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析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5 14:06: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幸福感和追求幸福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基础,又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指明方向,同时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也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身心发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大学生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不断借鉴优良传统文化,深化大学生对幸福观的认识和理解,主动搭建创造幸福的平台,引领大学生合理追求幸福。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钱佳蓓.浅析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教育现代化,2020,7(56):176-178,183.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Happiness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QIAN Jia-bei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Taizhou Jiangsu)

Abstract:Appiness view refers to people’s fundamental view and viewpoint of happiness.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oncept of happiness is an educational activit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happiness and their ability to pursue happines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happiness education,but also the dir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happiness education.At the same time,college students’happiness education embodies the subjective princip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promo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 students’healthy personality,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and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should actively play a leading role in demonstration and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education;continue to learn from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take the initiative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creating happiness,and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reasonably pursue happines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Happines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 引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有关“幸福”的论述,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幸福”。可以说,习近平主席的“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简明最通俗的表达形式,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族复兴大业、实现中国梦最有力的动员。高校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地方,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在努力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主动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引导大学生在努力奋斗中更好地追求幸福、享受幸福。

\

 
二 幸福观相关概念

(一)幸福的概念


东汉时期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其对幸福的解释是:幸:吉而免凶也。福:佑也。古文中二字连用,谓祈望得福。

“幸福”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第二,是指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幸福”在《辞海》里的意思为: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预定目标和理想时感到的满足状况和体验[1]。

由此可知,幸福既是一种主观体验,又与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它既受内部因素影响,又受到外部因素制约;它涉及自然、社会、心理等方方面,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机制。

(二)幸福观的概念

幸福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人们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学识经历等的不同,对于幸福的看法和认知也不尽相同。幸福观既与个体感受有关,又与个体所处的历史阶段、时代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整体环境有关。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不能脱离当前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强调创造幸福的重要性,把创造作为前提,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统一起来,没有幸福创造就没有幸福享受;没有劳动、没有付出、没有创造、就没有幸福可言[2]。当前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奋斗是收获幸福的唯一来源。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劳动的意识和奋斗的决心,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而努力奋斗,才会实现自己幸福的人生。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辩证、有机统一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不否定物质生活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但是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幸福[3]。物质幸福是精神幸福的基础,精神幸福是物质幸福的升华,两者辩证统一[3]。

幸福不仅仅是享受,更是对生活的创造,是享受和创造的辩证统一。个人对幸福的创造,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可以给个人带来了幸福感。因此,社会幸福决定着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丰富着社会幸福,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相互统一[4]。

三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旨在培养政治坚定、素质较高、技能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学者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功利性价值之上还应有更高的育人价值,即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培养健康幸福之人。另一方面,大学生幸福观研究的目标是增进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从而能够正确地感受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成为一个幸福之人,进而构建幸福、和谐社会。由此可见,无论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提升人的幸福感的目标看,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均是为实现人类的共同幸福。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互渗透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5]。其中,人生观教育范围比较宽泛,包含了幸福观的教育内容;如何获得幸福?又属于道德观教育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中又包括了幸福人格的培养等内容。此外,幸福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幸福教育中所强调的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主张,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

 
四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大学是人生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成长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期,人生最初的一些观念思想都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因此,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大学生对于幸福的正确的认识,决定了他们人生目标的确立、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强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马克思曾经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幸福从来都不是从天而降的,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去发现、去追求、去创造。人类生存的前提就是拥有生命,有了鲜活的生命才有了鲜活的个体,才有了创造幸福的载体。因此,我们需要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让大学生学会感受幸福、体会幸福、创造幸福。人生的道路有艰辛、有困苦、有挫折、有收获、有幸福,艰辛困苦犹如雨露风霜,让人生更加坚毅顽强;收获幸福犹如和风骄阳,让人生更加绚丽多姿。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开展适当的幸福观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6]。

(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

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7],授课形式传统单一、内容枯燥单调,以理论灌输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氛围不活跃,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倦怠感,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高校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身心感受出发,实施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激起大学生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8],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幸福观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幸福、体会幸福、创造幸福,遵循了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完善了大学生的人格,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同时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三)促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确立

当前大学生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不可否认,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情况。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知道生存的意义和目的究竟是什么?对未来没有思考、没有规划、没有目标,内心一片迷茫,甚至只顾眼前、不思进取、沉迷网络、挥霍享受、得过且过。思想政治教育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这部分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首先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引导,让大学生对幸福有正确的认知,激起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的目标与理想,进而增强大学生战胜挫折的斗志和信心,增加大学生面对未来的勇气和毅力,让他们能够主动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使命,做新时代的顽强奋斗者,在努力奋斗中实现自己的幸福人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五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如何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一)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大学生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的急剧变迁,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大学生幸福观也因此出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干预、积极引导。同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本身的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等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为引领,自强素质,示范引领,教育学生,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用劳动、用奋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二)不断借鉴优良传统文化,深化大学生对幸福观的认识和理解

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过程中,经过了五千多年的锤炼和洗礼,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思想的重要源泉和根基。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应当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促进。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对幸福观的阐释,如:儒家强调有德才有福,德福一致;墨家推崇义利并重、兼爱利他的幸福观;道家提倡效法天道,顺道而行,清静无为就是幸福。传统文化中对于幸福观的阐释,可以加深大学生对幸福观的认识,丰富幸福观的内涵,深化幸福观的内容与层次。

(三)主动搭建创造幸福的平台,引领大学生合理追求幸福

幸福是创造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充分利用思政实践课程教学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如:开展志愿服务、义务劳动、贫困帮扶、关爱留守儿童、孝敬孤寡老人、慰问环卫工人等等,让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在实践体验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创造幸福的意识,养成热爱劳动、关爱他人的品质;在关爱别人的同时体验幸福的感觉,从而加深对幸福的认识,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

六 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幸福不仅是享受,更是对生活的创造。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的目标和内容是一致的,均是为实现人类的共同幸福。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大学生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不断借鉴优良传统文化,深化大学生对幸福观的认识和理解,主动搭建创造幸福的平台,引领大学生合理追求幸福。

参考文献

[1]范乐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博士论文,2015.
[2]王永章.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三个层次[J].思想理论教育,2019(09):39-44.
[3]江海全.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02):9-11.
[4]蔡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5]朱翠英等.幸福与幸福感[M].人民出版社,2011.
[6]秦明,胡晓红.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反思与展望[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4):200-202.
[7]于丹.马克思幸福观视阈下的当代大学生幸福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赵丽娟.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及教育引导[J].文学教育(上),2012(06):138-1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