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之道论文

发布时间:2021-06-28 10:41:46 文章来源:SCI论文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Challenges and Answers Faced by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WU Qiang-rui

(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


Abstract: Internet plu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brand-new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has put up a big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one.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faced new challenge on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al value、patterns for teaching、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m of teaching,et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need a series of

practice, like propel the development of its network,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teaching, change traditional content and cultivate teaching staff and so on to face the actual challenges above mentioned.

Key words: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llenges; Answers

一 引言

2015 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互联网 +”正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随着“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提出,其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各大行业, 深刻改变着传统行业的核心价值,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至深影响,更对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思维、行为方式带来挑战 [1],庞杂多样的多元文化正冲击着世人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认知,增加了民众鉴别是非真伪的复杂性。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作为社会发展和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此,新形势之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且必须顺势而为, 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 +”时代的优势性特征不断创新,探索适应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应然之道,从而有效担负起“立德树人”之重任。

\

二 “互联网 +”的时代内涵与特征

所谓“互联网 +”,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 [2],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崛起的典型代表,其本质核心在于传统产业实现在线化、数据化发展,催生新兴产业的增量发展。“互联网 +”的出现将逐步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社会的组织形式,以及经济的运行方式。“互联网 +”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 去中心化与多元选择

去中心化是“互联网 +”的标志性特征,主要是指实现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开放,将互联网技术赋权于普通用户,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化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去中心化”特征的出现,促使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进一步多元化, 各类资源由集中转向开放与共享,让每一个互联网普通用户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3]。但需要指出的是去中心化并不是不需要中心,而是将中心从不可控制的因素中转移到可控制且中立的因素中,即由节点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

(二) 数字化与信息化

“互联网 +”另一典型特征即数字化与信息化, 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实现网上互动,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 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4]。“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打破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之间信息闭塞与相互孤立的尴尬局面,从而促进产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流动与交换。与此同时,“互联网 +”时代各传统行业对大数据的需求将更为明显,通过对大数据的价值挖掘、辅助决策,完成对未来行业发展的准确预测,实现产业信息化发展。

(三) 个别化与个性差异

“互联网 +”时代个别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与个别行业的深入融合,推动行业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将摆脱过往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所造成的产品同质化、资源浪费、产能过剩等传统问题,制造业的“规模化”与“个性化” 将得到很好的统一。除了在制造业,“互联网 +”俨然已经在各行业形成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趋势,追求对单一行业制定个别化的发展计划,崇尚以人为本, 注重用户的个别需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就是对各行业的跨界、变革、重塑与融合。

\

三 “互联网 +”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挑战

“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更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物质生产、精神生活和道德环境已经难以用过去的理论进行说明。互联网的普遍应用,正深刻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引领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推动教育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更是如此。

(一) “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有效性面临新审视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立德树人”鲜明地指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旨归。价值塑造是高校立德树人之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高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众所周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从思想、境界、深度上塑造和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品行修养、正确的价值观念。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其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模式、思维习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互联网之于个体、之于社会、之于思想政治教育都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作为一个简单的辅助工具来看待。“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思政教育造就了一个新的“超文本”环境,使得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变得不可预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学习环境也将迎来改变,非正规学习将变成主流趋势。加之“互联网 +” 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学习媒介,师生之间的虚拟交流将形成一种特殊的超媒体形式。

在此背景下,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心灵直接对话的作用将大打折扣,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教育方式将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接受价值观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机会,思政教育的言传身教也将失去潜移默化的优势,进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价值难以体现。

(二) “互联网 +”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出创新诉求

全新的学习环境引发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巨大变化。“互联网 +”正催生着以个性化组合包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化教育的出现,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了从直线单向式结构向网络对话式结构的转变,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再满足于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互联网 +”所提供的多元选择与个别化服务的可能性使得个体越来越倾向于提出个性化的需求,但是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还局限于按照统一的教学进程表、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来进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化需求往往被限制或忽视,进而不利用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的养成。

“互联网 +”实际上是在知识社会创新 2.0 的推动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互动与演进的一种趋势, 是创新 2.0 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 [7]。创新时代必然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而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首要前提则是创新,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将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所要面对的迫切难题。

(三) “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面临革新挑战

教育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定课时、进度、顺序的传统思政教育课程将不复存在。受“互联网 +”时代特定的环境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换代”之快,个性化需求之广,运用弹性课程,依托信息技术构建多元化、个性化思政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 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与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相比,除了基本的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之外,“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融合思维和平等思维。

依托“互联网 +”时代特点,根据特定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和现实需求,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诉求,制定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内容,促使思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由此可见,“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四) “互联网 +”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队伍提出新的能力诉求

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和教材是知识最权威的来源,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占据着思政教育的制高点。随着 “互联网 +”时代的来临,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优质的教育资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充实。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概念变得更加 模糊和抽象,而就学生个人所言,不再具有单一的身 份,师生之间彼此之间的思想、情感的相互传送变得 弱化。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身份来看,在“互联网 +” 背景下,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积极的参与者。

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应提升自身收集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极力提升信息素养。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高校思政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将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四 “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应对之道

“互联网 +”时代的快速来临,势不可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对“互联网 +”时代的种种挑战做出积极的回应?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应对。

(一) 顺势而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化发展

“互联网 +”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无法回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在教育领域,其势必也会掀起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巨大作用和广泛应用将是教育领域发展的新趋势。“互联网 +”进入教育领域,将不仅引起教育领域从行为到观念的深刻变革,也将促使教育自身对“互联网 +”做出的积极回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中心环节,运用网络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历来不是书斋里的形而上的逻辑推演,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高度体现着实践性 [8]。

为此,在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高校应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 +”之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势,主动接纳, 顺势而为。“互联网 +”将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尊崇以人为本。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需要积极做好“互联网 + 思政教育”,全方面依靠学校支持,推动思政教 育的网络化发展。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借助微信公 众号、微博、慕课、APP、易班网站等新媒体开展网 络思政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方式。同时高 校还应加强必要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做好“互联网 + 思政教育”的硬件环境建设与专业人才储备。但需要 指出的是,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时注重同学生之 间的线下交流,结合课堂教学实现心灵沟通,有效结 合线上、线下教育活动,全面推行“互联网 + 思政教育”。

(二) 积极创新,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无疑为高校广大思政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新方式,便捷高效的沟通方式契合师生的需求,能有效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向上实现与国家、省市各级各类信息系统数据的互用对接,向下实现学校各种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对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而言,在线上应鼓励学校尝试开办虚拟思政教育班级,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云平台,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水平,以云平台为基础,建立网络思政教育班级,积极开展师生线上交流、沟通、辅导、教学等活动。在线下则通过实际课堂教学、寝室走访、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就个人与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来说,一方面学校可以创建学生个人网上学习账户,学生将根据“自主学习任务表”,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互联网教学云平台将提供实时的数据监控,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评测。另一方面。学校借助大数据网络平台, 对互联网教学云平台的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全面把握每名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合理的分组,从而有效建立学习小组,制定适合小组成员的学习方案。高校思政工作者在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努力找准切入点,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具体事件加以引导,以此来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达到春风化雨、入脑入心的效果。

(三) 努力探索,革新高校思政教育传统内容

“互联网 +”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灌输上,要把思政工作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突出个性和针对性,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既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又围绕学生切实所需。高校应时刻关注掌握学生的真实需求,量身设计推送内容精准服务学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受限于教育计划和框架,显得较为刻板、系统和抽象,而“互联网 +”网络教育则更为灵活、零散和形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由内而外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正面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三观”[9]。对“互联网 +” 时代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而言,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网络思政教育更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更新;另一方面,网络思政教育相较于传统课堂教育更为直观和形象,在这点上,网络思政教育更具优势。网络思政教育以充分的网络人际互动为发展基础,重点在于教育参与者的资源分享、情感认同和思想内化。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特征,将学生需求视为思政教育第一要点,努力深化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丰富思政教育内容。适时将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创业教育等内容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之中。

(四) 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在传统社会,教师是教育教学行为的主体和决定者,掌控着教学的目标、进程、内容和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然而在“互联网 +”时代,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的掌控者,甚至有些内容连教师自己也未接触过,同时,“互联网 +”时代能授予学生知识的所谓“教师”,可能不再是生物意义上的单个的人,而可能是一台机器、一个网站,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种状态”进行学习。

“互联网 +”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担负起现实育人与网络育人的两手抓责任,坚持网上网下协同推进,尊重思政教育规律。面对这一事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为此,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接纳“互联网 +”这一新鲜事物,努力提高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其次,学校应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内容的开发, 尝试利用“互联网 +”大数据主动分析了解学生,促进大学生更好发展;再次,学校应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培训,向他们传授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有效提升这一群体的信息素养;最后, 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学会合理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鼓励尝试将传统教学手段同信息化手段有效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客观、正确的网络思想导论。

五 结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不断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边界,势必引起思想政治 工作的认知变革、内容扩展和方法创新。“互联网 +” 时代的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日益加深,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信息化意识与能力,抓住信 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的大好机遇,融合创新,构建师生互动学习环境, 真正实现“ 互联网 +”时代“ 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理念。综上所述, “互联网 +”必将掀起教育领域的新一轮改革浪潮,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一浪潮,顺势而为、主动变革、积极创新,卓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成效, 服务“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阎浩 .“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6(33): 216-217.
[2]宁家骏 .“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 [J]. 电子政务 ,2015(06): 32-38.
[3]匡瑛 , 伍强瑞 . 新工业化与“互联网 +”背景下的职业教育: 挑战与创新 [J]. 职教论坛 , 2016(19): 27-30.
[4]伍强瑞 , 李露露 .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思考与启示——基于新工业化与“互联网 +”的背景 [J]. 机械职业教育 ,2016(04):5-8.
[5]李金杰, 陈树文.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 [J]. 思想教育研究 , 2013(07):50-53.
[6]冯斯迪 .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2016-6(18):142-144.
[7]董文琪 . 移动互联网对参与式教学的双重效应分析 [J]. 江苏高教 ,2014(02):81-83.
[8]唐登蕓 , 吴满意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价值、逻辑与改进 [J]. 思想教育研究 , 2018(08):95-100.
[9]刘丁慧 .“互联网 +”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若干思考 [J].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5(06): 112-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9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