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渔业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6-15 10:41:16 文章来源:SCI论文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Joint Training Base for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of Fisheries Development

YU Rui-hai, LI Qi, ZHENG Xiao-dong, TIAN Chuan-yuan, LI Hai-kun

(Fisheries College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Abstract: The school-enterprise joint cultivation bas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from two aspects, includ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joint cultivation base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in fisheries development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irstly, several modes of joint cultivation base construction are introduced. Then, fiv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joint cultivation base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fisheries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Finally, five specific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adap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joint cultivation base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s in  fishery development, which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and maintain the 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joint cultivation base

Key words: Fisheries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Joint cultivation base for graduate student; Discussion


\



一 引言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载体 , 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稳健发展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社会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应聘者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1]。渔业行业包括水产养殖、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水产捕捞等各个方面 , 也是应用性、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因此 , 新渔业行业的发展 , 需要大量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专业

人才 , 实现新渔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 , 建设美丽的新渔业。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国内许多具有渔业发展专业研究生的学校 , 与当地从事渔业行业企业已建立了渔业专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许多培养方式、管理方法及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下面结合新渔业发展的特点,探讨适应新渔业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形式,并提出适应新渔业发展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一些措施 , 以推动新渔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 建设渔业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及模式

目前校企共建渔业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其重要性对于高校而言 , 一方面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 , 以及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生产能力, 可大大提高就业率 , 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个不可缺少的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也是渔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合作基地企业而言 , 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 , 在企业的结构转型和提质增效发展过程中 , 利用学校充足的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资源走在行业的前列,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二是为渔业企业长期发展储备后备人才,可弥补其基础研究薄弱而后续科技人才断层的问题。

目前,渔业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模式 , 主要是根据企业和相关专业教师在科研项目和生产技术创新合作 3 年以上的基础上 , 通过与渔业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与渔业科技型企业共建省级、市级相关渔业研究实验室和技术工程中心,以及项目合作开发 + 科技平台共建等形式 , 在企业选择上主要是一些渔业行业里的龙头企业、创新性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及地方有影响力的渔业企业等。其中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相关科研项目的合作形式最为普遍,一是老师和企业通过多年共同承担国家、省级、市级等部门科研项目攻关研究,经双方合作和相互交流后 , 建立起可信赖的基地合作关系;二是企业遇到某些生产技术性瓶颈以及技术管理上难题时,需要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的技术支持,然后与学校建立起关系密切的联合培养基地,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三 目前渔业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渔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基地建设中的问题发现 , 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难 , 维持其发展更难 , 由于渔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涉及因素很多,包括学校、渔业企业、校内、外导师、研究生等,目前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如下一系列问题。

(一) 渔业行业发展特殊性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基地实践的积极性

虽然选择基地的渔业企业都是行业里的龙头企业、创新性科技企业和一些著名地方企业 , 但由于经营范围和发展过程单一 ,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 正处在行业结构转型中, 效益低下, 再加上地处偏僻的海边和茫茫的海上工作 , 试验条件和设施比较落后, 生活比较艰苦和单调。因此 , 对研究生的吸引力不高 , 大多研究生愿意留在实验室里也不愿去基地进行试验 , 即使去了也只是应付而已 , 没有真心喜欢去进行自己科学试验和科学研究,再加上合作不太频繁,学生基本很少去基地参与实践学习和科学研究。

(二) 渔业企业担心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否影响其经济效益

由于渔业企业重视其生产发展,希望研究生进入联合培养基地后能够快速融入企业中 , 并成为企业生产研发的中坚力量,给企业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渔业生产问题。而学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通常是先在学校学习专业相关课程,从研一第二学期、研二开展与硕士论文有关的科学研究试验,大多与共建联合培养基地的渔业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没有相关性,进入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无法满足企业要求。此外 , 对于进入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基地既要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又要保障研究生在基地期间的生活、安全等问题, 基地觉得负担重 , 因此对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缺乏合作的积极性 [2,3]。

(三) 渔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基地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渔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实际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研究生进入基地后的科学试验安排、安全保护、实践效果的考核、生活条件的保障等往往规范得不够明确,基地也缺乏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制度和管理经验。此外,校企双方也很难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实施精细化管理 [4,5]。学校有关针对渔业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制度和管理设施不够完备 , 因此基地运行效果难保障。

(四)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方交流不多 , 没有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目前,建立渔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校企间的科教融合发展并不紧密,缺乏全方位深入合作模式,一些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仅仅是为了满足研究生实践环节和科学试验的需要,没有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角度和责任来考虑 , 因此 , 双方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及科教融合发展等方面缺乏可持续深入的合作。此外,由于考虑影响企业生产的因素 , 一些渔业企业的校外导师没有把精力放在指导和培养研究生上, 导致进入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的实践效果不佳。

(五) 缺乏相应渔业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评价机制

渔业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是其中少数基地建设效果不理想, 有少数渔业企业仅仅为挂基地牌子和宣传效应而已 , 场地、设施及生活条件不适合研究生进行科学试验的场所, 基地建设前的承诺都未兑现, 因此, 如何高效地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并发挥其作用的关键 , 其原因就是缺乏相关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评价标准和制度,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淘汰机制,导致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数量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联合培养基地已不能适应承担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功能,影响了联合培养功效的正常发挥。


\


四 渔业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基本措施

为了保证渔业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 为社会提供大量高层次的渔业发展专业人才 , 针对渔业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提出以下建设具体措施 , 以期待联合培养基地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 严格的渔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遴选条件

充分利用专业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重点课题负责人的社会影响力,联系有长期合作意愿、技术先进的渔业创新型企业,依托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 , 调动渔业科技型企业的积极性,积极主动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同时研究生教育实施的是导师负责制 , 所以在基地合作单位的选择上,应选择渔业行业里的科技型创新企业、龙头企业等要求外 , 该企业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符合研究生导师基本条件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 作为基地校外导师 , 负责指导研究生在基地期间的科学实践、生活及日常管理 , 重点强化研究生在科研实践方面的训练,并保持与学校导师的紧密合作与联系 [6]。

(二) 加大渔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方的合作强度

学校应全面了解和掌握现代渔业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发展需求,充分利用高校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的资源优势,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转化制度,帮助渔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教师进企业,去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7]。学校还要通过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及新工艺交流等方式向渔业企业推介相关的科研成果,并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高层次渔业专业人才 , 联合申报国家及省市级渔业方面的科技项目等方式,加大与渔业企业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关系。

(三) 健全渔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培养方案及管理体系

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组织管理部门,明确学校和基地渔业企业的义务和责任。学校和基地应分别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共同负责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及研究生进入基地后的培养计划和培养过程的日常研究工作 [8]。学校与基地渔业企业共同协商制定进入基地研究生的相关要求条件,建立健全进入基地研究生的考核机制和培养计划,确保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培养效果。同时健全贯穿基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完善基地制度管理,保证基地的科学化管理和平稳运转 [9]。

(四) 完善渔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内外导师交流机制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应完善校内导师和企业校外导师的交流机制 , 明确任务分工,并根据学校要求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校内外导师及研究生共同商榷制定研究生进入基地后的详细试验研究计划, 同时,加强校外导师在基地实践和科学试验的指导作用 , 包括日常生活的安排。建立不定期座谈交流机制,针对研究生在基地科学试验过程和日常生活存在的问题,加强校内外导师间的沟通和交流,确保渔业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基地的科学试验进展顺利并取得满意效果。同时,研究生首次前往联合培养基地时 , 学校主管部门领导和校内导师一同前往了解基地现状和准备情况,试验期间校内导师也要不定期去往基地了解和指导研究生试验进展 , 以及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五) 构建基地组织管理办法 , 制定基地考核标准

为了保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工作的顺利开展 , 出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基地进行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相关管理条例,首先遵守基地的规章制度、作息制度及基地的操作规程;其次制定细化基地选择标准及条件、联合培养基地运作模式、基地相关的评估和考核方法和标准、校内外导师及研究生与基地定期交流制度等。对不满足基地建设条件或者建设效果不佳的渔业企业 , 依据基地建设和考核标准 , 将予以警告甚至取消其联合培养基地资格 , 即优胜劣汰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形成符合基地建设条件的渔业企业按需建设 , 基地建设效果好的企业滚动发展 , 保证基地的高效运行和发展。

五 小 结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对渔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 学校应围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及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提出严格基地遴选条件 , 强化基地校企之间合作力度 , 完善联合培养基地的管理制度,培训和培养方案 , 制定基地建设和考核标准 , 真正发挥联合培养基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 同时, 在不断的探讨和摸索中建立完善的运作模式,调动渔业企业的积极性,为研究生培养营造条件优越的科学研究基地。


参考文献

[1]付德波 , 牟龙华 . 电气工程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J]. 高教论坛 ,2016(2):106-108.
[2]李瑞丽 , 路方平 , 王洪峰 .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34(4):73-77.
[3]钟厉, 韩西. 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习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7(11):109-111.
[4]伊璨 , 雍太军 , 詹健 . 全日制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以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 为例 [J]. 人才资源开发 ,2016(11):34-35.
[5]陈铖 , 刘望 , 刘忠 .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状况的调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7(17):162-164.
[6]陈翱 , 侯辉萍 , 孟成民 .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释义、构建与评价 [J]. 中国成人教育 ,2018,(3):49-52.
[7]吴继军 . 地方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企业精准对接探究 [J]. 教育与职业 ,2016(14):44-46.
[8]郑文亨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J]. 高等教育 ,2019(13):158,160.
[9]陈秀锋 , 曲大义,邴其春,等 .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6(39):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