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2020年我国毕业人数达到874万,而2019年本科高校就业率不断下降。而在历年来,我国省属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最多,担当着社会的中坚力量,进一步提高省属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迫在眉睫。省属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应该建立在适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而我国整体就业指导服务较发达国家起步较晚,面临着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不高、就业指导服务目标不清、专业人才队伍缺失等等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以辅导员为核心,以学校学院企业合作为实践平台,以学生为主体的协同就业指导体系,不断完善针对省属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的协同体系。
关键词:协同理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省属高校
本文引用格式:李阳.协同理论视域下省属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9):129-13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 System for Provinci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Theory
LI Yang
(Xihua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Abstract:The number of Chinese graduates will reach 8.74 million in 2020,and the employment rate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continue to decline in 2019.In the past few years,China’s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have trained the largest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society.It is urgen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s of provincial universities.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s should be based on suitable personnel training goals,while China’s overall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s started later than developed countries,facing low satisfaction with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s,unclear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 objectives,and a professional talent team.Outstanding problems such as lack,etc.By constructing a coordinated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with counselors as the core,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as the practical platform,and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this article continues to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system for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s for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Synergy theory;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 system;Provincial universities
一引言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就提出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因此,高校承担了更加艰巨的社会责任,而2020年毕业生上升至874万人,同比上涨40万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期,经济不景气并没有带来更多就业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根据麦克斯平台公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1.5%,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0%,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这一数据的背后呈现的是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而本科学生的就业率反而下降,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下降,这也给本科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省属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群体最多,搭建一个针对省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才能针对性提高就业质量。
二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现状
(一)就业指导服务与人才培养目标不贴合
闫建璋[1]研究了14所省属综合性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发现目前大部分省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清晰。目前高校招生主要分为三个档次招生,一是重本院校,二是二本院校,三是民办高校,每个档次的招生院校都承担了不同的办学理念,省属重点大学重要的培养中高端的人才,这和重本院校培养的高素质高理论人才目标和三本本科院校所提倡的纯实践性纯应用型人才目标都不一样。省属高校人才应该是具备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那就要求这部分同学既要懂理论,也要懂实践,不能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应聘水平。还有一部分省属高校即使清晰了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具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上并没有做出区分,依旧照搬国外或者是重本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导致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评价不高,最终在人才输出的环节上还是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在校资源的不平衡发展性上。
(二)就业指导服务“供不应求”
陈亚清(2019)[2]指出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一般集中于毕业班班级,主要是在课堂上,而上课学时一般在16学时。一些高校借鉴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在高校中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进行就业指导服务,包括提供就业咨询、安排就业讲座、设置就业课程等。但是,我国职业化、就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符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的教育体系,其次,就业指导时间和覆盖范围局限于课堂,课堂内容更偏向通识和理论,针对性较差,因此,在校大学生大部分都不太能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省属高校由于经费、可研水平的原因,导致专职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室不具备可行性条件,基本上都是通过课程的形式,基本上在就业指导类课程上都主要偏向于理论教学,难以结合专业,难以实现需求平衡。很少能存在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针对性的群体辅导和个体咨询。
(三)缺少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李涛[3]指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供需不匹配,老师的授课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自主性,不能有效地和专业结合。此外针对学生就业渠道的就业信息发布也显得碎片化。就业指导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就业信息的发布,目前大部分省属高校发布就业信息来源于学校就业网站,而就业网站的发布最重要的缺点就是碎片化,来一家企业发布一家企业,对于学生而言,很容易错过招聘信息,也容易产生暴躁心理,学生缺少系统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前期无合适和理论课程、后无方便的就业信息渠道,因此,只有以学生为本,做好就业知道的针对性才是提高就业质量。
三 我国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现状
左东东[4]提出了高校要进行主题性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建立了面向大学生的一条就业指导服务为主线、用人单位和学生就业需求的双向对接、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三个融合、建立“一人一导师、一人一目标、一人一规划、一人一课表”的四项服务、建立“行业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家长”五重保障”的应用型本科就业指导模式。
张希玲[5]提出了就业指导服务药要实行精准化,打造信息化平台,加强互联网的运用,实行人职匹配和智能推送。
吴岩[6]提出了中美就业指导体系的差异化,国外的就业咨询团队都呈现的是专业化,这也是我国目前再人才队伍上的一个缺失,建议高校打造一个专兼适宜的人才队伍。
余友情[7]提出了学生教育应加强应用型,应该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经验,建立一站式就业指导服务,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应该增加不同的就业指导服务目标。
田芳[8]表明国内的就业指导不仅仅只有高校这一主体,还应该是企业和政府相关系的社会任务,多主体来指导大学生就业。
黄继平[9]提出必须清楚意识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关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明白其重要性与紧迫性,高校应该为大学毕业生营造出一个较为浓郁的就业指导工作氛围。
王飞[10]提出要从全方位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尤其是要点和面相结合、注重以就业质量为导向,高校也可以针对二级学院开展就业评价指标来提高学生的就业指导。
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是势在必行且是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不再是一个主体一个主题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主体、多方位的系统工程。
四 协同模式下省属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 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的就业指导体系服务
在传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大部分就业指导任务主要在于专业课老师,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驱者——辅导员却没有形成有机的合力,没有系统地进行就业指导服务。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期间政治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在引导学生就业思想、指导学生就业方法都具有突出优势,为此,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提出高校辅导员队伍要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这些都指向了辅导员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引导者,基于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是最有效的。同时在整合了辅导员队伍后,不仅有利于辅导员走向专业化,而且在原有的体系上不会增加财务负担。
省属高校面临着庞大的就业指导需求,就需要庞大的就业指导队伍,而省属高校就可以利用辅导员队伍开展就业指导。辅导员要走向专业化,就必须进行专业化培训,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主要是教育厅开办的理论培训,基础理论包括霍兰德兴趣岛、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舒伯的发展理论,也就是针对学生的性格、兴趣、价值观、技能的自我探索以及面对求职辅导更多的是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的外部世界探索;其次,辅导员不仅只具备理论知识,更多的也要经常去系上参加教研会,了解学会所在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渠道,能够很好地为学生解答一些基本就业发展问题。高校有了一支能打仗的专业队伍才是做好就业指导服务的核心。
(二)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为主的就业技能实践体系
省属高校大部分是属于教学科研型,在校学生课余时间较多,专业知识讲座较少,因此,很多同学都有“上课学理论,下课就实践”需求,但另一方面,很多高校不能为同学提供系统实习平台。因此,构建一个体制全面的实习平台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技能的应用,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一方面是依靠学校和学院的力量,很多高校目前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资源,但这些资源都是零碎的,不是系统的,因此,第一方面需要把已有实习资源归档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渠道,第二方面是搭建新增的实习渠道,很多公司都会向学校提供就业实习需求,但学校和学院内部有固定的任务,而洽谈实习具体事宜需要很多的规定和要求导致能够落地的很少,因此第二个方面各个高校需要出台流程化的实习体制、减少重复工作。第三个方面是学生通过其余渠道进行就业实习的,学校要做好安全实习体制要求。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制
就业指导服务面向的是学生,因此,学校重点要围绕学生需要什么来教,而不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观念。一是尽快完善信息化的建设,包括就业渠道的发布、就业实习的登记、就业咨询的预约、就业疑问的发布,围绕着学生就业一体化实现线上服务,二是针对每个阶段性提供就业目标,大一到大四提供不同的就业指导服务,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体系、大三大四为学生提供简历指导和面试技巧的服务系统。
(四)构建协同效应的省属高校就业组织机构
省属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主要在于辅导员(校方)、用人单位(社会方)、学生(主体方)。只要很好的结合了三者的磨合度和协同性才能最大的效用去进行就业指导体系改革,见图1。随之政府机构、社会公益机构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那么结合省属高校已有资源和既定的组织机构模式下,如何发挥三者的协调效用呢?那就必须建立对应的组织机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就业指导中心隶属于学校的招生与就业处,由各个学校的招生就业处统一管理和考核,就业指导中心下设四个办公室,分别是办公室、课程系、培训系、就业办。其中办公室分为人事组和事物组,人事组负责引进全校有意愿的老师,而事物组负责整个就业指导中心的日常管理事物;课程系分为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所有加入的辅导员可以在课程系中任选一项进行延伸,分方向进行主攻;而培训系主要是负责对加入进来的辅导员进行培训管理,包括校内培训和校外选送培训,主要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辅导员就业指导队伍;就业办主要负责和实习企业对接,进一步的扩宽学生课下的实践需求。就业办也起到了一个承接作用,对口各二级单位。
就业指导中心与原有的招生就业处的办公室即有所关联但重心却完全不同,并不会形成组织臃肿的现象,而单独的就业指导中心才能针对发挥集中制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就业指导体系的质量。
五结语
省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要实现协同作用,就是要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文通过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制为保障、辅导员为核心的就业服务推手、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为依托,课上课下全方位的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建立就业指导中心组织机构协调模型,针对省属高校培养学生目标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闫建璋,许梅玉.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03):51-60.
[2]陈亚青.电力科技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与实践探索[J].电气传动,2019,49(12):116.
[3]李涛.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12):54-57.
[4]左东东,李文勤.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下应用型本科就业指导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08):50-54.
[5]张希玲.新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服务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02):66-69.
[6]吴岩.中美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对比分析及启示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06):261-263.
[7]余友情,宋天华.创建高校就业全程式服务体系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4):77-79.
[8]田芳.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8(18):33-35.
[9]黄继平.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构建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04):167-168.
[10]王飞.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3(22):86-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