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现阶段“基础工程”课程突出问题及教学改革措施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7 12:48: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介绍地基与基础的设计原理,以及施工与监测的相关知识,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以及勘察测绘工程等专业教师重点教授、学生须认真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但目前基础工程课程普遍存在学生积极性差、教学质量不高、实践性不够突出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本文将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思考和讨论,以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思维为重要手段,深化基础工程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从基础工程的教学现状入手,以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为目的,通过调查问卷等方法分析可能造成现阶段教学问题的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达到教学预期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工程;教学方法;理论;土木工程;改革措施

本文引用格式:卢谅等.现阶段“基础工程”课程突出问题及教学改革措施[J].教育现代化,2020,7(48):96-99.

Current Outstanding Problem and Teaching Reform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LU Liang,HE Lin-ya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Abstract:Foundation engineering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foundation and basic,as well as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construction and monitoring.It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civil engineering,hydraulic engineering,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etc,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However,the current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urses generally have outstanding problems such as poor enthusiasm,poor teaching quality,and insufficient practicality.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eaching work to carry out deep level and multi-angle thinking and discussion.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updating teaching content,and teaching thinking as important means,deepening the reform of basic foundation teaching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practical ability,thinking ability,innovation ability.Starting with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the cause of teaching problems at present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teaching effect is proposed.

Key words:foundation engineering;teaching method;theory;civil engineering;reform measures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筑方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工程具有专业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对于需要学习该课程的学生的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对未来就业工作、发展前景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该课程的讲述的具体内容是讲述地基与基础的各种类型及其相应的设计方法和原则、各种荷载作用下基础的沉降和土中应力以及工程中经常使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和相关原理。并且,随着我国土木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地质条件、经济条件、设备条件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大量新问题和新技术产生,使得基础工程在国家建设和灾害处理中更显重要。同时,由于基础工程课程理论知识繁多、工程问题复杂、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显著,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并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好相应的教学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为了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提高基础工程教学质量,需要对基础工程的课程教学具有足够的重视和行之有效的教改措施[2]。对此,大量学者对基础工程的教学实践和改革进行了探索和思考。程晔等[3]针对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阐明课程设计的意义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代国忠等[4]从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方面着手,开展了基础工程综合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魏丽敏等[5]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多媒体FTP资源进行基础工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升。魏进等[6]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对基础工程进行了专题项目研究。

本文通过对基础工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进一步开展基础工程问卷调查,总结出针对基础工程出现显著问题的教改措施。该措施能够适用于现阶段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也能为土木工程其他专业课程提供相应的借鉴。

\
 
一 目前教学存在的各种显著问题

(一)教材内容未与时俱进


当今,随着中国基础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地加快,现今中国的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新的施工技术、建设材料和设计方法,更加规范的行业设计、更加科学的指导理论,使得中国的基础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更有把握和希望得到更好的解决[7]。虽然,很多高校使用的教材都已根据相应规范和条例进行了及时的修订,但编写教材的专家和教授常常因为知识和自身专研方向的各种局限性,不能够及时的学习最前沿、最新的专业知识,从而将其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课本内容,如沉井、泥浆钻孔护壁灌注桩、地下管廊等在教材中都很少有体现。教材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跟不上实际知识的更新程度,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与实际工程出入甚大。

(二)教学方法的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单纯采用多媒体或者板书,《基础工程》内容涉及概念较多且抽象,较为零散,很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又难以理解。另外,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教学方式为课程讲述为主、课后练习为辅,师生之间缺少交流,既没有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容易培养出读死书和应付考试的学生。同时,由于学时偏少和教学内容任务偏重,更有考试内容的限制,想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传输更多有用重要的知识点,就必然会减少课程上的师生互动环节,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疲于接受知识,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主动性降低,从而导致教师的授课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理论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教育中指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进一步吸收课堂传输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以及明确自身的工作去向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8]。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和对应的生产实习是课程中针对基础工程的课程教学而开展的实践环节,有利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吸收知识、培养思维和动手能力。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还是采取课堂教学和实际教学分开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在课堂上不能理解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际生活和工程中的是怎样运用。另一方面,等到实践环节,又往往找不到书上对应的内容,导致重复教学且效率低下。

二 问卷调查

针对这些教学中的不足与弊端设置了相应的若干问题,通过问卷中设置的问题以及被调查学生的反馈来得出合理科学的结果。

(1)首先是调查对象的选择。因为我们是针对地是基础工程这门课的教学,所以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上过基础工程这门课且想要从这门课中学到有用知识的学生。

(2)问卷问题的设置以及结果。为了得出合理科学的结果,该问卷我们设置了以下5个问题(并附上每个问题的调查结果)。

1)对于目前教材的更新速度是否满意A.是B.否

2)你希望教材多久更新一次A.3年B.5年C.7年D.10年

3)你觉得哪种方式对教学更有帮助(多选)

A.板书B.作业C.多媒体教学D.MOOC平台E.角色互换:学生扮演老师讲课F.老师上课随机提问问题,有奖惩制度

4)是否愿意在教学中途参加实习,加强理论与实践A.是B.否

5)多久设置一次实习A.两周一次B.一个月一次C.两个月一次D.其他


\
 



三 针对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不拘泥教材形式


知识更新速度太快,不能苛求教材一直紧跟时代步伐,但互联网的发展能较好地克服教材的局限。在基础工程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某一类教材,更不应该指定某一本书,学生可以灵活的选择自己的参考用书或者资料,通过优秀的专业书籍或者实际工程教学案例了解该专业的最前沿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一些官方网站和官方资料学习相关知识。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多元化

多媒体教学和板书在课程教授中有自身的作用。它生动形象地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形式传达了老师的想法,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复杂的专业知识,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过多的多媒体教学却使得教师不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把控教学速度,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跟上老师的思维节奏。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手段,如最近在高校中广泛运用的MOOC平台,MOOC在线学习有其独特的优势,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放在网上,可以让学生很方便的学习和巩固课堂知识,随时随地学习,从而改善教学效果[9]。教学内容尽可能涉及多个方面。书本和实际,以前和现在,国内和国外的相关知识都可以讲授,这样会让学生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也可以在里面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另外,考试题可以尝试主观化,一个题没有固定答案,可以让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毕竟,学习为实际工程服务,而实际问题通常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三)将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结合起来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各种实验,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工地参观,现学现用。这样学生边学边用,更能发现教学与实践的不同之处,从而很好地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知识为主,应付考试为次的观念。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觉得基础工程学科“简单”[10-12]。

四 教改成果

针对基础工程课程教改成效设置了三个目标,用以了解在读学生基础工程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三个目标改革前和改革后三个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得到如下图:


\
 

从改革前和改革后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可以看出:基础工程教学改革对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有明显的提升效果,通过教学改革措施,三个目标的完成情况从50%左右到均超过70%,学生能够对基础工程相关的基本知识有较好地掌握,同时可以灵活地将其运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上,能够对基础工程的设计有全面的认识,体现了课程教改的成效令人满意。

五 结束语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既承接了土力学的理论知识,又有自身的特点,理论大都来源于工程实践,教学难度偏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以培养思维为主、传输知识为辅作为目的,通过传输及时更新的教材内容、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手段,最终达到提高基础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效果。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能够学以致用,将知识融入到学习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军.基础工程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34):157.
[2]王林峰.基础工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3):121-122.
[3]程晔,艾军.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015(003):99-101.
[4]代国忠,史贵才,吴晓枫."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28-1030.
[5]魏丽敏,何群,陈果元.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4,024(006):136-138.
[6]魏进,王晓谋.《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
[7]杨冬英“.大土木”背景下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05):83-85.
[8]高建红.《基础工程》教改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6):222-223.
[9]安颖.MOOC在中国高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5(9):38-41.
[10]许年春,游磊,皮海洋,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10):59-62.
[11]孟庆娟.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改革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03):124-125+128.
[12]张坤鹏.关于《基础工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132-1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75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