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专业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思路与途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1-06-24 09:19:14 文章来源:SCI论文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Thoughts and Ways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WU  Wei-fen,ZHANG  Ya-zhen,MIAO Sen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Abstract: “Curriculum thinking”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for whom, what kind of people,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realize the important part Han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is the basis to

promote its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goal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s core lies in tapp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establishing an organic and unifi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with all disciplines, all-round and full effects; Judging from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curriculum is a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a distinct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Curriculum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larify the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lements, enhance the abil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improve the model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goals. There  are five ways to develop curriculum penetration and educate peopl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nnotation;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ways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持续的研究与推动是对总书记所要求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积极响应。近几年来,学者们从课程思政的教育思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关系与顶层设计、课程思政的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4],取得了较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为高校完成“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发挥积极的作用。尽管如此, 围绕课程本身,尤其是专业课程,如何基于课程视角系统性的设计“课程思政”,挖掘其育人价值,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课程之中,丰富专业课自身内涵,拓展其教育教学功能,把思想价值贯穿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尚欠不足。本文以分析当前课程改革与建设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情况为基础,就如何有效推进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组织教育实施给出改革的思路与途径,为专业教师建设专业课程思政、发挥课堂育人作用提供借鉴。

\

— “课程思政”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 [2018]2 号文件)”第九条对课程思政做了明晰的阐述: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显然,“课程思政”它并不是指增设一门课、增设一项活动, 对其内涵的解析,学者们主要从二个视角加以阐述:一是围绕高校育人课程体系构建的视角,强调“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其核心在于挖掘不同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有机统一的,全学科、全方位、全功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5] 另一个是从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与育人目标的视角, 认为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都渗透和贯穿着思政教育,其特点是课程为载体,思政教育是灵魂,课程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6]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在较好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和主讲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与社会价值的基础上,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课程目标,积极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二 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现状及不足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迅速成为当前各高校研究与探索的热点。学者们一方面从理论研究的视角对“课程思政”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理解, 形成“课程思政”的主要思想,为教学工作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视角对“课程思政”的改革与有效践行进行研究与探索,并认为宏观上应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创造体系性的育人环境与条件 [7-8];微观上强化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研究、建设与实践,充分利用专业课程主阵地,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 [9-10]。一线教师根据负责教学课程的实际,就如何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与教育成效。但由于课程思政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教育工作者对其内涵的理解、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与理解、对专业课程自身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理解等存在不足,对如何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及有效组织实施的途径与方法还存在较多的困惑,系统性的、可借鉴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与路径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从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视角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 课程教学大纲育人元素融入不足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是教师教育组织实施的重要依据,各高校、专业重视教学大纲的制定,一般已经较为规范、完整,课程的性质、定位、目标及教学内容清晰,但主要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围绕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要求编写大纲,较少体现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课程的价值观及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社会服务的职业操守与道德规范要求,不能很好地以大纲这种制度化的形式要求课程教育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融入育人元素,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探索课程思政,推动“三全育人”。

(二) 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中育人元

素融入不足,尽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地根据教学内容与自己对课程相关知识、相关就业岗位要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融入一些育人元素,但所选的教材、教学设计、教学案例、PPT 课件等均主要根据知识体系、能力目标进行选择、构建并组织实施教学,针对性的价值观的提出与引导教育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并作为教育内容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建设与推动。

(三) 教学载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中育人元素融入不足

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主要通过课前项目的设计、案例的选择,以基于项目驱动、任务驱动等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课程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的培养,育人教学载体较为单一,且针对课程相关价值观的言传身教不足;而教学评价, 包括同行间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评价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基本没有涉及“课程思政”育人考核元素,尚需教育者在充分理解“课程思政” 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完善。

基于上述问题,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当下,如何在“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1] 的思想指导下,围绕“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课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及专业能力素养要求,给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可借鉴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对推动“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具有较好的现实价值。

三 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路与途径

(一)“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路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讲话精神学习为指导,深刻学习、理解“课程思政”内涵,通过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的发挥,课程教育团队自身政治修养的提升,课程教学大纲育人元素的融入,教学资源、教育载体与教育模式的构建、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推动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使之能很好地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并贯穿课程大纲、教学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载体、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课程思政”改革的途径

专业课程思政既不是理工课程思政化,也不是简单的把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上的相加,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文化和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素养等与知识及其应用的深度融合,把育人贯穿在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的全过程, 真正起到“ 润思政” 而细无声。[10] 为此, 应从以下几方面系统性对课程进行改革与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课程思政的认识

第一,以基层党支部常态化的学习活动为载体,夯实专业课程教师育人基础。通过课程教师党员参加支部学习各样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课程组成员自身的政治素养,把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政治关,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提升课程教师育人层次。一方面,组织课程教师利用自身学科知识,积极申报、参与省级及以上相关科研项目,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提升团队社会服务能力, 从而使团队从学科实践中获得的独特的学习经验、人生体悟、事业感受反哺于课程育人中,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明各学科研究方向、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第三,以课程教师定期研讨交流为抓手,促进课程团队育人水平。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建立定期的团队研讨、交流机制等形式开展课程组教研活动,探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与工作推动的实施心得,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机制,不断提升团队育人水平。

2.修订大纲内容,明确课程思政的要求

第一,构建基于课程思政实施的课程教学大纲构架。在现有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研究并建立有利于课程思政推动的课程教学大纲框架, 以较好体现课程价值观、课程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第二,明晰课程价值观、课程知识、能力目标的要求。结合课程知识与能力特点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定位、社会价值,明晰课程的价值观,研究并挖掘课程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以此为基础, 修订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的课程教学大纲。

3.挖掘育人元素,强化课程思政的融入

第一,充分挖掘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想育人元素。以课程核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充分研究为基础,挖掘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构建不少于 3 个典型的育人案例,以便于课程教师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计划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融入,完善课程育人功能;

第二,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以专业合作企业资深业师为依托,积极挖掘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育人案例融入课程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道德规范,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第三,选好建好教学资源。积极组织推动能较好体现育人元素的校企合作应用型教材建设, 加强对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努力形成充分体现育人元素的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微课,做好课前教学设计,选好教学案例、拟好教学计划与教学课件,使育人工作贯穿到课程建设与教育实施的全过程,推动课程知识、能力与价值的相互融合。

4.加强研究创新,提升课程思政的能力

第一,注重对学生的研究。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根据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完成相应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目标的实现需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兴趣、爱好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以便于在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中更好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12]

第二,注重教材等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课程教育实施中教材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载体,所以应强化教材的选用、教材及其他相关教育资源的建设,并根据知识内容及其内在育人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设计,提升课程思政的成效;

第三,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与探索。专业课程教师一方面需要以研究学生、建设教育资源和科学的教育设计等为基础,营造课程思政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需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5.改进育人载体,提高课程思政的成效

第一,积极探索“互联网 + 课堂”的育人模式。在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实体教学已日渐渗入。课程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基于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SPOC(Small  Private  OnlineCourse)等线上教学资源,丰富课程育人载体, 促进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提高课程教育效率;
第二,充分发挥二三四课堂教育功能。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为基础上,积极拓展第二课堂,丰富课程相关的科技服务数量与质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推进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服务功能及第四课堂的网络媒体育人功能,加强课程的延伸性教育;

第三,充分挖掘优秀校友资源的育人功能。邀请优秀校友参与课堂的教学,充分利用其社会经历与实用能力,通过专题报告、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经验分享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知识的传授、职业道德、综合素养的引导,丰富课程的育人渠道。

\

四 总结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其核心在于挖掘不同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有机统一的,全学科、全方位、全功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而从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看,课程是渗透思政教育的载体,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课程教师应充分理解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学生专业学习与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育人元素,并从提高认识、构建大纲、建设资源、创新方法、改进模式五个方面途径,构建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达到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取向引导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 第 2 卷 .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高德毅 , 宗爱东 .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 46.
[3]刘承功 . 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06):64-69.
[4]钱欣 , 曾宁 .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研究述评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6):155-157.
[5]闵辉 . 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23-26.
[6]邱开金 .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 [N]. 中国教育报,2017-03-21(10).
[7]吕宁 .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 [J]. 大学教育 ,2018(01):122-124.
[8]陆道坤 .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03):64-69.
[9]高燕 .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11-14.
[10]余江涛 , 王文起 , 徐晏清 .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1):64-66.
[11]张烁 .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 人民日报,2019- 03-19(1).
[12]杨连洪 , 汪文俊 , 眭姗姗 . 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以及提升对策 [J]. 教育现代化 ,2019,6(86):313-314+3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