校生反馈、毕业生反馈、实习单位反馈、用人单位反馈、同行反馈等质量跟踪体系,调查分析本专业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加以改进。
六 结论
经过上述教学模式综合改革方案的探索和实施, 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学院先后有 128 名学生在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毕业生中 1 人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1 人获“甘肃省青年五四奖章”,42 人考取研究生。由西风坊、3D 工作室、零起点等学生工作室组建的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平台, 发挥团队合作优势,获得发明专利 4 项,实用新型专利 30 余项,90%同学获得绘图师资格证。同时,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4 项,省级精品资源在线课程 2 门,省级精品共享资源课 1 门,省级创新创业慕课 1 门;
省级创新创业项目 1 项,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 1 项, 出版教材 6 部;校级思政示范课程 2 门,校级重点课程 4 门;获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和机械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已建成 1 个省级重点学科,1 个省级特色专业,1 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1 人获省“青年五四奖章”,1 人获省“园丁奖”优秀教师,2 人为省教学名师,8 人获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 人为兰州市“金蓝领”人才,1 人获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而且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并推荐申报国家一流专业。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兰州工业学院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及行业发展前沿,不断探索新工科建设模式,加强建设专业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有专业优势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也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 户 网 站 》,[2017-03-12]. http://www.moe.gov.cn/s78/A08/ moe_745/201702/t20170223_297122.html
[2]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 . 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7-15.
[3]徐晓飞,李廉,战德臣,等 . 新工科的新视角 : 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敏捷教学体系 [J]. 中国大学教学,2018,338(10):46-51.
[4]张海云,李志永,赵国勇,等 . 基于工程专业认证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课程体系构建 [J] . 教育教学论坛, 2019(35):99-100.
[5]艾静超,尹晓伟 .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以沈阳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J] .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9,15(01):111-115.
[6]顾海,孙健华,徐媛媛,等 .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南通理工学院为例 [J]. 教育观察,2019,8(27):78-81.
[7]梁冬冬 . 基于 CDIO 理念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体系探讨 [J]. 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10):86.
[8]阳同光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探索 [J]. 科技风,2017(09):234.
[9]叶卉,姜晨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的课程建设及改革——以机械专业为例 [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7,28(01):48-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