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亟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即具备优秀的全球化素养、全面的专业能力及扎实的工程技术水平的国际工程师。本文结合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尝试从课程设置、培养理念、办学模式等角度提出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以期为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近年来,工程教育领域国际化合作的国别范围不断扩大,从传统的教育发展为国际化教育,出现了跨文化发展,这样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随着国家间技术交往不断加深,世界工程领域对国际工程师的需求不断扩大,专业而优秀的国际工程师需要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和优秀的多元文化交往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比较;教育国际化;培养要素
本文引用格式:陈威等.新时期工程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7(42):187-190.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HEN Wei,YIN Chuan-tao
(College of Sino-French Engineers,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it is urgent for China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Engineering Talents,namely has the outstanding globalization accomplishment,the comprehensive specialized ability and the soli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level international engineer.
This paper,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École Centrale de Pékin,attempts to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setting,training concept and school-running mode,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idea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In recent years,the scop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has been expanding,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 to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nd cross-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appeared,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training high-quality talents.With the deepening of technical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engineers in the world engineering field is expanding.Professional and excellent international engineers need to have strong foreign language ability and excellent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cross-cultural comparison;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training elements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根据《发展纲要》精神,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始终保持战略高度,致力于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素养的工程人才培养,力求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发展服务。
一 我国工程教育新时期特点
经过改革开放后近4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工程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历经恢复、调整、发展扩张到提升的不同发展时期,正逐步向世界一流工程教育强国的行列迈进。[1]
从主体参与者角度出发,工程教育一定范畴内也可称为工程师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的工程师教育在参考借鉴欧美国家成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对教学目标、专业内容和实践方法手段等进行调整,需要注重调整学科结构,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工程教育的国际评估和工程师资格认证等,提出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理念。[2]
近年来,工程教育领域国际合作的国别范围不断扩大,从传统的教育合作国如美国、法国和德国等拓展到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为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推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国际化发展
传统教学实践中,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主要以不同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养成为重点,教学内容上强调学科体系概念。这一培养理念已不能满足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注重推动国际合作,使我国不仅逐渐形成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共同体,合作方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也日益加深。在教育领域,不断拓展高校人才交流与合作渠道,一方面,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工程师在国外工作、学习或深造;另一方面,国外人才的引入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在人才引入过程中,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技术手段和教育资本也不断地流入我国,助力我国培养具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发展。
(二)办学模式从“单一”国际化到“双向”国际化转变
通过分析近20年的中外合作办学历程,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当代工程教育起步较晚,在与欧美发达国家合作过程中更多地秉承“引进来”理念,以学习合作方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为目标,可以说在人才培养中我们一直处于借鉴学习的过程,培养的大量优秀人才也在不断输出外流。[3]而近年来,我国的工程教育水平已经取得大幅提升,从高校科技成果产出、人才培养成效等方面看,我们已经基本具备了培养国际化工程师的自主能力,有条件扭转“引进来”的单向合作局面。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走出去”在广度和深度上全面拓展国际间合作,为我国的高校国际化建设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新形势下工程教育国际化培养实践要素
目前,国际工程师培养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确保工程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合作共赢意识、有效的沟通管理能力等综合素养,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创新培养模式:
(一)注重教学改革,深化课程体系建设
对课程进行整合重组,完善课程设置,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力争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优秀的国际工程领域人才需要将外语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和自身的专业技能相结合,他们需要适应新时代国际工程领域的新要求,在敏锐的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提高个人能力,以适应专业工程领域的国际间融合发展趋势。
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其一,增加文化主题课程设计,在主题的教学中,将文化课程设置为重要的一环,向学生教授不同国家的工程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行为交流方式等。其二,加强外语的应用。提高语言课程的重视程度,尽量为学生提供外语环境,并强调外语语言和专业的结合。其三,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往的能力。其四,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工程师在处理相同工程问题时采取的不同解决方式,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
基于此,语言教学环节中应融入全球化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摒除文化偏见,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态,更好的学习并理解差异性文化。[4]在语言课堂内容中增加关于自身和他者社会的知识概论部分,让学生在积累社会知识的基础上摒弃民族中心主义,逐渐消除对他国文化的排斥心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培养体系为例,总体看,外语课程教学在整体课程设置中具有较高占比,其中开设的法国社会与文化、法语时事新闻听说、法语国家与地区、企业法语等人文知识类语言课程,让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多角度、多领域地了解法国的历史和现况,形成对法国及法语国家和地区的初步认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即文化只有差异之分,而没有好坏之别。
(二)注重多元能力培养,兼顾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
随着国家间技术交往不断加深,世界工程领域对国际工程师的需求不断扩大,专业而优秀的国际工程师需要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和优秀的多元文化交往能力。简言之,他们需要具备全球化素养,包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效工作的能力、语言能力、了解全球时事及政策、熟悉国际关系和产品平台、掌握国际经济学知识、具备全球公民意识、欣赏文化价值观及其差异等方面。普渡大学在探索工程师能力培养时,将国际工程师的能力进行了三维切分,分别是技术维度、专业维度和全球化维度。应具备的技术能力是指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起的相关学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满足学生在工作中具备技术操作能力。专业能力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行业类知识,它以技术维度为基础,能够满足其所在行业相关的产品设计、产品开发等需求的能力。全球化能力,是指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充分适应和熟悉文化环境,化解差异文化中的矛盾。
学校在培养环节中必须注意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外部世界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不同的切入角度人们对同一问题所持有的不同观点看法,并能在此基础之上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同时,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爱国之心、尊重文化多样性等价值理念,善于沟通交流、能够在团队中承担相应责任并于同伴开展有效的团队合作、具有不断学习等核心能力和决策领导能力。
(三)注重强化交流实践环节,发挥不同参与主体的积极能动性
世界各国历史传统文化各异、当代国情和国家综合实力均具有较大差异,在这一情况下,为了有力保障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应尝试在培养环节中把学生派往不同国家,他们有了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生活与学习的经历,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性。为了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不同的文化环境,并体会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交流实践模块,例如鼓励学生与外国学生结成学伴,到国外进行实习、访学交流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感受差异性文化环境、与外国工程师直接交流的机会。基于此理念,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在教学中注重交际实践,从低年级本科生开始,为他们设计国际游学营,组织他们利用假期到法国工程师预科学校交流学习。与此同时为高年级学生创造到北非摩洛哥游学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与自身熟悉环境不同的教育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让学生身处真实的他国文化环境中,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学习、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高校层面,应重视国际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的设立与发展,通过专项财政资金或学校自筹资金的支持,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派遣相关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开展境外实习和实践活动,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近年来始终提倡增强学生在求学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支持并选派学生到国际组织进行实习。在政府层面上,应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学生到海外实践的支持力度,国家各主要职能部委应联合制定合理有效的鼓励措施。[5]
(四)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中外师资优势结合
优秀的师资队伍能够确保国际工程人才培养的有效进行,是提升国际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在师资建设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引入国内外优质师资力量,从而确保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本土教学中得以实践应用。其次,加强本校既有师资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对其进行有效的在职培训进修,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最后,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注重国外优秀学者与国内实际培养状况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资源优化利用,以有力推进国际工程师培养工作的持续开展。
(五)注重扩大人才培养范围,加强不同层面的工程师教育合作
培养具有全球素养的工程人才必须借力于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的合作,这样不仅能够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加准确、客观,最终培养的人才也更符合市场的实际需要。高校合作的对象范围是灵活宽泛的,可以是国内外的高校与企业。国内合作应该从人才培养需求角度出发,尽可能选择优势互补的高校或企业;与对外的合作则更侧重于获得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包括如在当地设立分校、合作进行学科建设、学生和教师交流互派、学分或学历的互认等。
三 结语
我国的工程教育是在学习苏联、美国和德国等国模式的基础上,在经历了学习借鉴、自我探索的过程之后,慢慢形成特色并逐渐走向世界。
近年来,我国在工程领域的国际参与度和影响力逐渐增强,在国际上话语权明显提高。探索研究新时期下工程教育国际化培养路径,将有力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开展国际间交流合作,优化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为国家发展提供有效的软实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林健,郑丽娜.从大国迈向强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程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02):1-17.
[2]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2):1-15.
[3]熊建辉.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16-08-25(003).
[4]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1.
[5]陈颖.工程教育应开辟行之有效的国际化培养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12):59-61.
[6]谢莹莹.基于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4):8-9.
[7]周尧.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创新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5-21(006).
[8]李扬.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全英文课程建设的目标模式及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5):145-147.
[9]许媛欣,赵军,汪健生,等.“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动力学科工程教育国际化初探[J].大学教育,2020(06):14-16.
[10]吴艳阳,武斌,纪利俊,等.分离工程全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02):25-29.
[11]范菁,曲金帅,崔琳,等.澜湄合作机制下工程教育国际化改革与实践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9(02):100-104.
[12]李艳辉,姜寅令.石油高校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国际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经济师,2020(01):212-213.
[13]邱微,南军,崔崇威,等.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探讨[J].科技资讯,2019,17(36):221+223.
[14]张嘉琦.面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J].国际公关,2019(09):1-2+4.
[15]李刚.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研究与实践[C].中国力学学会、浙江大学.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中国力学学会、浙江大学:中国力学学会,2019:805-811.
[16]郑英蓓.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国际化的实施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6):101-102.
[17]温世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实现土木工程国际化教育的路径[J].科教导刊(下旬),2019(04):47-48.
[18]王晶.“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9(07):81-83.
[19]张覃.“一带一路”背景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以贵州大学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8(06):54-56.
[20]原新.国际化视野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C].AEIC Academic Exchange Information Centre(China).Proceedings of 2018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 cience Res earch(ICH S S R 2018)(A 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VOL.213).AEIC Academic Exchange Information Centre(Chin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8:796-799.
[21]林健,郑丽娜.从大国迈向强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程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02):1-17.
[22]汤蓉,尹辉.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35(02):96-99.
[23]徐文华,李智颖,刘凌阁.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提高方法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0):101-102.
[24]陈廷柱,王建华,阎光才,等.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笔会)[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01):1-22.
[25]宿晓萍,JUN Chen,陈智勇,王晓鹏.推进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国际化进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1):66-68.
[26]秦哲,张艳峰,王付胜,等.全球化民航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与实践——以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11):1-2.
[27]胡天助.STEAM及其对新工科建设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1):118-124.
[28]陈文玲.继续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2017,31(09):16-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