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生活即教育,就是把教育同学生的生活统一起来,给学生以生活教育、创新教育、立志教育、责任教育、差异教育、终身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转变不合理的学生观念,树立新的发展观、质量观,赋予“学生”新的内涵。
关键词:生活教育;学生;学生观
本文引用格式:张伟,等.生活教育视野下“学生”内涵意蕴解读[J].教育现代化,2020,7(56):192-196.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Stud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Education
ZHANG Wei,WANG Ji-yao
(North Sichuan College of Preschool Teacher Edycation,Guangyuan Sichuan)
Abstract:Life is education,which means unifying education with students'life,giving students life education,innovation education,determination education,responsibility education,difference education and life-long education,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o all-round development people;to change the unreasonable concept of students,establish a new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quality,and endow"students"with new connotations
Key words:Life education;Students;Students view
一 引言
学生是什么?人们往往习惯从与“教育者”相对的“受教育者”、与“管理者”相对的“被管理者”、与“评价者”相对的“被评价者”、与被认定为“知识代言人”的教师相对的“求知者”等角度来对学生的身份和角色进行定位,这些都没有真正从人的生存与生活的层面来理解学生的内在力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张从生存的维度来把握知识与人的精神生命和意义世界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学生视角。当我们在考虑学生的身份时,应该意识到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人,是学习如何成长的人,是需要被理解的人。
二“活教育”“生活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
(一)“活教育”“生活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久负盛名的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正盛行着对整个二十世纪思想有着深远影响的杜威实用主义学说,这种提倡实践和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观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早年推崇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也仿佛在这里找到了异国的知音,陶先生无比喜悦的接受了这一思想的洗礼。
陶先生认为,处于20世纪新世界之中,一个富而强的新中国的造就在于新教育的引导,而新教育又新在什么地方呢?陶先生在自己“知行合一”的理念指导之下和对中国教育实际情况的认识基础之上,他认为活的教育就是随时随地的拿生活的东西去教那些活的学生,从而养成活的人才。而其手段和方法主要是生活的教育,即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
(二)“活教育”“生活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把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而教育。通过生活,在生活中来教育,使得学生获得活得知识,养成活的人格,活用所学的知识,从而培养活的人才。而生活教育的实质就是:过那样的生活就受那样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把教育和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通过生活来进行;同时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三 学生及其学生观的演变
“学生”一词好像并没有严格的历史考究,在历史中语系中学生多作“学者”讲,如:古之学者必有师。某些时候还做“弟子”讲,如: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以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有时候也做“桃李”解。而现代意义上的“学生”一词的出现应该是出现在现代班级教学制度后。在当今的教育场景里,“学生”多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其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养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所谓的学生观就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在我国,上至春秋战国,下到清末民初,对师生关系一直定格为“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份被看作老师的仆人和下级,老师视学生为己出。
四“学生”是什么?
1.“学生”:“学”即个体的学习活动,“生”即个体的生活活动,学生这一个体是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两方面都需兼顾的实践主体。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当今的教育应该给学生以活的教育,而活教育首先是生活的。”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赋予学生这一主体新的内涵:学生是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两方面的实践主体。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是学生学生时代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之中两个重要的实践活动。正是这两个活动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主体丰富多彩且充实的人生。“人非生而知之者”,任何个体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都是一块白板,都不知道这个光亮的世界为何物,他们的第一次发声也是哇哇的大哭而非是“1+1=2”的逻辑运算和对学术见解的阐释。个体正是通过学习活动,主动的建构对环境的认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解析客观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想的思维到具体的实践”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蘩,由简单到抽想的螺旋式上升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认识,使得自己由不知到知之不多,再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1]。而学生通过生活这一活动,在平时的实际生活当中,也在不断的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着自己的见识和生活经验,并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把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实践去指导他们的行为或者验证他们所获知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学习和生活作为个体一生中重要的两种活动,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制约,二者不可偏废和分割。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则、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学生生活的需要,为生活所决定。同时,教育又能够改造生活,推动生活的进步。学习活动是生活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生活活动中也有部分学习活动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相互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二者也有各自独特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场,各有各的内涵,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2.“学生”:“学”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生动活泼的学习;“生”即陌生的事物,模糊的知识点以及不知道的常识。“学生”即个体学习过程中自主的“陌生事物熟悉化”的建构过程和探究的“熟悉事物陌生化”的创新过程[2]。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伯说:“一切真实的生活乃是相遇。”[3]这里的“相遇”就是要建立人与知识、人与世界的对话关系,“相遇使主体摆脱自我主义,为对话创造条件。在相遇中,个体接受生命中所遇之物,形成无限的关系世界”[3]。学习活动发生于当一个人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不足于使自己较好的建构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对环境的解读以及复杂问题的解析时,个体就不得不去尝试着认识新生的、新颖的事物,客观条件以及制约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前面已经提过:“人非生而知之者”,个人对环境的解读都是通过不断尝试着的学习和了解客观事物,进行建构和认知。通过“陌生事物,新生事物熟悉化”的过程,个体进行了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了知识面,建立了更进一步完整的知识结构。其次,这个过程中的学生活动是个体自主的、探究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强迫的、应付的、消极的学习活动。对于一陌生事物、情景或者难题,首先就是要激发其学生自主的探究欲望和生动活泼学习的兴趣。把学生作为这一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认识主体[4]。而老师则定位于这一认知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和问题的设置,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引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最后,学还可理解为:自主的、积极主动的一种学习态度,相应的“生”则理解为“熟悉事物的陌生化”,即使熟悉的事物变的新奇。在当前的教学当中就要求我们注重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潜能,用新颖而富有创意的观点去重新解决旧问题、旧事物、旧观念;去解读旧的情况、模式和现象;从一个新奇的角度来解释一些熟悉的概念。打破那种:“当个体熟悉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惯常模式的功能后,就很难看出该物体其他的功能”的功能固着现象和“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势。从而赋予我们教育以启示[5]:
(1)教育要回归生活,联系生活。个体创造性的源泉和创新性的火花主要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之中和社会实践之中,而不全是读万卷书而获得。通过生活,在生活之中,树立为生活的向前向上之需要而创造的创新意识。客观的世界,真实的生活情景,缤纷复杂的事物间联系都是个体创造性灵感的源泉。“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众生皆学生,书呆不再兹”。在平时的生活中,给个体以科学创造性的教育,让他们过科学创造性的生活,玩科学创新的把戏,发展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科学创造性的兴趣,树立科学创造性的意识,丰富他们生活知识的储备。通过生活的教育,在生活之中受教育使隔日获得丰富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大量的感性、理性知识。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动机,开发创造性的课程,教给创造性的技能,发展他们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塑造他们创造性的人格。
(2)教育应做到教学做合一。具体讲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在个体创造性的建构对客观世界理解的时候,个体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还在于生活的教育,而其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教、学、做合一,即事情这样做就这样学,这样学就这样教;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做上教,做上学,做中教,做中学;做是教的中心,做是学的中心,行为知之始[6]。因此,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和功能角色,弄清楚教与学,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首要任务。教学联系生活,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来教、学、做。通过生活来教、学、做;另一方面,针对某一个体学习来讲,教学做也是合一的:一个活动对事来说是做,对己来说是学,对人(别人)来说是教。通过自身的实践而获得相关经验去指导他人更好的学习或与他人分享彼此的心得和经验。在一个学生团体中,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和各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他们的认知,建构水平和能力也有深有浅的层次。为了学生全面的发展,为了全体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互助学习,合作学习,脚本式的交互学习就尤为重要。在学习过程当中,各个个体扬长避短,相互学习,相互指导,互助合作,开展内容形式多样的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的学习活动,相互促进。使教学相长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范畴扩充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小先生制”的形式和“即知即传”使得教学相长不仅限于发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而且还发生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于个体生动活泼学习的每一时空[7]。
3.“学生”:“学”即主动的学习,而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说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生”即人生之理,生活,生存;“学生”即个体学会生活,生存,批判性的学习人生之理。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对“学生”二字的理解具有强烈的生存论意味,“‘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学是生,生就是学。”“你哪一天生存不是学?你哪一天学不是生存呢?”这就从源头上寻找到了学习与人的生存的同一性。人生之理有高尚的、自卑的;有完全的、片面的;有永久的、暂时的。我们所求的学是天天增加的高尚的生活、永久的生活、完全的生活。通过立志教育和责任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责任教育贯穿于生活教育之中,是我们教育活动中方方面面教育中一环,其最终目标是让个体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立志教育也是我们教育活动中方方面面教育中的一环,其最终目的是让个体在知责任的前提上明志向、立志向,并为志向的达成而奋斗和不懈努力[8]。
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于社会他是众多社会成员之一,是众多国民之一,于社会、国家、民族有相应的责任;于家庭,是众多家庭成员之一,有孝老育子之责任;于学校,是众多学生成员之一,有尊师爱生之责。在生活教育中,使个体知道其过某种生活所要求的责任,教以各种生活所需要的规范。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不应该只专注于教书,他的责任还有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只专注于学习,他的责任还有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责任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学生个体来看,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做;学生不懂文明礼仪;做错事,不承认错误等都是不负责任的具体表现,非常需要对他们进行责任教育,使他们知责任,明责任,履责任,负责任,尽责任。从现实来看,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好的素质和才能,但是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他会失去社会对他的认可,他人对他的认可,他人对他的尊重,甚至是个人的自身价值。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明确不同角色扮演过程中应履行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责任是相互赋予的,责任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工作的每一时空,责任教育要从每一件事,每一个个体,受教育的每一个阶段抓起。
其次,就是注重立志教育。“人贵有志”,“立心无恒,凶”《易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立志教育就是通过教育,通过生活教育,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情景和事件,引发个体内心的美好愿望,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和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广大教育者来讲,首先就是要增强自身专业素养的修养。专业知识不仅要有量的扩展、质的深化,而且还要有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的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知识边界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其次就是教师的职业理想的建立和奉献精神。只有那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那些“要使中国教育在国际上取得一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流的奉献,这种奉献是继续不已的研究,苦心孤诣的实行而造就出来的”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教育实践者;只有那些立志于“一个都不能少”从事于教育业的教师才能给学生以立志教育,才能教学生立志,也才能够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志向的人,这也才是立志教育真正落实和成功的关键。
4.“学生”:“学”即学生;“生”即先生(老师),“学生”就是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学生作为在教师指导下的群体,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明显的发展特征,以系统的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在其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指导下,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思想品德和态度,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我国,上至春秋战国,下到清末民初,对师生关系一直定格为“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份被看作老师的仆人和下级,老师视学生为己出。不止在我国,包括在日本和韩国在内的东方传统学生观基本上受父权、君权思想的影响,都强调师道尊严,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倾向于把学生看成是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比较强调严格管理和纪律约束,不太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受到压抑;师生关系较为严肃,一般都是主从上下的关系,不民主也不平等。因此,在生活教育的视野下,教师是指导者、促进者、学生的朋友,和学生一起计划他们自己的发展;教师只是向导,他把自己较多的经验教给学生自己处置,一旦他们达到绝境而停滞不前时,他就帮助他们;制定有差异,挑战性的教学目标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供可选择的多种水平的材料使学习内容处于学生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以系统多样、富有意义关联的学习过程发展个体优势的学习方式;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自主的学习、探究学习的个体;是一个拥有独立地位、有主体意识和发展需要的个体,师生之间传统的上施下效授受关系也演变为教学相长的关系;由于网络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和主体,教师权威受到冲击和挑战。作为老师应该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作为发展中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不是一个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生长的人。正是其不成熟性才体现出学生巨大的发展潜能和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指导者,引导学生去做,去学,去创造,或者师生共同去学,去做,去创造,去收获;坚持多元化的标准去评价学生,不以单一的分数论个体的成功与失败;每个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劣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与学生一起共同生活,共同生长,共同创造;教学做合一,在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或者其拥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前提之上去引导学生学习和创造。总之,生活教育视野下的学生与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尊生卑”,而是教学活动中积极建构的主体。
5.“学生”:“学”即学习;“生”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个体的生长,“学生”即学习贯穿于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
“一个人的生长就是对某一环境明智的适应,是在生活管理中智力的增长。”依据生活教育观点: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是经验的继续和改造,那么对于自然界和族群,我们自然也要受他的影响。生活天天变动,我们就应该天天受教育去主动的适应生活。陶行知把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的教育制度称为“短命的教育”。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乃至信息量,信息源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整个生命的教育活动。面对各种工种转换的加快、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步伐的加快,便决定了我们要受相应的教育和终身的学习现实生活所必需,自觉提升自己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自主地学习,主动地学习,探究地学习,从而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五 结语
学生是伴随着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是拥有内在力量、具有独特性与创造性的人。“学生”一词其内涵是丰富和发展着的,在生活教育视野下,学生之道,在明明德,创造,致力于终身学习;教师之道,在明明德,亲生,致力于活的教育;学校之道,在明明德,亲民,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学相长不仅是老师个体知识经验的持续增长,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体与生活之间同样发生着。因此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
参考文献
[1][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
[2]叶隽.生活的教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7.
[3][德]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0-321,97,356.
[6][美]赫舍尔著,隗仁莲译.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46.
[7]任建华,陈强.师范院校GIS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0):128-132.
[8]王石华.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师专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策略分析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14-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