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学科竞赛驱动下的 GIS 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6 17:08: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响应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以及提高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GIS实践教学中具有一定意义。文章提出以学科竞赛为驱动,融合思政元素,从教学模式、发展模式、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策略的探讨,构建师生共建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的实现路径,即“学科竞赛驱动—课程思政沉浸—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旨在提高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新的教学范式。

关键词:学科竞赛;地理信息科学;课程思政

本文引用格式:赵丽红,等.学科竞赛驱动下的GIS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52):62-66.

Research on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GIS Professional Course Driven by Discipline Competition

ZHAO Li-hong1,GUO Xi1,LUO Zhi-jun1,YU Dun1,WANG Ping1,LI Li2

(1.College of L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2.College of Forestry,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Abstract:In response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It is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GIS practical teaching.In this paper,the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competi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and the teaching mode,development mode,incentive mechanism,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ode were discussed.The realization path was constructed jointly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That is,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mode of“subject competition driven–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mersion–Teaching Reform–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The research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 of practical teaching,and providing a new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teaching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 words:Competition driving;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的重要举措,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质量[1,2]。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将思想政治课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如何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显得非常重要且有意义,探讨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改革尤为迫切。

目前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探讨较多[3-6],通过充分挖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寻找合适的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多采用案例法、互动学习法和视频多媒体教学法开展思政教学。但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中的应用不够充分,且仍是以被动式教学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与高度参与性。如何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与水平?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式学习?在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具体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仍值得深入探讨。

地理信息科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且随着互联网、IT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核心是实践与创新能力,而实践教学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与掌握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设定,这是很多操作性强的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7-9]。在此背景下,为响应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本文尝试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GIS实践教学课程中,实现地理学科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探索一种师生共建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的实现路径。

\

 
二 学科竞赛驱动模式下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途径构建思路

通过对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课外活动的调查发现,有超过45%以上学生参与了各种专业或与专业相关的竞赛项目、创新创业项目,且这些竞赛或项目绝大部分与“3S”技术密切相关。学科竞赛既综合了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内容,又结合了专业前沿与热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中引入学科竞赛项目,再融合思政元素,可以解决当前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向。在分析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现状,以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思政元素挖掘基础上,构建一套“学科竞赛驱动—课程思政沉浸—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即以学科竞赛为驱动力,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指导学生开发设计体现与展示思政教育的作品。改革途径构建技术思路如图1。



\


三 学科竞赛驱动模式下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途径实现策略

(一)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思政元素挖掘,构建案例题录遴选库


一方面立于教师角度,充分挖掘地理信息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寻找合适的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立足专业素养培养与专业实践技能提升,以增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另一方面立于学生角度,对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进行调查,梳理学生在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中显现出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以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与国家情怀为宗旨,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及塑造责任感、协作创新能力、勤劳进取及奉献精神等彰显正能量的品德与品性。

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主干课程为《遥感导论》、《GIS空间分析》和《GIS开发设计》等,均为技术性强的课程。专业知识要与国家大政方针紧密结合,能有效体现“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大战略与专业方面的互补性,以此为契合点,构建案例遴选库。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可从我国卫星事业、GIS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切入,突出我国遥感卫星事业的艰辛过程与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了解国家的高速发展,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GIS的应用应紧贴国家发展战略和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应引导学生立足专业角度,开展“3S”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江西是革命和红色文化的摇篮,GIS具有强大的可视化与制图渲染功能,可引导学生开展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在线地图的制作,培养学生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爱国情怀。

(二) 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

通过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转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通过学科竞赛“以赛促教”,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收集历届比赛案例或获奖案例,构建教学案例数据库,以此为平台进行针对性的案例化教学。学生参赛成绩能映射出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师可分析学生在参赛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将教、学当中的问题找出,进而采取更加针对性的改革策略[8,9]。

(1)教师引导,营造氛围

教师在授课时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特点,对专业赛事进行介绍,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与专业相关的比赛。宣传主要从赛事时点、竞赛组织形式、竞赛内容、竞赛奖励等方面进行介绍,让学生对学科竞赛有初步了解。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在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领域服务的人才,因此在竞赛引导上,除了学科专业竞赛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土地利用规划技能大赛,积极申报全国大学生村规志愿者服务等交叉专业的活动。引导学生创建竞赛社团,由指导老师、获奖团队或有参赛经验的学生组成宣讲团,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让学生对竞赛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

(2)培训指导,师生共建

GIS专业具有工程类的特色,涉及大量软件操作。GIS大赛备赛与训练,主要体现在从总体设计、概念设计、工程实施、文档撰写到分析总结。指导教师要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教学理念,结合竞赛项目,开展针对性的竞赛培训[7-10]。培训主要从四个层次进行,一是基础训练,进行基本操作技能与专业知识辅导;二是专题训练,从以往竞赛案例库中精选内容,进行模块训练;三是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文献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四是模拟训练,即赛前的模拟竞赛,或者模拟项目实际运作方式,进行任务导向与文档训练。在培训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行业现状与前景,以及行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继而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真正达到“以赛促学”目的。

(3)梯度组队,分类参赛

GIS大赛模拟实际项目运作方式,不仅要求参赛队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队员间的通力合作,也需要每位队员具有沉着冷静、开放包容的心态,因此学生的选拔尤其重要。竞赛团队组建可以采取梯度组队的方式,即“老带新”模式。由获奖团队成员或有参赛经历的高年级学生为第一梯队,筛选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大二学生为第二梯队,筛选学习能力强的大一学生为第三梯队。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发挥梯度组合优势,达到竞赛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再者,根据学生特点与专业优势分类参赛,如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组合成“3+1”配对模式参加全国村规大赛。该大赛对GIS的要求侧重于简单的空间分析及渲染制图,可挑选擅长制图可视化的学生参赛;又如,GIS应用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包括对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的考核,因此在组队时应筛选遥感和GIS数据处理技能强的学生,再组合GIS开发强的学生。

(三) 建立教学实践与行业需求相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发展模式

在学科竞赛驱动下,结合行业热点,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地信信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教学效果,如2018年ESRI大赛获取作品“海上丝绸之路—印度洋海运大数据平台”,“地表水污染监测及模拟与分析系统—以溧阳市为例”,“木兰溪下游地区的碳库格局变化定量研究”等作品。因此,应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在实践教学中摈弃过时老套的实验内容,引入时下热点内容,如众源数据处理整合技术,大数据信息挖掘技术,深度学习等。以教师团队科研项目为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我校获奖作品“基于遥感的南昌空气监测点位优化布局”和“赣南稀土矿区遥感监测与分类方法研究”来源于专业教学团队老师在研的国家基金项目和省级科研项目。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践中应用书本的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转化为成果,一是申报项目和参加竞赛,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创新项目,GIS相关大赛;二是撰写科研论文,可发表在院级学报内部期刊,或发表在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上。通过学科竞赛,教师可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教学需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与需求,将教学实践与行业需求相融合,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传统的教研分离,促进课程实践与创新机制的融入,以及教学、科研及产业需求的三对接[8,11]。

(四) 建立学科竞赛驱动式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

建立学科竞赛驱动下的实践教学激励机制是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优化实践教学过程十分重要[9]。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教师不断加强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切实保障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结合院系实际情况,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指导老师专业技能提高的培训费用及其它费用,以保障竞赛的顺利开展。在学科竞赛中,参赛学生是主体,要求具备基本技能、心理品质和身体素质。对于参赛学生,无论获奖与否,只要提交作品均可在奖学金综合测评时予以加分,对获奖学生另进行物质奖励,让学生获得荣誉感与满足感,这对学生今后在专业上的学习起到极大激励作用。指导导师必须具备专业、认真、用心、坚持和奉献的态度和精神。对于指导学生获得奖项的优秀指导老师,在年终考核评优中予以加分,并予以一定的奖励,以激发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参赛的热情与积极性。

(五) 建立“平时+课外实践+笔试”的综合实践教学考核模式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要改革现行的“平时成绩+笔试”的考核方式,应综合考核平时作业、课外实践和笔试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10]。因此可建立“平时+课外实践+笔试”综合实践教学考核模式,考核成绩占比平时成绩20%,课外实践40%和笔试40%,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竞赛或项目。笔试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作业包括课堂提问和实验课作业,主要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动手能力,巩固课堂知识;课外实践内容包括参加学科的各种类、各级别的竞赛,主要考核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由于比赛大都是线下提交作品,周期可能超过教学时长,课外实践可采取“项目计划书考核+作品中期考核”的组合方式进行计分,各占20%。依此,加权三方面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最终考评成绩,形成一套科学准确的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四 结语

针对当前地理信息科学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被动教学、案例陈旧和缺乏综合性教学等问题,以及响应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本文进行了GIS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提出将学科竞赛引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融合思政元素,构建“学科竞赛驱动—课程思政沉浸—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该模式可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新的教学范式。指导学生开发设计体现与展示思政教育的作品可转化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案例库,为全校开展“课程思政”提供有效示范与案例素材;师生共建的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即能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又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可促进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的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思政教育使大学生更加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自身所规划的职业发展方向与形式,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专业伦理和科学的信仰,从而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的同心同向协同效应。因此本文探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期为同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马成昌.“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教学方法的现象学呈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08):29-33.
[2]何云峰,等.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课程思政”的新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8):37-39.
[3]周雅静.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2):200-202.
[4]孙波.课程思政在《金融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商业经济,2019,9:191-192.
[5]沈红芳,等.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初探——《周易》与《机械工程测试技术》[J].教育现代化,2019,6(42):126-128.
[6]何阳波,等.土壤修复与地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56):220-221.
[7]马宪敏.以“学科竞赛”驱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9,3(02):92-93.
[8]张军辉,等.依托学科竞赛谈提升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方法[J].教育化,2019,6(33):147-148.
[9]王桂平,等.刍议高校学科竞赛的良性开展[J].教育现代化,2019,6(05):123-125.
[10]闫慧,等.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与绩效考核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5):172-1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