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社会网络视域下高校间对口支援行为理论解读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6 11:01: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组织的运行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组织活动的开展依赖于网络的运行。对组织而言,对社会网络占有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网络位置是衡量其拥有社会资源的重要视角。作为社会组织中的重要组织机构——高校,是知识、人才、设备物资等不同资源的聚合体。因此,高校之间的组织互动也适合社会网络理论,在高校间发生的合作交流、知识转移等组织行为也适用网络理论规律。近几年,高校间对口支援活动广泛兴起,但是不同学校“支-受”之间的效果差别很大。如何更好地解读西部地区高校社会网络在“支—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在梳理社会网络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理论在解读对口支援行为研究方面的空白,梳理支援行为的社会网络研究视角,为更好开展高校间对口支援,提升支援工作成效进行理论探讨。

关键词:社会网络;对口支援;组织成长

本文引用格式:王克等.社会网络视域下高校间对口支援行为理论解读[J].教育现代化,2020,7(48):45-47.

A Analysis of Support Behavior Between Colleges under the Horizon of Social Network

WANG Ke,YANG Jian-lin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Abstract:According to social network theory,the operation of organization is embedded in social structure,and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depends on the operation of network.For organizations,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social network and network location are important perspectives to measure their social resources.As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 in social organizations,universities are the aggregation of different resources such as knowledge,talents,equipment and materials.Therefore,the organizat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is also suitable for social network theory,and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 such as cooperation,exchang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lso suitable for network theory.The counterpart support activities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sprung up widely,but the effect exist in different schools is quite different.How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social net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in the western reg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network theor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gaps in the study of counterpart support behavior and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research of support behavior,so as to better carry out counterpart support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upport work discussion.

Key words:social network;counterpart support;organizational growth

一 研究背景

2001年,为整体提高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快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所谓“对口支援”,本质上是指由政府启动,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有关机构和学校之间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引进发达地区的物质和智力资源,促进不发达或者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一种援助模式[1]。

薛振伟(2008)经研究指出,在以人为工作核心的学校中,办学设施和以学历为核心的师资资源并不是学校发展壮大唯一的决定因素,它们只是学校发展的一种保障因子。在保障因子达到一定程度后,学校的效益产出主要依赖于学校场域内外的一种网络连接及有连接而衍生的种种资源,它超越于一般意义的金融和生产资料资本投入的回报,它应该属于学校社会资本的范畴[2]。有必要对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提炼社会网络理论与对口支援行为之间的理论连接,为更好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进行指导。

二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发展综述

社会网络理论是研究关系结构与关系属性特征的重要方法,该理论主要观点包括网络结构观、市场网络观(lin,1981)、弱连接(Granovetter,1973)与强连接(Granovetter,1988;White,1981),以及嵌入性理论、平衡理论(Fritz,1958)、社会资源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结构洞理论和同心圆模型等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由网络节点通过社会关系联结而成,由于社会关系中包含各类资源和信息,导致社会关系可以创造价值。由于社会网络成员的变动,社会网络也是动态变化的。社会网络在网络成员进出的影响下,不断演进、扩展与重新构建。

\

 
(一)网络结构观

网络结构观从网络结构的角度分析网络中主体的行为(Rogers&Kincaid,1981)、网络层级(Easterby-Smith,1997)、资源流动(Huber,1991)。网络结构观认为:各个主体间的关系是一种客观社会结构,主体在网络中的位置,主体间的关系会对主体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

与网络结构观对应的是地位结构观,网络结构观同地位结构观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五个方面:[3]

(1)地位结构观从个体的属性来判断其社会位置,网络结构观从关系链接来判断个体的社会位置;
(2)而地位结构观依照个体所拥有的自身属性对个体进行分类,网络结构观将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看成是不同网络的组成部分;(3)网络结构观分析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的“嵌入性”,而地位结构观注重的是个体的归属感。(4)网络结构观关注个体对所处的网络的社会资源摄取能力,地位结构观是偏静态的,关注强调个体是否占有和占有多少种社会资源。(5)地位结构观则将资源的获得归结于个体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网络结构观则是从个体所处的网络位置、网络强度进行判断。

可以看出,网络结构观是从整体的视角,从“外”向“内”看,从网络的视角观察网络中的个体;而地位结构观是从“内”向“外”看,从个体静态的角度,解释网络对个体的影响。我们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网络结构观的观点,但在观察创业者经历、学历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时,也体现出了地位结构观的特征。[4]

(二)“弱连接”理论与嵌入型理论

“弱连接”是Granovetter提出的著名概念(1973),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际之间弱的连接范围更广,触及更多的人群,穿过更大的社会距离,从而可以获取强联系所不能提供的关键信息与资源。“弱连接”理论是Granovetter主要观点的体现[5],影响广泛,Granovetter在2019年最新出版的《Society and Economy:Framework and Principles》一书,继续强调了他一贯认为的经济活动必须考虑社会属性的逻辑,从根源上对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批判意见。

(三)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利益,Bourdieu于1980年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Coleman在Bourdieu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扩充(1988),他经过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为社会资本增加了网络的内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结构资源财产,网络连接可以促进成员合作,并获取资源。社会网络中参与组成的主体越多,社会资本就越丰富。网络成员从网络中摄取的资源越多,则社会资本越丰富。社会资本只有通过社会网络连接才能使其发挥作用,个体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强化了个体的网络依赖,是个体人力资本积累的前置条件。社会资本既存在正面效应也存在负面效应(Cooke,2003),正面效应体现在信任与忠诚等;负面效应体现在违约、背叛等。

\

 
(四)结构洞理论

Burt(1992)提出了结构洞理论。在社会网络中,单个的主体并不是和每一个其他成员都有直接的连接。从网络整体来看,这些无直接联系的网络成员之间形成了网络洞穴结构,称为“结构洞”。结构洞的存在为核心的网络成员提供了保持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优势。结构洞理论带来的重要启示是网络成员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与那些无关联的个人和组织建立广泛的联系,以便获取竞争优势。

(五)社会资源理论

Lin(1981,1982,1990)发展了弱连接理论,他经过对地位强度理论、社会资源效应假设的分析,提出社会资源理论。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并不被个人所拥有,而是要通过社会关系来获取。倘若弱连接交往对象具有更高的网络结构层级,那主体的弱连接相比强连接,反而能带来更多的资源,此时弱连接比强连接表现得更有效。[6]社会资源理论否认了资源只有拥有才能利用的地位结构观,也由此使得社会资源理论成为社会网络研究中的突破。交叉重叠的社会网络为新创企业提供了资源支持(姚小涛等,2004)。

三 社会网络理论对高校间支援行为的理论分析

社会网络是西部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西部高校必须意识到社会网络的重要性,并能动地开发、管理和利用社会网络,使社会网络为学校的生存和成长提供必需的资源。对西部高校而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去获取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如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学术团队、教学团队和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等等,这是西部高校与东部知名高校的最主要区别。因此,必须通过某种社会联系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这里所说的社会联系,既可以是政府构建的高校对口支援关系,也包括西部高校自身构建的民间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等历史上长期积存的各种关系和高校之间建立的某种联系。[7]

当依托于对口支援渠道的资源获取与依赖关系持久化时,一个组织成长与资源获取的社会网络也就形成了。根据前文对社会网络的理论梳理,我们认为可以从支援学校为受援学校拓展了社会网络,受援学校通过支援学校“结构洞”的信息桥梁优势,整合社会网络结构的信息资源、机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角度,从网络“结构洞”的视角,拓展对口支援的研究领域。另外,西部地区高校所急需的与其说是实物资源,不如说是对西部高校的信心和情感支持。[8]建立基于认同的社会网络中的关系是嵌入式的强关系,导致这种网络高度封闭、高度协同。高校间对口支援关系的建立,校际之间人际连接的范围更广,触及更多的人群,穿过更大的社会距离,从而可以获取强联系所不能提供的关键信息与资源。可以从“弱连接”的视角,研究对口支援高校间的信息交换、知识转移。

参考文献

[1]李延成.对口支援:对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安排[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16-20.
[2]薛振伟.将社会资本建设成为高校的一种核心竞争力[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05-107.
[3]Ritter T,Gemünden H G.Network competence: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success and its anteceden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6(9):745-755.
[4]Möer K,Svahn S.Role of Knowledge in Value Creation in Business Net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3(5):985-1007.
[5]Granovetter M.The Myth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sa Special Method in the Social Sciences[J].Connections,1990,13(12):13-16.
[6]陈静,田甜.社会资本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16):22-25.
[7]张怀英,黄昕,蒋辉.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典型模式与运行机制[J].教育现代化,2019,6(45):104-106.
[8]付娟,蔡文伯.对口支援激发西部高校内生动力的实践机制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8,1(28):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