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1-06-23 09:17:22 文章来源:SCI论文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Politics" in Pathology Teaching 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DU Qing-hong1,2,WANG Qian1,ZHANG Yu-zhong1,PAN Yan-shu1,LI Shu-yu1,TANG Yi-bo1,CHU Zhu-lang1,WU Dan1,SHI Chang-hua1,LI Xia1

(1.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2.Institute of Tibetan Medicine, University of Tibetan Medicine,Lhasa Tibet)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politics”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and implement the “soul” of value leading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politics in class” in pathology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

and some explorations and practices of carrying out “ Curriculum politics “ in pathology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The purpose i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politics “ with pathology teaching perfectly, so as to unify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leading” and accomplish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high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Pathology; Curriculum politics

\

一 引言

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息息相关。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一直存在脱节的现象。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是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的关键 [1]。

二 “课程思政”提出的背景

大学最主要的职能是教书育人 [2]。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政治理论课的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 [3]。在“课程
基金项目: 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专项,NO.KCSZZD-009。

思政”实施过程中,将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智育与德育、认知与行为有机结合,将价值引领的“魂”始终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各类课程, 真正做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融合 , 彰显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 润物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4],“育人”是教育的立足点。立德树人要德才结合,以德为先,德育和智育并重。尽管当前思政课程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但仅靠思政课程的教育远远不够。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 让学科教学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也让学科内容变得更加有深度 [5]。由于这些将来成为医生的医学生面临的是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因此立德树人在医学教育中更有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对于医学生来讲,在学校学习医术和培养医德同样重要。

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是中医院校临床专业的必修课程。既往在病理学教学中虽然也零散穿插思政教育,但是总体来讲内容较少,思政教育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不够系统,很多也没有落到实处。本文探索在病理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使“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 有机统一,从而培养合格的、“德才兼备”的临床医生。

\

三 在中医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 医生不仅需要技术精湛,还需要高尚的职业操守

医学生将来面临的是患者。医生作为医学的主体 ,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 还要修炼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国的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忽视思想道德的培养,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要培育一名合格的医生 , 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扎实的医学知识 , 还需培养科学、严谨的作风,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救死扶伤、不怕脏不怕苦的高尚情操。同时,在医患关系复杂的今天, 还需要培养他们医患沟通的技巧。

(二) 中医医德思想源远流长,仍值得当代医学生学习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德思想。这些思想通过经典著作的文献记载与历代名医的言传身教一直被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例如,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作为集大成者,形成了完整的医德思想理论,其中的《大医精诚》到现在仍然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近些年来 ,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及渗透, 多元化价值观日益明显, 青年学生对外国文化兴趣盎然,而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却缺乏传承和探究精神 , 甚至是知之甚少,其本质是缺乏“文化自信”。面对这种现状 , 我们中医院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思政教育 [6]。加强“文化自信”,使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的精髓 , 进而了解中医药和现代医学 , 成为“真信、真学、真懂、真用”的“真中医”。

四 在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

(一) 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融入“课程思政”

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 除了明确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外 , 新教学大纲恰当融入思政内容。例如在病理学绪论教学中,列举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解放前由于卫生条件差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传染病引起的死亡率占总死亡率 50% 以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传染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大大降低。在讲解脊髓灰质炎时,介绍一生只做一件事,有“糖丸爷爷”之称的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顾方舟。糖丸即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发明,使得世卫组织在 2000 年宣布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通过列举真实案例,加深学生对“国家好,民族好, 个人才会好”的理解,感受老一辈医学家在爱国精神激励下做出的卓越贡献,让学生感受作为中华儿女应有的赤诚之心,激发青年学子拼搏奋斗,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情怀,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融入病理学教学。

(二) 案例式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通过鲜活病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以及转归,与临床关系密切。案例式教学法是病理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也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课程思政”与案例式教学融合,通过真实病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并认同,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讲述栓塞中的减压病。减压病指的是从高压急速进入低压环境中,溶解于血液中气体(氧气、CO2、氮气)就会游离出来。氧气、CO2 溶解度高,能够再溶于血液中,而氮气不能,因此游离的氮气就造成了空气栓塞。因为这种栓塞见于压力突然从高到低的环境,因此称为减压病。减压病主要见于潜水员和宇航员,严重者可导致病人死亡。在 90 年代,我国曾发生一次核潜艇实验事故,当时 15 名官兵从海底突然浮向海面,当场有 9 名官兵死亡,其原因即为减压病。通过这个案例,一方面让同学对减压病加深印象,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人民子弟兵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在讲解肾小球肾炎时,介绍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的诊断除了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外,还要做肾穿刺,然后通过光镜、电镜甚至是免疫荧光来进行诊断,培养同学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讲解肝硬化时, 通过患者的图片,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患者的痛苦, 将来在临床上面对这样的病人态度更要温和。

(三) 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敬畏生命

病理教学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在实验课上,同学们会自己观察切片和大体标本。我校病理实验室大体标本不仅齐全,而且比较典型。同学们在观察标本,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告诉学生我们要感谢这些捐出自己器官的患者。因为他们,我们才能直观了解疾病时器官的变化,同时激发同学们求知克难的决心。在进行动物实验的时候,告诉同学们动物实验的原则。比如实验需要的动物数量在满足医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用动物;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动物要麻醉好才能进行,减少动物痛苦。这些实验动物为人类的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敬畏生命。

(四) 利用新冠疫情,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精神、加强中医药自信

自从去年 12 月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 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响应国家号召,驰援武汉。作为医务工作者,在明知自身存在非常大的暴露的风险下,义无反顾、冲向抗疫的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医学生救死扶伤的誓言,这就是课堂思政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素材。同时,在此次抗疫期间,中医药在抗击疫情全程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得到众多西医专家的广泛认可。在疫情早期,部分医院根据患者情况早期即服用汤药,防止了病情的继续进展。对于重症患者,中医作为辅助治疗,作用也是非常显著。事实证明,中医不是慢郎中。挖掘历史上中医抗疫的宝贵经验,并结合此次疫情的特点,辨证施治,中医在治疗急性传染病方面同样大有作为,使同学们树立中医药自信。

(五) 人文教育融入病理学教学

如前所述,对于医学生来讲,学习知识技能和培养医德同样重要。医学生要有“大爱”、“仁慈”的人文精神 [7]。患者常说:“大夫,你只是在观察,而我在体验”。治疗并不总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它更重要的在于体恤和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医生有时去治愈 , 常常去帮助 , 总是去安慰”,这句话也引起了医生的共鸣。医生不可能治愈所有疾病,这是客观事实。医学生当然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的“硬本领”,更要有帮助患者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的“软实力”[8], 走入患者的内心,像家人一样对他们进行疏导、安慰、关心。然而,医学不是万能的,对于某些疾病,即便是现在的技术非常先进,很多疾病依然无法治愈。因此, 在病理学的教学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医患沟通的技巧及重要性。使学生理解,医生与患者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既非雇佣关系也非单纯的技术关系。培养仁爱情怀,提升人文素养,经常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是将来处理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法宝 [9]。

五 在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注意事项

(一) 课程思政不等于简单的思政加专业课

课程思政不等于简单的思政加专业课,更不是课前单独拿出时间,专业课教师把思政内容给同学们念一段。这属于生搬硬套,同学们会很反感这种形式,结果更是适得其反。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内容和专业课讲授完美融合在一起,以润物无声的方式, 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每门专业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专业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在课程思政的实施形式和设计方面要多下功夫,教研室内要经过详细讨论。

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既可以教导救死扶伤的普遍的价值观,又可以结合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作风。比如在病理学中,在讲述肿瘤的病理变化时,提醒同学们肿瘤的病理变化是医生诊断肿瘤良、恶性的金标准,所以病理医生在观察的时候一定是非常认真、仔细,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总之,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万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敷衍了事,实施的方式要经过认真的设计,才不违背课程思政的初衷。

(二) 注重提高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育人这件事上,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才能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的医德医风直接影响着学生医德医风的形成。因此,学校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督促教师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端正医德医风。教师自身先要硬,才能很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才能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综上所述,在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是非常必要的。专业传授与“课程思政” 相融合,是“立德”与“树人”有机统一,更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必然要求。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理论技术过硬、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从而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 , 2016-12-9.
[2]邓晖 , 颜维琦 . 从“ 思政课程” 到“ 课程思政”[N]. 光明日报 ,2016-12-12(1)
[3]胡洪彬 . 课程思政 : 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 [J]. 重庆高教研究 , 2019, 7(01): 112-120.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人民日报 , 2017-10-28.
[5]田鸿芬 , 付洪 . 课程思政 : 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J]. 未来与发展 , 2018, 15(4): 99-103.
[6]曹彦 , 宋丹宁 , 熊丽辉 .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019, 17(7): 8-9.
[7]代苑林 , 龙艺 , 简红江 . 健康中国视角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索 [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31(06):762-766.
[8]杨少芬 , 李佩琴 , 林斯妮 . 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 [J]. 分子影像学杂志 , 2019, 42(2): 281-283.
[9]杨耀防 . 医学离不开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J]. 九江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17, 32(4): 13-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