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专业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1-06-23 14:08: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新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本文从教学现状出发,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以茶学专业核心课程《制茶学》为例,结合课程特点,深挖思政元素,对于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实践结果表明,“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可以发挥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专业教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协同效应

本文引用格式:赵仁亮 . 专业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制茶学》课程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0,7(50):150-15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Taking the Course of “Tea Processing” as an Example


ZHAO Ren-liang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s a new concept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the new era; it is an effective path to implement mor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following the law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taking the core course of tea making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The prac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can play the role of peer-to-peer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ey words: Professional teach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design; Synergy effect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制茶学》是茶学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该课程是— 门将茶叶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机械工程学、堂教学中,如何结合本课程特点,深挖思政元素, 探索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无缝融合,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 [2]; 这也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全育人”的要求。

二 教学现状

(一) 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上认识不足


       受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认识还不足, 片面的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老师的工作,专业课老师只要认真做好知识传授就行,在平时教学中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

(二) 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上能力不足

       当前,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都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活跃教学气氛,提升同学们创新创业的意识。但在实际授课中一方面思政元素挖掘不够, 另一方面融合的不够恰当,显得生硬、突兀,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并不好。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不能同向同行、融会贯通。
 
\

三 《制茶学》专业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实例

(一) 设计理念


       密切结合《制茶学》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要求在理念的设计上体现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育人。整体上体现三个层次:第一, 在讲授中国是茶的故乡、原产地,人工制茶历史最早,世界上其他各国制茶方法都是从中国传去的,要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家国情怀。第二,讲授从茶鲜叶到成品茶,经历复杂的制作工艺,但每种茶都有关键工艺,如:绿茶杀青, 红茶发酵等,融入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判断的个人品格。第三,讲授不同茶类工艺创新、理论创新及客观评价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工艺等等科学问题时,要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科学观。在整个教学过程实施中,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课堂育人。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体现出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层次。首先,知识目标:第一,要求学生了解不同茶类加工的工艺流程;掌握不同茶类加工各工序的技术参数;理解不同茶类品质形成的机理; 能根据不同茶类加工的原理与技术,正确判断不同工艺茶类品质的优劣。其次,能力目标:第一, 能根据不同茶类加工技术理论,创新茶类加工技术,并实践示范;第二,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正确评价当前各茶类生产中的传统工艺与新工艺。最后,情感目标:第一,培养“一懂两爱”新型茶业科技人才,肩负起我国茶产业发展重任;强化责任与担当的家国情怀。第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唯物认知论, 教会如何做人。第三,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教会如何做事。

(三) 课堂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为了达成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本文以《制茶学》第三章节“ 绿茶初制原理与技术” 为例, 展示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完成知识传递和德育教育的。

1.课堂内融合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玻璃杯现场泡好三杯茶,分别是绿茶、乌龙茶和红茶,让同学们现场感知,茶鲜叶离开树体后,经过不同的制作工艺,形成了汤色、香气完全不一样的茶,激发同学们探究的兴趣。在讲述绿茶产销概况时,介绍了 2018 年我国绿茶产量 172.24 万吨,是世界上生产绿茶历史最久,花色品类最多的国家,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把民族自豪感的思政教育也同样传递给了同学们。在讲述 2018 年世界上茶叶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肯尼亚, 国际市场上主要以国外红茶消费为主时,把我们学习《制茶学》的初心、使命——复兴我国茶产业的责任与担当也很自然地传递给了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前 5 分钟内,初步实现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而且融合的非常自然,不突兀。
\

(2)问题导向、启发思考

       紧接着拿起之前泡好的那杯绿茶,让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杯绿茶有什么特点。现场和同学们互动,不少同学纷纷发言,最后总结是清汤绿叶的品质特征。然后反问同学们,大家想知道这杯绿茶是这么加工的吗?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启发大家思考, 带着问题开启接下来的学习。通过问题导向、启发思考,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只有持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才能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因此,要实现专业教学中融入课堂思政, 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学生“学”为中心,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3]。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知识传递和课堂思政双目标达成的主要阶段,也是学生听课比较容易疲劳的阶段。因此,一方面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采用超星学习通线上抢答、测验和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共同达成知识传递和德育教育的课堂育人目标。在课堂讲授具体的知识要点时,要图、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融合,帮助同学们快速理解。如:讲到绿茶杀青方式时,锅式杀青、滚筒杀青、微波杀青等教学视频要直观呈现,仅有文字生硬传递,虽然融入思政元素,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很快就会湮灭,无法实现全过程的课堂育人 [4]。
在第一环节抛出问题后,师生共同探讨了绿茶初制工艺流程,在讲到杀青是绿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时,告诫同学们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要学会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做事方法。在讲到绿茶杀青技术时,为了实现绿茶高温快速钝化酶的活性,双手要承受超过 100℃ 的高温,可见,一杯好茶的形成是非常不易的, 教育同学们要拥有不怕吃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明白万事“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的哲学道理。与此同时展示出杀青温度过低和杀青温度过高的照片,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出了什么问题,通过实物照片,告诫同学们必须掌握正确的杀青工艺,否则难以做成一杯好茶,传递给同学们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在讲到绿茶微波杀青新技术时,教育同学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不能停留原地,踏步不动。

       在讲述绿茶揉捻技术时,不同的揉捻工艺, 可以塑造不同外形的绿茶。此时,展示四种外形的绿茶实物,分别是扁平形、直条形、卷曲形和针形,教育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不同,只要经过努力,都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在本节课最后总结“一杯优质绿茶是如何形成的”,回归本节课前抛出的那个问题;通过互动、小组讨论的方式,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把本节课所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前后呼应,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完成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同时在本节课的总结中,让同学们更进一步体会了做茶应该具备的工匠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的认知论。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实现了教学创新,同时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共同实现,坚持了“立德树人”,落实了课堂育人工作。

(4)熟悉原理、拓展延伸

      在学完绿茶初制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从六大茶类的演变来看,先有绿茶,然后再有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那么去思考,如果绿茶揉捻后,没有及时干燥,会形成什么茶,还是绿茶吗?如果绿茶不杀青,没有钝化酶的活性,会形成什么茶?一方面为下节课的预习做铺垫,另一方面启发同学们探究新知的欲望。

    课堂外融合

      《制茶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需要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在课堂外实践教学及各种比赛中, 不仅强化了知识的学习,同时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进一步强化。
实践教学设置了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加工等实验,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同样的鲜叶,按照不同制作的工艺,形成了不同茶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了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的道理。在体验制茶的全过程中, 感受到任何一道工序、一个细节掌握不好,都有可能造成失败,真正体会到了成功来之不易的道理。通过设置校内制茶大赛、品茶大赛、校外实践基地创新制茶实践等以赛促学、项目驱动的方式,把实践教学无缝融入了课堂思政,也从而实现了德育教育从课堂内迁移到课堂外,保障了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
\

     教学评价

       以往传统的教学中,只有期末考试的终止性评价,学生仅仅应付考试,而忽略了过程性的评价。在新的教学目标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可以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效果。通过在超星学习通上签到、抢答、小测验、作业等,统计分析近段时间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思政的融入培养了同学们正确的学习观,积极努力, 学习有动力、有方向。在一次实践教学中,同学们在微信公众号“豫农茶学”中纷纷留言,如: 一同学说“从一片鲜叶,到一杯茶,经历了从生到死,真的令人致敬”;另一同学留言“制茶实验是很有趣的过程,在不断的实践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了解到制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也体会到了真正做出茶品的乐趣”。可见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下,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对制茶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情感得到升华。可以说,通过教学创新,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课堂思政,能够真正实现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

四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通过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值得我们专业课教师深思的。结合自身的教学过程,反思要更好地实现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的融合,首先,教学理念时代化, 专业课教师要提高思政教育的意识,理解三全育人的本质,课堂思政贯穿始终。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提高思政教育的能力,充分理解讲授的课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体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下的课堂育人。第三,教学模式和方法要创新, 要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中心,只有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传递知识,达到情感目标培养。第四,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资源的立体化,线上 + 线下,校内 + 校外,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思政教育的 融入。最后,教学评价过程化,通过多种诊断方式, 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下的问题,调整教学方式, 达到知识、能力及情感三重目标的实现。总之,在 专业课教学中,合理地融入课堂思政,更好地坚持 “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 [5]。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 [N]. 人民日报 , 2016-12-09(1).
[2]邱仁官 .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 [J]. 思想教育研究 , 2018(D4):109-113.
[3]田鸿芬 , 付洪 . 课程思政 : 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J]. 未来与发展 , 2018(4): 99-103.
[4]高德毅 , 宗爱东 . 课程思政 : 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17(1): 31-34.
[5]王飞 .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其实施策略 [J]. 教育现代化 , 2018, 5(41): 7-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8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