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谈艺术创作中思维转换对当下美术教学的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7 09:11: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下美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的专业认知从具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方式转换,从艺术创作思维转换的方式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作分析能力、素材整合能力、创作思考能力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较快地进行思维转换,并有效反推新的教学方法,更加深入理解美术创作的表现方式,对美术教学中相对概念的思考模式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艺术创作;思维转换;美术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周立明,唐敬联,许纬纬.谈艺术创作中思维转换对当下美术教学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20,7(40):192-194.

Enlightenment Discussion of Thinking Transformation in Art Creation to Current Art Teaching

ZHOU Li-ming 1,TANG Jing-lian 2,XU Wei-wei 3(Corresponding Author)

(1.Fine Arts School Yunnan Arts University,Kunming,Yunnan;2.Yimen County Lvzhi Town Central Primary School,Yuxi,Yunnan;3.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hool Pu'er College,Pu'er Yunnan)

ABSTRACT:Wit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rt education,students'professional cognition has been changing to abstract thinking from concrete thinking during art education.It is ncessary to cultivate creative analysis ability,material integration ability and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constantly during process of thinking transformation of art creation,guide them to transform thinking quickly,push back new teaching methods effectively,understand expression mode of art creation better,which has good enlightening effect on thinking mode of relative concepts in art teaching.

KEY WORDS:Art creation,Thinking transformation,Art teaching

艺术创作作为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艺术行为,从史前到当代,都记录着前人不断努力和探索的身影。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文学艺术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产生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作方式和方法,思维转换作为艺术创作中的创作作品前期理解与构思的重要思维方式,对美术教学过程及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能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艺术创作中思维转换的方式和特点

(一)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


人的思维主要有两个层面,分别是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二者并非绝对独立的,而是相互转换,相互融合[1]。具象思维是指具体而形象的思维方式,如风景写生,按照事物原貌进行描绘就是运用了具象思维的方式。而抽象思维也可以称之为逻辑思维或符号思维,指把一个事物的特性从它本身剥离出来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过程[2]。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之前以及大一基础课的练习基本都是围绕具象思维的练习,如石膏像写生、风景写生、素描、色彩等课程。而伴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创作课程开始逐步介入专业课程中,创作的内容即是学生的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过程的内容,如何把具象思维的训练内容与抽象思维进行融合并表现在作品上,是学生需要训练和强调的内容。

(二)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方式与特点

绘画专业的学生从受到专业培训以来,多是进行具象思维为主的强化训练,具象的表达方式及思维模式被学生所重视,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具象思维的教学方式十分熟悉。但进入创作阶段,学校培养的重点逐渐从具象思维转移到抽象思维的训练,开始不断强化抽象思维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因为具象思维的“先入为主”,在创作中很难摆脱具象思维的固化,从而很难转换思维方式。

艺术创作中的思维以突出抽象思维为主,画面多以抽象思维主导和组织画面,从而实现作品内容的自我主观世界的表达,创作的过程是对现象以及现象背后规律的反应过程,创作的画面是抽象化的各种概念符号表达。艺术创作的过程是画家在已有的绘画经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的创造,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具象思维的作用。艺术创作中具象思维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思维,同时也是画家已经形成的绘画经验,这包括熟练的绘画技法、准确的造型基础以及对画面的整体把控能力,因此创作过程中具象思维可以起到指导画面表现方法,进而可以预测画面呈现效果的作用[3]。

\

 
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抽象思维主导创作思维,即创作中的灵感来源。具象思维有助于灵感的实现,帮助创作的顺利实现。因此,在艺术创作中抽象思维有助于具象思维的归纳和进一步演绎,具象思维有助于抽象思维在画面中的推进和创作能力的提高。

(三)艺术创作中的思维转换

思维转换是从同一现象中经过多种角度来观察事物,随之产生出不同的表现思维方式,使原有的事物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艺术创作中的思维转换方式主要有材质转换、形象提炼、转换表现手法、强化内容主题。

材质的转换主要是通过对物体的组成物质进行选择。例如:通过对古代石雕观察,将石雕的原有特征保留,将原有特征通过平面的布面绘画进行表现。样式虽然保留,但材质进行了替换。

形象的提炼转换主要是通过对表达内核的高度凝练,如毕加索笔下牛的演变,就是运用抽象减法实现对表达内容的提炼的。另外,形象的提炼还可以是空间表现上的调整。

转换表现手法,即以其他材质代替常规材质进行的表现手法。例如一件雕塑作品通常使用石头、木头、金属材质加工表现出来。通过转换表现手法,我们也可以将材质换成超轻黏土,这样也能表现雕塑内容。

强化内容主题是通过对同一表达内容进行不同的刻意强化的手法,将它原有的含义进行强化输出,强化的手法主要有重复、放大、色彩突出等。例如:以画中以某一符号作为表达的主要内容,不断地重复表达这一符号以强化表达内容,并通过此种方法反推教学。

二 如今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片面


在现代美术教学中,虽然这门课程不像学校里其他文化课一样会进行考试,但是有的教师在在不定期的时间也会让学生上交一些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来进行评分,教师在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在评价这些作品的时候往往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单纯的评价这个作品好看不好看,对学生的情感没有进行合理的评价,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基本都是每个班的美术老师老进行评价,评价人也是比较单一的,每个人的审美都是不一样的,只用一位教师进行评价对学生的成绩也有失公平。

(二)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落后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要教学生画画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发展的过程,但是有的学校忽视对学生的美术教育,学校所聘请的老师都是一些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不知道要怎么去教学生“美术”,按照传统的教材来讲授,没有进行有效的变通和扩展,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教学理念相对比较落后,教学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

(三)学校和教师对美术课程不重视

美术向来都被家长和老师看做是是副科,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培养,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而且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或者家长都会认为美术学科不重要,会浪费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和精力,学校就对减少学生美术课的时间,虽然有的学校会在每周安排美术课程的学习,但是老师往往会让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习其他科目或者直接把美术课给了别的老师上,这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三 教学中关于思维转换的训练方法

(一)素材收集


素材收集对于艺术创作是重要的前提准备,其目的是让学生拓宽知识边界,不仅是只限于理论知识和绘画技法的学习,更应该从生活中不断发现艺术的美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以及艺术创作的习惯。

在进行大型艺术创作课程学习之前,多伴有采风课程。我们将采风地点设置在同样以木雕闻名的云南建水县团山和云南大理剑川,两地都是以木雕而闻名,因此木雕的样式、结构、应用方法以及所含寓意成为采风课程的主要目的,采集方式主要是以拍照和写生为主。在采风课程中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自我感受记录、采集素材,并引导学生在过程中进行主动思考。

(二)创作设计构思方法

1.创作小稿绘制。创作小稿的绘制在教学步骤环节起着关键作用,对后期作品的制作以及创作方向都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通过学生自行组织搜集来的素材资料,加以自己主观的想象并整理加工,得出的创作意图进行小稿绘制,另外,从小稿中我们可以预期后期创作中所需要的步骤和内容,以便后期创作的准备工作。

2.构图分析。构图作为造型艺术术语,在艺术创作中以艺术形象的组织结构来表现,包括形体、空间、轮廓以及画面布局的安排。在艺术创作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对画面的结构进行调整,使画面更具有丰富性[4]。

3.材料的选取与表现。创作中材料的运用范围很广,从远古时期的洞窟艺术到现当代的装置艺术所运用到的材料丰富多样,材料的丰富性意味着人类的艺术创作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在创作中大胆地想象不同材料带来的不同效果及寓意。材料的选取与运用多以一种探索的形式去展现,在此过程中需要思维的转换,不断的摸索与尝试找到创作想法。

(三)艺术创作中的思维转换对当代美术教学的启示

1.注重采风课程以及素材的收集,为艺术创作课程提供资料储备。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大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仍然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有多种选择,注重素材的积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尝试,要勇于试错,努力通过自己的兴趣特点来进创作表达。在采风课程重,教师注重对学生场所体验引导,让学生观察、感受创作素材,只有拥有了丰富地素材储备,才可以为艺术创作的思维转换提供无限的可能。

2.鼓励学生以抽象思维思考画面,合理运用具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教学以及参观的形式,学生们的造型能力以及具象思维已经具有一定的创作水平,另外,更可能多的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抽象思维,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合理分析、运用,通过自己的主观再造,最终应用到创作中,逐渐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艺术创作中的思维转换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美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3.重视美术课程教学。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要正确认识美术在教学和学生成长中的作用,给学生安排适当的美术课程的学习,在课堂中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示优秀画家的作品和创作的思路,虽然这对有的学生的理解来说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也能潜移默化地感受美的力量,不断地发掘学生的美术潜力和独特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转换。

\

 
四 结语

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美术教育中的教学与创作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艺术创作中的思维转换方式可以看出,思维转换对美术教育中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美术教育过程中应当反思相对概念的灌输式的思维方式,在美术教学课程中鼓励发散思维方式,逐渐引导学生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换,从抽象思维过程中的思考及构思方式在美术教学课程中应当有所体现,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郭力.思维转换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9,40(05):47-48+39.
[2]郭绚.平面构成教学中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引导[J].戏剧之家,2019(21):201.
[3]杨林,曲应天,王兴彬.论中国民间美术对艺术创作思维的启示[J].美与时代(中),2017(1):27-28.
[4]王小双.谈中学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4):176-177.
[5]段宇辉.师范专业认证导向下美术教育情怀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59):110-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70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