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西部高校应用地球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7 12:33: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从应用地球化学专业着手,对我校地球化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内容以及改革创新之处展开探讨,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以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地球化学;培养模式;创新意识;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皮桥辉,等.西部高校应用地球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7(47):16-19.

Discussion 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Applied Geochemistry Major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PI Qiao-hui,YU Hui-dong,LU Di

(Earth Sciences Institute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specialty of applied geochemistry,discusse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ur school,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content of talent training mode,an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and strives to form a training system that is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diverse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o meet the country’s shortage of social The needs of composi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nd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Geochemistry;Training model;Innovative consciousness;Talent training

一 引言

地球化学是一门通过研究地质过程中元素或同位素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变化,进而解决地质学乃至地球科学问题的学科。而应用地球化学又是地球化学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的具体实践[1]。随着实践教学的越来越被重视,实践教学的发展以及创新已经成为众多高等院校的教育研究重点。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教育专家也提出了多样化的实践方案和措施。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类型和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学校应该有自己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国内地学类高校中,如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已经率先开展了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国地质大学的“特色+精品”模式,西北大学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等,这些教学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将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从应用型地球化学专业入手,探讨人才培养模式,以面对国家的高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 我校地球化学专业特色

我校地球化学专业(原地球化学与地球化学勘探专业)是桂林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首次招生时间为1963年,至今已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本专业自创办伊始,就始终把坚持为国家培养一流的有色金属矿产勘查人才作为发展目标。2014年地球化学专业被确定为广西区重点专业,现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广西一流学科资助单位,代表广西高校系统中地质类人才培养的最高水平,在国内地质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科优势凝聚了优秀的专业建设队伍。地球化学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5名,教授、副教授11名,占师资队伍总数的73.3%;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8名。具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4名,占师资队伍总数的93.3%。专业教师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1人,广西地质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基础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1人,校级优秀青年教师2人、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1人。

学科发展提高了教学实验和实践平台,为地球化学专业学生开展的教学科研及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本专业拥有国家级“基础地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基础地质学”精品课程、国家级“《塑造地球工程师--地质作用》”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基础地质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教学成果先后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学科建设促进了地球化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 应用地球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地球化学专业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广西,面向全国,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工程教育的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塑特色”的基本原则,努力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球化学高素质应用研究型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和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较为系统的地球科学专业知识,掌握野外和室内地质及地球化学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国际视野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掌握生产第一线的现场操作能力和应变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艰苦奋斗和团队合作精神,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放意识,能在与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相关的资源、环境、农业、海洋等方面,从事生产、测试、科研、管理等工作。

\
 
四 应用地球化学专业人才社会竞争优势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社会竞争优势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与地矿和有色金属行业良好对接:我校应用地球化学专业的办学历史与我国地矿和有色金属行业发展一直深有渊源。长期以来,面向国家经济发展对有色金属矿产的战略需求,依靠广西“有色金属之乡”的地质教育资源优势,依托与地矿和有色金属行业良好对接所积累起来的办学资源优势,逐步建起了与公益性地质调查、矿产勘查与开发、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等相适应的专业教学体系,培养的人才能紧贴地方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服务需求。

2.扎实的地质基础和实践技能:依据地质类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把野外实训基地、专业实验室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将野外实践教学串联在整个教学环节,将野外工作技能、实验操作技能、数字化设备应用技能等动手能力培养作为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此外,本专业依托长期本科专业办学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撰写了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专业课教材、指导书。每一门课的实习环节都能在相应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完成,保证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

3.打造了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品牌特色。根据学校定位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提出了:“行业导向-平台支撑-竞赛驱动”三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新理念,将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渗入人才培养各环节;通过校企-校校等协同途径,深化实践教育模式改革;通过实践教学团队组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创新等多种途径,实现了对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的四年不断线培养。

五 应用地球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内容

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和建立面向地方高校应用地球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2]。人才培养目标是达到三个能力标准: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项目组织实施能力(包括国际项目协调组织能力)。即形成一套“围绕应用地球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色、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总目标,在保持传统理论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科学合理的应用地球化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向学生宣传培养目标

新生入学时,学院和教研室负责人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宣讲,明确自己的责任和需要掌握的能力,并进行相关考试,使学生全面了解学院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课程安排。教研室安排资深教授为学生做专业介绍,宣讲应用地球化学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和学习方法等,结合现场实习实践、行业专家讲座等向学生介绍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好更深入的了解这门学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能力培养。

(二)强化课堂教学制度

本专业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本科教学讲课比赛等系列活动,强化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意识,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并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和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如下。

(1)规范教学过程。任课教师要通过课堂考勤、提问、课后习题分析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通过课程考试及其课程教学小结和学生成绩分布情况,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在课堂教学方面,学院对教师教学计划的执行、备课、授课、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已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完善教学组织。组织制定并实施课程建设规划,组织撰写或修订教学大纲及课程信息,组织考试命题、阅卷和听课等教学相关工作,实施课程基本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学改革,申报各类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和教学奖励等项目,实施教学组织的教学活动。

(3)教学管理单位对教学过程进行专门性检查,学校和学院两级在每学期都要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检查,以检查教学实施状况。学校督导组和学院督导组随机性进行课堂教学督查,并进行专项检查。

(4)组织学生评教。课程结束后在本学期进行下学期选课时,学生对任课教师对所教课程进行网上评教。

通过对上述教学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对教学全过程实行规范化、流程化管理,明确各主要环节的质量要求,以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实施为切入点,根据各种教学过程检查、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反馈意见等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改革授课内容和课程体系

结合专业技术领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和专业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同时,对比国际应用地球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应用地球化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建立通识教育课程及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比例恰当的合理课程体系结构。开设综合性和研究性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同时培养个性化人才[3]。同时,将地球科学最新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其中两个重点是:针对我校学生外语水平相对薄弱情况,加强外语教学中的口语和听力教学;在专业课程上,强调专业体系的知识模块,强调内容,不固定单一教材。

(四)改革教学方法

(1)由国内常规的大课堂改成小课堂授课,以确保任课教师能准确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开展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的教育指导。
(2)课堂主要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方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多疑多问,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过程中去,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和谐互动。
(3)逐步加强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外语沟通及理解能力,为以后走向地质一线行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五)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改变理论课与实验课相分离的教学方式,将与实验课相关的理论课改在实验室上,使理论课程实验化,并且实验课主要由学生独立自主去完成。另外,课程实验要逐步减少实验性、认知性实验,增加和推广研究探索性实验;另外,学校要保证实验室利用率高,教学实验系统开出率达100%。教学实验室对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开放,保证本专业正常本科实验教学以及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需求。实习环节则尽可能增加学时,并加强师资设配,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领悟地球和地质的奥秘。野外实习的单独指导制可改为主、辅两位老师共同指导制。再者,鼓励学生多参加大学生科技活动,要求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技活动,鼓励教师吸收更多的学生参加自己科研项目,切实做到让学生提供自己实践和科研能力有充足的机会[4]。尽量安排学生到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的产学研基地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实践能力。

(六)学生国内/国际校际互访教学成效的探索

通过学生到其它大学学习,使学生获得到其它高校教学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增加学生了解其它先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机会,另一方面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力争开展国际合作教学,与国内外有地质专业的高校进行教学合作,互派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课程学习。

六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

1.充分利用应用地球化学专业的特色以及在区内外的影响,提出人才培养要走合作之路,并进行校际合作教学和国际合作教学,以吸收国内外高校同专业教学的优势和长处。同时,充分利用专业所处的地域优势,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服务地方和行业,探索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5]。

2.构建和实施“重基础-重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改变以往认为高年级才适合参加和开展科研的认识,从低年级开始就进行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将应用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实践贯通不断线。吸取“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合理内核,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固定程式,构建和优化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6,7]。

七 人才培养过程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如何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


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加强学生的口语和听力,使学生热爱外语和提高外语的使用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国际交流、国际课堂等活动;提高任课老师的外语能力,多采用双语教学。

(二)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自主学习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问题,除了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参加各类学习指导外,还需要制定一些约束制度,要求学生必须参加部分专业指导,针对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不甚了解的问题,需要增加与地球化学专业领域行业单位联合培养的相关实习实践,根据地球化学专业应用的多样性,增加学生对除传统地质学之外的地球化学应用和就业前景的知道,比如环境地球化学、生态地球化学等多元化的行业前景认识[8]。

\

 
(三)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主要措施是开发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完善实验设备,改进实验方法,让实验室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场所,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四)如何进行国际合作

主要措施是双方进行课程教学交换,开始主要是针对双方相同的课程,互派学生到对方学习和听课,并且互修学分。待双方合作成熟后,可以进一步互相交换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八 成果预测

通过多年努力建设,预期完成以下建设目标。

(一)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增加教授两人,形成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教学队伍,同时制定出年轻教师到相关产业、行业一线学习交流培养制度。计划再引进和培养三名博士和一名实验技术人员,选送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进行国内外访学、企事业单位挂职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内培外引,多管齐下的一系列措施,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强大,学历层次稳步提高,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学缘结构明显改善。

(二)教材和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资源、图书资源、科研资源、计算机网络资源等公共基础资源不断完备完善,全力建设数字化校园。课程设置紧密围绕“厚基础、中时间、强能力、勇创新”的培养目标。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其既有针对性、又有前瞻性,既体现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性,又考虑灵活性与个性化的需求。编写出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注重综合素质,促进创新意识形成的地球化学专业的实验教材,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和环境条件,激励学生开展课外发展个性的科技活动,并在专业方向领域的科技创新研究与应用开发取得显著效果。

(三)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改变理论课与实验课相分离的做法,探索将与实验课相关的理论课改在实验室上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有效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多的学生参加学校大学生科技活动,教师热心参与指导学生科技活动,把培养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的优秀人才。初步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继续教育发展的局面。初步建成现代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比较完整的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毕业生继续保持传统的优势和特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9]。学生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

通过建章立制,用必要的制度保证科研的地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来充分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大大地丰富教学内容,促进课堂建设,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使“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成为教师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将地方特色、优势文化和需求结合起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确立自己的学科体系和布局,打造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杨忠芳,冯海艳,侯青叶,等.地球化学专业特色与建设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21(3):99-103.
[2]杨春生,孙琴,吴伟.创新型工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江苏高教,2010,(1):82-84.
[3]庞思勤.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行动[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32-34.
[4]谢淑云,马佳怡,散飞雪,等.地球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141-144.
[5]赖小东,何炜静,王安东,等.具铀资源特色地球化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东华理工大学地球化学专业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147-150.
[6]张德会,叶荣,龚庆杰.“地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5,14(3):60-62.
[7]冯海艳,杨忠芳.论地球化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动手能力的提高[J].中国地质教育,2012,21(3):108-110.
[8]王利超,胡广.启发式教学在地球化学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1(68):171-172.
[9]谭先锋,赖富强,李志军,等.应用技术型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成效[J].教育现代化,2018,11(066):151-1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75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