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产学研-多导师”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5 15:27: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应培养更多新工科人才来提升国家的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然而,面对此形势,当前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对工科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不够等问题。在肯定“产学研模式”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产学研的新要求。通过对过去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总结,基于单个导师不能对多学科及相关前沿新技术掌握的情况,邀请多位新工科方向的教师进入导师组,改造、拓宽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多导师联合培养”新模式;把研究生前沿性、交叉性强的知识体系融合进现有的知识体系的重构;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人员的学习和交流,研究制订协调合作措施,确保产学研合作有序、高效运行;健全研究生考核培养制度,完善评价机制,最终实现“新工科”研究生培养目标。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产学研;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尤朝阳等.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产学研-多导师”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48):93-95.

Development and Exploring of the Joint Cultivation Model Based on“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Multi-tutor”for Post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YOU Zhao-yang,CHEN Dan,SUN Yong-jun,ZHAO Jin-hui

(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train more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to enhance the country's hard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However,in the face of this situation,it is vague in the orientation of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they are not enough for the practicability,intersections and comprehensiveness.The model of"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promoted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experience summary of the past cultivation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talents,a number of teachers from new engineering fields were invited to join the tutor group to transform and broade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traditional majors and establish a new mode of"joint culti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nd multi-tutor".The knowledge system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by integrating the advanced and intersecting knowledge system of postgraduates into the existing knowledge system.The study and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actively carried out for the cooperative staff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and measures of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lso should be formulated to ensure the orderly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cooperation.It finally will achieve the goal of"new engineering"postgraduate training by improving the postgraduat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training mode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研究生知识结构及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需要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近年来,为促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与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各级部门不断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政产学研合作,这对我国国家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深化改革及人才等各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国家对“新工科”人才需求的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知识体系的交叉性、综合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如何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把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为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工科硕士研究生,是高校研究生培养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

 
一“产学研模式”促进大学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产学研模式起源于美国。美国是政产学研模式结合最早的国家之一,太平洋东海岸的旧金山诞生了著名“硅谷模式”,这是产学研模式结合的重要标志。位于旧金山的硅谷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而斯坦福大学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发展、人才培养及学术影响力也受惠于硅谷这个高新技术区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中心,以市场作为发展导向,把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形成产学研的高技术综合体,这样科技成果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转化,这就是硅谷模式的特点,也是当代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方式。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利用产学研结合模式的优势是企业发展获得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高校则从校企合作中促进了科研水平与人才培养的共同提升。高校能够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以及科研支持,而企业也能够为高校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而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产学研模式已经衍生出了多种合作方式,如:委托研究模式、合作开发模式、技术转让模式、联合一体化模式等,而按创新主体来划分,还可分为企业主导模式和高校主导模式等模式[1]。过去几十年来,产学研结合模式已经对我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结构改革、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产学研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人才培养、企业技术水平,同时也激发了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高校与企业的社会分工不同,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的理念和价值观上存在明显差异。在产学研联合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与监督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未形成校企协同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等。[2]

二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产学研的新要求

国家教育部在2017年2月底提出对“新工科”进行研究与实践,首次提出“新工科”概念,以达到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的。新工科,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等相关工科专业,或者针对传统的工科专业面向产业未来发展需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或其他学科的渗透而转型、改造和升级[3]。新工科的“新”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的改革、变化和发展。在新的目标和要求下,新工科学科建设应是:“预测人才需求—改造专业体系—完善现有学科”或“预测人才需求—专业建设与学科体系”。通过这样路径或者创新培养方法,新工科建设才能够及时或超前地为未来产业和行业发展培养出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相对“旧工科”而言,综合性、交叉性及前沿性是“新工科”的发展的重要特点。因此,把软件设计、电子控制、信息通讯、基因工程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改造现有学科专业体系,以达到培养引领未来产业和新技术发展人才的目标,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这是高等教育引领、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4-5]。

三“产学研多导师联合培养模式”的建立

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引下,探索与发展产学研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新模式,提高工科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新培养模式的建立、知识体系重构及制度保障等角度实现。

(一)产学研与多导师联合培养模式

产学研模式较好地激发了创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才培养[6]。然而,现在学科精细化的要求使得导师通常是某一个方向领域的专家,但是不能对学科及相关前沿新技术熟悉,不能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在传统产学研要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聘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等新工科方向的教师进入导师组,改造、拓宽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这样形成“传统工程理论+工程实践+新工科理论与技术”,即由多位教师、企业高工等人组成的多导师组形式,会大大强化新工科特征。

以市政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市政工程是主要研究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和城市管网等方向的老专业,在产学研的培养模式下,由高校硕士生导师为第一导师,同时聘请市政设计研究院、市政公司或环保公司等相关单位高工作为第二导师,共同对研究生进行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新工科背景下,可以引入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现“智慧水务”“智能水处理”“智能海绵城市”等概念。通过定期学术讨论、生产实践,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研究生进行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指导研究生对知识体系的重构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要与普通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有明显区别,这主要体现在多导师联合培养方面,即前沿性、交叉性强的知识体系融合进现有的知识体系,同时把基础理论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科学构建创新特色的知识体系,设计好研究生培养方案。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中,高校要突出现有课程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变革传统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企业高新技术的需求,培养研究生的广阔视野,提高研究生创新发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7]。还应把参加学术交流、项目研讨、产品研发、研究报告、规划设计等内容,作为课程体系或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产学研多导师联合培养的制度建设

应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人员的学习和交流,研究制订相关的协调合作措施,确保产学研合作有序、高效运行。建立严格的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制度和研究生导师指导准则。健全和完善产学研与多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机制,明确研究生导师的具体工作职责与指导任务,科学地制定导师任期目标以及考核指标。在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及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中,应加强导师指导工作,确保人才培养机制有效运行。

(四)健全考核与评价体系

健全研究生考核培养制度,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机制,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我们应完善各级管理文件,强化各级管理体系,还要细化相关指导教师和有关产学研各方职责。在研究生培养过程还要加强过程管理,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控与反馈,通过多种形式如学位论文开题、研究阶段性汇报、中期成果汇报、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来考核,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项目设计、研发报告、产品设计等形式来评价学生培养成果,动态监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针对研究生外聘导师的考核评价,制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对外聘导师进行认真考核评价。还要针对双方在产学研合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定期与不定期地召开政产学研合作座谈会,及时沟通,建立合作项目运行学期报告制度,汇报培养基地运行情况,以提高运行合作效果。[8]

四 结论

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背景下,研究政产学研与多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把综合性、交叉性及前沿性等新工科内容引入到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大力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我国及世界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必要人才服务。

\

 
参考文献

[1]高峰青.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及其运行分析[J].知识经济,2018(16):20-21.
[2]俞经虎.研究生培养的校企联合、协同创新[J].文教资料,2019(23):116-117.
[3]薛亚平,雷卫宁,贝绍轶,等.面向新工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3):5-7.
[4]李艳红,樊同科.关于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4):126-128.
[5]王国胤,刘群,夏英,等.大数据与智能化领域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9(04):28-33.
[6]胡永生.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19,44(09):143-148.
[7]李丽娟,杨文斌,肖明,等.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25-30.
[8]何健,卢占会,罗格非,等.“一带一路”倡议下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究: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0):42-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6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