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6-25 11:49: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以人为本”是现代化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之一,将其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既符合人才竞争激烈性的培养需求,也满足人才适应新环境发展的特点,在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时,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促进人才发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高校教育管理实践经验,探讨“以人为本”理念下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 ; 以人为本 ; 应用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程洪梅,等 . 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探析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4):117-120.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in th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G Hong-mei1,LV Ru-jin2,Ramir S. Austria3

(1.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Handan Hebei; 2.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ffiliated Hospital, Handan Hebei; 3.University of the Cordilleras, Baguio Philippines)

      Abstract:“People-oriente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in  modern  edu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for talents, but also mee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s adapting to the new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s can only be promoted by emphasizing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students’subjectivity and initiative. Based on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under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Univers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People-oriented; Application strategy

一 引言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将其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就是要突出管理人的核心,满足人的根本发展需求,通过挖掘发展潜力,提高主观能动性与培养的效率。众所周知, 教育管理作为高校人才教育工作的关键内容,要确保各项人才管理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结合当代高校生个性独立鲜明的实际发展需求,真正将学生看做发展成长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 将“以人为本”理念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一)“以人为本”理念是人才强国目标实现的前提


       近些年,我国大力践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而高校作为社会人才输出最重要的场所,其人才教育理念直接影响人才教育管理的质量 [1]。要不断增强我国的国力,就必须推动人才培养效率的提升, 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人才强国目标。长期的实践发现, 人才的培养教育绝不能一味以顺从社会标准为主, 而是要充分尊重人才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人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持续增强能力,才能真正符合人才强国策略的实施要求, 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因此高校要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基础,不断调整和完善教育管理的计划,既要求人才发展符合学校的管理,又确保学校的推动工作满足人才的需要,对学生发展产生最大化的推动性作用。

(二)“以人为本”理念是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

       专业人才在高校环境下的磨练,除了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培养其独立生活、适应环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实中发现,很多学生进入高校生活中独立性极其缺乏,这就失去了很多目标完成的前提。为此,高校在对人才培养的决策中注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求将更多的自主性与选择权利交由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锻炼自我能力,增强自己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摆脱过去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自主思考的能力,真正解决缺乏独立性的问题。鉴于此,高校更要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与应用, 真正通过实践促进学生自理能力与适应能力的提升, 为其今后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三)“以人为本”理念是时代进步和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价值转变体现

        当前,世界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包括政治多极化, 金融危机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这些都给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成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引领当代大学生主动对未知进行探求和实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各领域的就业竞争、职务竞争和岗位竞争加剧,对人才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就必须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进行研究,做到与时俱进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早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也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面促进社会经济和人才的全面发展。这些指示无疑为当前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出清晰的指示,以人为本必须作为学校人才管理的重要理念,在对人才管理的改革工作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才能打开新的管理局面。
\

三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理念存在的问题

(一) 过于强化教师作用,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化的教育观强调以学生主体性为教育管理标准,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也基于此基础上,但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依旧存在一些教师不正确解读以人为本内涵,忽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问题,认为教师才是课堂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主体,管理好教育者,就能提高教学效率,这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 也无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另外,这样的形势下还会导致部分教育者只注重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 不注重与学习主体进行深入沟通,这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不利,更是无法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严重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效率。

(二) 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化,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这些年来,我国高校扩招态势延续,高校生人数越来越多,面对新的转变与挑战,很多高校沿用过去的管理方式,体制与管理方法没能及时进行转变,无法符合当代高校生的教育管理需求。如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依旧应用灌输式的管理方法,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发散性思维无法开启,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降低。传统教育形式禁锢下,学生实践性不足,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整体的教育管理效果大幅度降低。由此可见,高校应积极创新教育管理方法,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丰富教育管理形式,最大程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 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方法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性

       在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过程中,一些高校的教育者出现教育工作与理论相脱节的问题,归根结底因为教育者没能吃透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实施过程无从下手 [3]。如很多教育者普遍认为以人为本指代教师等教育者,或教育管理不包括教学工作等, 理解与实施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实践效果。实际上,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直接影响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因此教师绝不能忽视有效的教导与教育,无论在学生学习中、生活中或是工作上,都应加强引导。

四 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原则

(一) 激发学生独立性


       马克思理论中对人的主体性内涵作了全面的诠释,人具有自然性、精神性、主体性和社会性的属性, 这也是人属性的最高表现,属于本质特征。人的主体性是社会主体中从事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根本特性,包括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等等,学生在高校中也有有主体性的表现,而这三性都能通过学生的独立性表现出来。当前的高校学生,尤其是刚迈入校园的大一新生,表现出过于依赖父母和依赖老师的情况,遇到生活问题或学习问题不积极咨询或寻求方法,一味找寻帮助,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社会中是非常必要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摆脱对家长和教师的过度依赖,逐渐有自身独特的意识, 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同时还要明确学习目标,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要在教师启发下对学习内容有独特感知,深入理解知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形成独立性了,才能有选择性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对学习活动有支配、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更快接近目标。

(二) 发展学生能动性

      当前不少大学生都有懒惰的表现,往往是教师安排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这种行为与学生从小被灌输的传统教育有关。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下, 学生必须有跳出条条框框的勇气与能力,要在已有的模式上强化主观能动性,自主确定学习目标,结合实际学情选择学习内容。以人为本更强调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学生在自主性增强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责任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对接外界的环境,并对其进行吸收、加工和改造,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结合,最终形成自己的智能结构,这对学生现今的学习成长和今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发展学生创造性

       以人为本侧重于对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与其他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 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也支持学生举一反三,对解答的方法进行灵活运用。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理念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在面向学生开展的教育中,教育管理者更要明确大学生是一群思想敏锐,发展变化快的人群,要结合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五 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实践

(一) 尊重和强化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当前的高校生个性非常鲜明,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多,思维方法更为活跃, 面对很多事情都有自身独特的想法,同时也更注重自身主体地位的实现和个人诉求的实现,这应该成为任何高校生身上的特点与亮点。作为高校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教师应在进行高校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切实从学生的兴趣点和成长特征出发,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校活动参与热情,引导大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保证较好的学习实践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学习生活与工作的主体性,明白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能力情况,善于表达自我独特的见解,认识到个体独立性的重要性以及今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与热情。由此将学生更好地引入课堂的学习环境中,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4]。
此外,教学环节中教育者也要摒弃纯理论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的专业实践为导向, 加强实践环节的占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断激发其发散性思维和探索能力 [5]。教学课堂上, 教师要在拉近自身与学生距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困惑,通过沟通、交流与合作, 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应主动去认识和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不足,督促学生加以改正,使其成为生活和学习中更完美的人。

\
 

       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还要明确教育管理并非单纯的教学性质,学生学习实践主体性非常重要。教师要努力挖掘不同学生的学习潜力,结合存在差异性个体的现实及自身的实际水平,制定与之能力和潜力相符的培养目标,更好地帮助学生接近目标,发展自我 [6]。

(二) 构建并完善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是保证教育管理质量的基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自我荣誉感,在以 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制度的创建与完善要坚持“维护教育管理者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标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的引 导性作用。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还 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尊重学生主 体地位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就是所指定的教学管理制度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大程度挖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为主,尊重学 生个体所表达的意见,推进实施创新性教学和合作式 教学模式,确保教学模式多样化和高效性,也提高师 生之间参与合作的密切度 [7]。此外,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与特长,不断创新模式,丰富内容,最大程度激发学 生的参与积极性,自觉主动接受管理,在完善的制度 下开展自我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另外,在创建良好的 教学管理制度过程中,教师还要准确拿捏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保护好教师与学生个人名誉和个人尊严, 在与学生沟通错误思想与行为内容时,教师需明白教 学事故与学生发生的错误都应以教学批评为主,目的 在于解决教学管理的问题,善于全面统筹教学方法和 教学管理,以学生的优化为目标,通过实践总结经验, 调动多方力量来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三) 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创新专业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高校管理模式单一陈旧的问题,要坚持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发展需求为标准,积极应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指导性作用。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计算机技术便捷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价值,在课堂上探索与专业内容、学生兴趣相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更主动自觉地融入学习氛围中。针对积极性高、学习效率高的学生,要以奖励的方式予以鼓励,进一步提高学生积极性,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四) 用以人为本理念创新教学活动,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针对目前高校管理模式单一化、老套、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发展需求的现实,高校的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用以指导和创新直接面向人才的教学工作。过去传统的高校人才教学中,由于现代化的教学体制缺乏,一些高校还沿袭教师讲学,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与管理过程非常被动,不能调动主观能动性,也就无法进行自主学习。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和教学观,积极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其便捷性和高效性,充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课堂上以微视频的方式辅助教学活动,增强趣味性,也拓展学生的见识,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更重视自身的课堂表现,积极参与和融入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还要明确,学生高校阶段的学习成长目的在于更好地衔接学校与社会, 促进日后的发展,因此这个阶段教育者对高校生的培养中,要将重心放在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上,做好学校与社会衔接的一系列实践组织工作,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校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有验证的平台与机会 [8]。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教师还要叮嘱和监督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了解所学专业的社会工作流程,在实践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获取更多课外知识,丰富和完善自我知识架构。只有将学生推向一种不断学习,积极尝试,创新发展的状态,学生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高校生发展的要求,才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更全面地成长与发展。

(五) 全面提高教育者教育服务能力

       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教育工作的根本职能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育人,而是面向社会提供的一种优质的社会教育服务,在高校中,由于学生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更高,教育者所要提供的教育服务内容也必须更丰富,效果更强,实施过程中要以广大的大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教育管理理念应用过程中更突出人性化的特点和要求。首先,高效的教育者应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 同时不断增强自我为社会教育工作的服务意识,除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社会效益,不断推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处模式的革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此外,高校也应为教育者提供更多的科研鼓励机会和教学服务平台,同时为在校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平台,不但要促进教育者自身业务能力和教育服务意识的发展,也要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另外,学校还应做到权责统一,分工有序,各司其职,真正促进教育者在教学、科研。后勤等重要的服务工作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做到得心应手,确保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更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和民主管理环境。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要真正达到人才强国的要求及标准,实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校人才的目标,教育管理者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积极引入“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人才教育理念,将其结合高校生的实际成长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尊重高校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采用多元化、多样性的有效教育管理手段, 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并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做好学生在校与社会学习的衔接,全面提高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而学校方面也应为广大教育者和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相处环境和教学管理氛围,促进在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军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智库时代 ,2018,11(12):119-120.
[2]宁江“.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实施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11(6):68.
[3]姜娜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析 [D]. 天津大学 ,2010.
[4]薛志东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22(38):10-11.
[5]黄丽梅 . 论“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J]. 学周刊 ,2019,2(16):176.
[6]李娜 , 刘金实 .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路径初探 [J]. 教育现代化 ,2018,1(29):100-101.
[7]邹太龙 .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可能走向及实现路径 ,2017,11(15):167-168.
[8]左杨 . 刍议“ 创新教育” 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 [J]. 教育现代化 ,2016,11(4):56-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9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