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王阳明修养理论在我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独树一帜,本文从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三方面入手,对王阳明的修养理论进行梳理。王阳明修养理论对于今天我们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着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修养理论;当代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王倩.浅析王阳明修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教育现代化,2020,7(40):195-197.
Analysis on Wang Yangming's Cultivation The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WANG Qian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Hubei)
ABSTRACT: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is unique in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ethical thought.This paper combs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from three aspects:ontology,Gongfu theory and realm theory.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has nonnegligible research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on of moral qualit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day.
KEY WORDS:Wang Yangming;Cultivation theory;Contemporary value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历都有着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修养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社会各界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王阳明作为心学集大成者,其修养理论继承了儒家传统修养理论强调个体修养自觉性和主动性的特点,他提出的“致良知”更是在中国古代修养理论中独树一帜。
一 王阳明修养理论的历史产生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做到了“真三不朽”的人,其修养理论形成于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特殊转变时期,此时社会风气败坏,国家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频繁,地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王阳明将以上诸多现象的出现归因于道德的沦丧,并提出“正人心”“而后天下可得而治”,形成了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的经典王阳明修养理论。
王阳明的修养理论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明孝宗弘治五年,阳明经七日格竹,劳思致疾,从而否定了朱熹“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的理论,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明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上疏论救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而触怒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当驿栈驿丞,得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的结论,并由此提出“心即理”。
明武宗正德四年十一月初,王阳明讲学于当时的“文明书院”,从此开始讲“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知行合一说。”,形成了“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提出的“心即理”,虽未进行明确的表达与阐述,但已隐约包含有“良知”一意,“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明武宗正德九年,王阳明在讲学中“始专以良知之旨训学者。”,平定明武宗正德十四年的宸濠之乱后,王阳明在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始揭致良知之教”,得出“致良知”。
二 王阳明修养理论的体系结构
王阳明修养理论形成于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特殊转变时期,此时社会风气败坏,国家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频繁,地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王阳明将以上诸多现象的出现归因于道德的沦丧,并提出“正人心”、“而后天下可得而治”,形成了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的修养理论体系。
(一)王阳明修养理论之本体论
本体论即关于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及其与之相关的研究,“良知”是王阳明道德修养论的起点,亦是王阳明道德修养论的本体。王阳明以心立说,又以良知释心,在王阳明思想中,“良知”和“良心”是相通的,但王阳明始终用“良知”概念,而不用“良心”概念,是因为“良知”一词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更能准确地表达他的道德修养理论。在有善有恶的人生现实中,如何维护良知的完善性,如何论证人生为善去恶的必然性,成为了王阳明所关注的焦点[1]。
王阳明把心称为良知,他认为“良知即是天理”,良知是天理昭明灵性觉醒的结果,而思考是良知的发见与作用,真正符合良知的思考是应是简单明了的,那些纷繁复杂的思考其实则是为私欲所控,并不能体现良知。王阳明则将推崇“人欲即天理”的思想,即人的需求就是合理的,需求体现了人的真实想法,应该尊重个人真实的想法,而绝对不能因为一系列的外界因素违背个人的内心。在他看来,良知便是自然明觉,因为自然明觉发现的即是良知。王阳明还认为“良知即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是指能够分辨善恶的心,明好恶就能够懂是非,懂是非就能尽万事万变。也正是因为人心中有好恶,才能在行为上助善抑恶,才能在生活中惩恶扬善。
(二)王阳明修养理论之工夫论
“知行合一”的工夫论,强调的是道德认知必须落实在道德践履上,致知必须是格物以诚意,否则知不是道德良知,行不是道德实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与行。在王阳明看来知行二者在本体上是合一的,知即是行,行即时知,所以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知孝悌,必须是这个人已行孝悌之事,如果一人只会嘴上说说关于孝悌的道理却并未付诸实践,那么这个人就不算是知孝悌了。对于知行不合一的原因,王阳明归结于“私欲”二字,若无私欲之蔽,人心便纯乎天理,自见知行合一,可见只有摒弃私欲,才能成功踏上知行合一的坦途。
“致良知”的工夫论,就是让“良知”充分得到自然发用,“良知”就体现为“致良知”,“良知”是人人皆有的,有“良知”必然知善知恶,明辨是非,人们只要真实无妄地遵从“良知”行事就是“致良知”的工夫。“致良知”即“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胸中”的方法,通过格物致知使良知无私意障碍便是“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2]。”王阳明在《答聂文蔚书》中有说过:“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3]。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功。故区区专说致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集义”指时时处处都能做出适宜的事情,在进行集义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环境下做出合适的行动。王阳明所说的“格物”与朱熹所倡的“格物”有所不同,它悄然避开了朱熹“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的弊端,在内容上更为精进。
(三)王阳明修养理论之境界论
人皆圣人是王阳明修养理论的境界,人皆圣人,是说人人都具备做圣人的先天条件,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这是因为人人的内心世界都有良知的存在,无论是圣人还是常人都对万事万物怀有良知之心。人皆可化是王阳明人皆圣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王阳明认为人在后天难免犯有过错,人之所以有过错,乃私欲所致,人有了私欲,为其所蔽,便有所偏倚,甚至迷其本性,故而犯错。而人性本善,人可以通过改过责善,去掉私欲,使其自身改过自新,不失为君子,是完全可化的。改过的方法便是不断进行内省外察,即通过积极锻炼自身的慎独工夫和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指正为善去恶[4-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这个词语最初的诞生是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过“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王阳明认为“满大街都是圣人”并不是什么怪事,这是从本质上看人,故而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至真至纯的本心,也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都同在成为圣人的道路上。这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脉相承。归根结底,圣人其实与常人没有本质区别,同心同性,圣人与常人相较也未见有特别之处,所以王阳明认为“满街都是圣人”是个能被普遍接受的事实,并不是什么不寻常之事,而每个人也都有“生而知之”的天性[6]。
三王阳明修养理论的当代启示
任何一个民族的道德进步都离不开对自己传统道德文化的准确理解与积极传承,这里的传承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继承,而是具有批判性的继承,是具有思考性的选择继承,是“扬弃”,是后人在充分掌握前人积累的道德经验及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进行扬弃旧义、创立新知的思想创新,是极富现实性、合理性的需要。
今天的中国已然是一个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大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实际上目前国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人与人间的冲突、人与自身心灵的矛盾日趋激烈,太多的人存在精神家园失落,道德素质匮乏的情况。王阳明修养理论中留有丰厚的、可供今天借鉴参考的道德资源,这些经典的道德资源不会随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立刻发生变化,其中很多合理成分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中被大浪淘沙般地保存并经久不衰地流传下来,时至今日也依旧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时刻启迪着人们的心灵,影响着人们的种种行为。
参考文献
[1]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钱穆.阳明学述要[M].九州出版社,2011.
[6]严正.王阳明修养理论述评[J].求是学刊,1997(3):55-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