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使得传媒行业进入崭新时代,新媒体一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零门槛、即时性、隐匿性等特征,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但环境的日新月异并未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要善用新媒体平台来改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和教育手段。“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使得传媒行业进入崭新时代,新媒体一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现阶段的新媒体主要以博客、搜索引擎、电子邮箱、网站以及移动多媒体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即时的交流体验、个性化碎片化的娱乐时间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
本文引用格式:吴玲燕.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2):84-87.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WU Ling-yan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Internet+”era has made the media industry enter a new era.The term"new media"is known by more and more people.Zero threshold of the new media era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real-time,concealing characteristics,weak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say,put forward new request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but the environment change did not change the esse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make use of new media platform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The rapid development of“Internet+”era has made the media industry enter a new era.The term“new media”is known by more and more people.At present,the new media mainly take Blog,search engine,e-mail,website and mobile multimedia as the main forms of expression.With rich information resources,convenient and instant exchange experience,personalized and fragmented entertainment time,it greatly enriches the learning style,life style and behavior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and also provid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new medi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一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其所表现出来的便捷性、及时性的特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愈加复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极大挑战[1]。另一方面,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所谓“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利用信息网络革新经济模式,成就了阿里巴巴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平台的跨境电商梦;利用信息网络开创研究生教育新模式,以新媒体为载体平台的全球MOOCs课程如雨后春笋。所有事物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高校的思政教育也不例外。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开放隐匿性”、“即时互动性”、“集成聚合性”来改变思政教育产品的供给模式与方式显得尤为迫切。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全天候无屏障交流的特性,使得大学生交互式学习的份量逐渐加大,且带有个性化趋势,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得不做出革新,以多样化的平台、丰富的内容、平等互动的教育精神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调控力和引导力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狭窄,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的“零门槛”使得大学生们可以快捷的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在第三方平台传播各类语音、文字及视频讯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引导控制及过滤能力变的微乎其微。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和调控力也显得微乎其微。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局面被打破。新媒体技术下产生的更加包容的多元网络文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维日趋多元化、自由化和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日渐弱化[2]。新媒体的全天候即时互动性、开放隐匿性使其传播价值变的多元化,网络中各类负面的舆论及违背道德的信息也以最快的速度在学生中传播,着实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难度。
(二)新媒体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模式和组织方式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下,教育者主要通过座谈会、个别谈话以及主要学生干部的汇报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单向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教育者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路径,通过固定时段的课堂教育或者有限形式的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形式一律。而在新媒体时代,任何学生只要通过新媒体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就可以获取各类信息服务,自由发表言论。新媒体的“全天候即时互动”的特性,愈发凸显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乏力。
同时,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越来越分散,学生们按志趣被划分成一个个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这些小群体,成为他们的“共同话语人”或“粉丝”,才能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也才能更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新媒体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媒体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学生能更好的敞开心扉,实现言论自由,但在匿名状态下学生在传播消极情绪或负面信息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去甄别特定对象,也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信息发布的匿名性也加剧了网络信息的无序性,大量的谣言,不实信息,甚至是未经允许公开的个人信息充斥着网络,导致了一些大学生的不道德网络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社会越来越难以用规范来约束,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挑战。
(四)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载体平台
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并且有较为科学的评价和评估体系,在承袭课堂教学的载体运行方式时,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辅之以网络教学平台,例如教学线上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过程管理(如用户与课程管理、课件的制作与发布、作业的提交以及教学评价)等,进一步拓展教育空间,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建立较为开放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3]。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以文字为主的形式,形成从文字图片到声音动画等多元教学材料的融合,增强教学的交互性,推进实体课堂与虚拟平台的共用,实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二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价值信息的传导,新媒体作为价值传导链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传导的效率,但并不能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应对日新月异的各种传播手段和途径时,更应该清晰的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导的核心内容,坚持原则,灵活多样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政治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原则。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让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成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同时要关注社会新媒体文化的时代背景,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潮流。具体来说一方面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等过度政治化,与高度个性化和自由化的时代脱节,难以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要防止在新媒体时代,层出不穷的载体平台以及网络所包含的多元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的过程中,要坚持教育的政治性和严肃性,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成为盲目跟风的自由论坛。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与感性表达相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便是巩固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主导性和感性表达相统一。这就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各种感性形式,注重传播和引导的感性化,例如利用讲故事、漫画视频、插画、动态图等感性的表达方式,来强化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和运用。
(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多个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阶段,其教育的内容、载体和模式都在不断变化,根本任务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在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创新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传承,传承是固守核心价值和精神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革命战争年代以培养忠诚爱国的革命者为根本任务,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以及十八大以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可见其历史传承性。因此,创新不能脱离正轨,偏离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传承中创新,在利用新媒体带来的各种“新”技术的同时把握好适度原则,新媒体技术的“新”最终还是要为教育教学服务,作为教学的辅助性工具,要在坚持课堂教育、主题实践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基础上,创新性的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做到不落伍不赶超。
(四)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跨界融合与系统统筹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对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纠缠,要打破领域的壁垒,跨越界限,转换思维,实现跨界融合。所谓的跨界是指不同领域间的互涉、交叉与跨越,是思维嫁接的体现,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理念,切实解决好跨什么界,如何跨界的问题。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教学要走出狭窄的理论领域,打破课堂的束缚,融合到更加宽泛的社会领域,让学生从日常消费、社会生活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视角来体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注重跨界融合与系统统筹,使得教学内容不脱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
三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主客体的变化。要顺势而上,善于利用新技术创造新的教育方法,探寻新途径。教师要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受教的状态,变成平等互动的双向交流,在施教过程中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了学习方法和手段的变革
以网络平台为中介,教师可以借用“情景设计”“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材料,从文字、图形、图像到声音、动画,学生作业作品的展示也突破了传统以文字为主的单一形式,教学由此更灵活、生动。网络平台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通过讨论区、留言板,教师可以强调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也可在线答疑或发起主题讨论,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同步教学与一部教学交织、实体课堂和虚拟平台共用,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
(二)“微博”的分享模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
微博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教育双方的平等对话,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微博打破了教育主题和课题的显示生活心理界限,同时避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受时间限制、受当事人意愿制约等弱点,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时间的覆盖面,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微博的草根特性、娱乐本质、低门槛操作和内容的兼容性丰富了传播的分享模式。通过借助微博链接学生的闲暇生活,构筑同学、师生间的交流平台,搜集学生热门舆情信息,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
(三)“慕课”的移动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新的课程模式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引入“慕课”课程模式,利用移动学习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慕课模式依托于新媒体平台,强调知识的分享、再创造,重视教师的辅助引导作用,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粘合度,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具有积极意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课程模式。
(四)“严肃游戏”的互动体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
严肃游戏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在通过游戏对抗、情境体验等,用户之间可以进行有效互动,这种游戏体验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也是心理上的。风靡一时的“三国杀”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列为秋季学期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将中国历史知识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使其更类似于下棋思考策略的益智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因此通过游戏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价值观的传递。北京理工大学开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教学软件——严肃游戏“情商加油站”力图通过新媒体手段探索思政教学的新途径。
四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
在挖掘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如何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师的新媒介素养提升是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其在信息技术和媒体利用等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因此要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5]
(一)以培训活动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基础
培训活动时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基本途径,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采取专项培训与综合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常见的普及型培训有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与专业课程对应的培训;综合性培训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中心穿插安排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将技术培训、媒体能力培训、法律法规培训与其他专题培训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发开设相关技术培训课程,为教师提供媒体制作设备和实践场所。[6-8]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定期的专业培训与不间断的自我培训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意识,保持知识更新、技术更新与理念更新,跟上新技术发展的节奏,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以科学研究来促进资源共享和成果推广
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尚处在起步时期,教育者可适度地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当今在媒介素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论文著作、教材教辅资料、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数据资源库、网络平台系统、严肃游戏等,应及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尊重版权、保护产权的前提之下,有关部门应创造条件的来促使这些成果在实践中推广和共享。当实践中探索出的好办法在更广的范围得到采纳时,当相关网络平台点击率不断提升时,当所涉资源库的访客人数持续增长时,当更多的学生关注严肃游戏时,这些科研成果的价值才算真正得到实现。
(三)以评价体系来引导规范媒介素养教育
加入对教师信息能力、媒介素养的管理与评价,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媒介素养评价体系,以规范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评估原则应考虑全面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尤其要体现教师媒介素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注意体现工具性与实践性,教师媒介素养标准的重点应是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最后注意标准的层次性与差异性,考虑教师个体在年龄、兴趣、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既体现高标准导向性,也应关照到可行底线。评价的体系可采用量表型与网络型相结合的形式,同时平行建立网络评价体系,持续搜集信息,既可形成最终的总结性评价,也可作阶段性考量,达成形成性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双群.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13-117.
[2]胡宝征.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33-34.
[3]龙成银.自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19(6):11-13.
[4]翟佳萍.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46-48.
[5]贺兰英,王鹏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之关联[J].教育现代化,2019,6(27):170-174.
[6]许峥嵘.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心理健康辅导策略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47):269-271.
[7]魏家李.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25):267-268.
[8]郭治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3):222-2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