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慕课背景下ISEC项目教学优化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5 10:40: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国内高校纷纷开始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以期引入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ISEC项目是中外合作开发举办的国际教育项目,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ISEC项目教学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基于此,本文深入探究了慕课教学的优势及其应用于ISEC项目教学的可能性,最后指出了慕课背景下ISEC项目教学优化策略。

关键词:慕课;ISEC项目;教学;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范健敏,等.慕课背景下ISEC项目教学优化策略[J].教育现代化,2020,7(55):42-45.

Teach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ISEC Project in the Context of MOOC

FAN Jian-min1,SUN Ming-yue2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Tongliao Inner Mongolia;2.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promote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gun to cooperate with foreig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introduce foreign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ISEC project is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 jointly developed by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international talents.However,in practice,ISEC teaching has not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Based on this,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of MOOC teaching and the possibility of its application in ISEC teaching,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ISEC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MOOC.

Key words:MOOC;ISEC projects;Teaching;Strategy

一 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各领域的新变革,同时也催生了高等教育领域中新的教育模式--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慕课借助网络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平台,汇集世界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实现了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与国际化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ISEC(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项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将慕课教学方式融入ISEC项目中,对优化中外合作教学效果,提升我国的综合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二 ISEC项目的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个领域都开始探索改革创新的路径,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其中,ISEC项目,即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创新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一项目是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针对本科层次的教育所推行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该项目普遍采用“2+2”的教育模式,即学生在国内接受两年通识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后,再在国外接受两年专业课程的教学[1]。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在学分方面形成双向互认机制,以期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为我国培养更多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

ISEC项目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及课程体系、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对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制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此外,ISEC项目不仅在宏观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对于学校及学生个人来说,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学校层面而言,ISEC项目为国内高校搭建起了一个国际化的教育工作平台,该平台不仅有丰富的国际化课程及师资,同时还有着丰富的国际化教育资源,这可以大大提升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在共享优质的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并按照国际化标准培养本校的师资队伍,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就学生个人层面而言,ISEC项目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开展学习,从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同时,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及专业水平的加强,加之学分互认体系的建立,为学生出国留学深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 慕课教学的优势

慕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还能实现在线答疑,使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总体来看,慕课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一)大规模

慕课借助互联网技术超越了传统教学的种种限制,实现了教学中的大规模参与、大规模交互与大规模数据采集。首先,慕课使在线教学不再受空间与地点的限制,这就使得大规模参与成为了慕课的表现形式,从而扩大了教学的受众群体。其次,在课程学习中,慕课还能够实现大规模交互,即使学习者的规模庞大,但通过慕课学习平台,学生依然可以在线进行自由讨论、相互交流、批改作业等活动。慕课的大规模交互的优势能够加强学生间的思想沟通与交流,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启发,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最后,学生在进行慕课学习的过程中,慕课学习平台能够对学生学习的数据进行采集,从而产生规模庞大的数据。平台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规律与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指导后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慕课教学的重要优势之一。开放性具体涵盖了三个方面,即学习环境、学习过程以及信息交互。首先,学习环境的开放性。慕课课程的学习没有条件限制,任何人可以在任意的时间与地点免费地参与到课程之中。开放的学习环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同时还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系列支持学习的服务,如在线支持服务、交互性社区等。其次,慕课的开放性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在课程开始前,慕课平台会将本次课程的相关信息提前发布,以供学习者提前预习;在课程进行中,学习者能够在平台上实时进行讨论与交流;在课程结束后,学习者还可以实时与教师进行问题探讨[2]。由此可见,慕课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开放性优势能够实现前沿科学内容的共享,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三)个性化

学生在慕课平台中可以自由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慕课教学的第三大优势。慕课能够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授课教师、相关的支持服务、学习情景等。慕课教学的个性化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即个性化选择、个性化服务以及个性化学习情景。首先,个性化选择,就是对学习内容以及授课教师的自由选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与兴趣爱好,在慕课教学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课程。针对课上布置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讨论来进行回答,也可以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解答,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其次,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是依托大数据技术来支持学习者参与其他课程的学习。慕课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学生学习主题的偏好、个人的学习行为及学习习惯进行数据分析与整合,进而有针对性地向学习者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此外,慕课平台也可以对学习者学习时间、学习行为、考试成绩等相关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系统并将这些数据反馈给相关课程的教师,教师能够有效地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数据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进,从而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第三,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情景使学习者摆脱了传统教室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借助移动学习设备实现对学习情景的自由选择,为学习者开展情景下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3]。

四 慕课在ISEC项目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国内ISEC项目教学中依然存在“满堂灌”现象,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对于实践能力及国际视野方面的培养较少[4]。而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与ISEC项目在理念、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契合性,这也构成了慕课在ISEC项目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

(一)高校课程国际化改革的重要抓手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凸显,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也更加频繁,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迈进。而课程的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将其作为建设的重点,其中包括授课方式、课程体系等。因此,各高校纷纷开始与国外大学合作,通过联合培养项目或合作办学等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从而提升本校的教育水平,更好地与国际接轨。ISEC项目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对推进高校课程国际化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慕课也是推进高校课程国际化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抓手。慕课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大规模、开放性、个性化等优势,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国际化的学习平台,其中融汇了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其内容涵盖范围广泛,一方面能够使我国高校课程与国外高校的课程体系接轨,另一方面还能缓解我国部分高校全英或双语教学师资不足的现状。可以说,ISEC项目与慕课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ISEC项目教学的核心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还要求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慕课在“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上与ISEC项目教学不谋而合。慕课以“翻转课堂”为课程组织方式,重新安排了课内课外的教学时间,并提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相互合作的方式对预留内容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另外,慕课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地位,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这也真正实现了课堂主导权由教师向学生的转移。

(三)注重过程性评价

传统教学大多采用终结性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只关注了学习的结果,目的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终结性评价所暴露出的弊端日益凸显,于是过程性评价方式开始受到关注。过程性评价方式兼顾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ISEC项目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思维的引导,这就需要通过过程性评价来发挥诊断与激励作用[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地收集教学评价的相关证据,既要有定性数据还需要有定量数据,从学习动机、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慕课教学可以作为ISEC项目教学的补充,通过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慕课平台所提供的相关学习数据,能够为教师的评价提供依据,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学习的情况,从而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并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向。

五 慕课背景下ISEC项目教学优化策略

当前,慕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将慕课应用于ISEC项目教学中,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开拓教育视野,推动中外合作高校课程国际化改革。基于慕课的诸多优势,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慕课应用于ISEC项目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对基于慕课的教学资源体系进行重构

ISEC项目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引入慕课课程时,要关注整个教学资源体系的互补性与连贯性。高校要针对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基于慕课的教学资源体系进行重构。高校可以通过混合的方式,将校外的慕课教学资源与本校的慕课教学资源进行整合[6]。高校教师要根据ISEC项目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的相关要求,将这些庞杂的教学资源以专题化或模块化的形式进行梳理,统一对各类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进行关联设计,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程中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以笔者自身教学为例,1997年暑期通过ISEC项目办系统培训及考核后,本人开始承担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国内进行双语教学的资源有限,于是笔者将目光放在“网易公开课”这个平台,搜索过程中,发现了与本人承担教学任务非常接近的课程,每集十分钟,英语讲授,语速极快,最关键的是知识点的讲授非常清晰明了,还有大量的拓展,这样的资源非常适合在ISEC项目中的应用。于是,本人利用该慕课,同时加强对本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共建与共享,使整合后的教学资源真正发挥其教学价值,促进学生新知识的生成。

(二)以慕课为依托,加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当前,慕课资源利用的主要形式为翻转课堂,也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慕课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在ISEC项目教学中,不同高校的管理模式存在差异性,但不管何种模式都要以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平台为目标。在ISEC项目中有些课程由中方教师授课,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互动。另外还有一些课程由外国特聘专家亲自授课,这种“飞行授课”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教学效果也并不令人满意。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依托慕课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在正式授课前,先通过慕课视频让学生了解授课内容,然后在线完成课程测试,并在系统中提出问题、完成作业。这样本人在授课时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课程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疑难问题,而师生互动的同时,还能够锻炼与提升思维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支持

将慕课引入ISEC项目教学之中,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开辟新的路径。与此同时,慕课教学也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等提出了挑战。有些学生可能会因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而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首先要对慕课学习的内容、目标、重难点等进行简要说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确保课程资源顺利传授给学生,同时借助本校的优慕课管理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与监督,积极为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机会,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优慕课平台查看学生的相关学习数据,对数据所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及时解决,加强对学生课程学习的支持,提高学生慕课学习的信心与效果。

(四)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中国学生在幼儿园阶段接受过一些提出“不同想法”的教育,但在中小学教育中因为中考和高考的两根指挥棒的存在,使得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思维的墨守成规,愿意听老师的话,认可书上的原理,为了高分可以不停地刷题而停止了思考,从而把学习当作了体力活动而非智力活动,放弃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压抑了本性,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然而升入大学后突然发现“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动占据了生活的主导,一时竟然反应不过来。这种情况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因此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同时入学的ISEC班与非ISEC班在经过一段时间在线慕课的学习后,二者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前者班级的学生变的更加活跃、上课经常会提出问题质疑老师和书本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也愿意在理解、评估的前提下多层次、多角度的提出不同看法,尤其在各学校都在开展的“三创”活动中总会提出有创意的文案,毫无疑问可以肯定ISEC与慕课结合的教学理念对改变、养成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而这种思维方式无疑也是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素养之一。

综上所述,慕课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也深深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在此背景下,将慕课引入ISEC项目教学中能够为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新的载体与方式,进一步优化ISEC项目教学效果,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刘勃然.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教学改革探析[J].学理论,2015(33):176-178.
[2]张世铮.基于ISEC项目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改革[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3):253-254.
[3]高晶.慕课走进中国高校课堂[J].教育现代化,2017,4(21):97-99.
[4]李蕾.基于Isec教学理念的病理生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5):232-233.
[5]郭闯,郭猛,王华.浅析ISEC项目教学模式的优越性[J].现代交际,2020(02):192-193.
[6]陈镠.慕课背景下的高校课程国际化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2):156-156.
[7]顾荣庆,李楠,马沈昊.“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9):75-76+141.
[8]李梦茜.慕课时代教师转型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9,6(70):106-108.
[9]乜勇,智飞飞.翻转课堂对高校课堂教学重构的有效性探讨--以“微型计算机使用与维护”课程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7,5(05):68-77.
[10]智飞飞,乜勇.基于加德纳成熟度曲线的MOOCs发展路线探讨[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7,30(04):48-53.
[11]徐永顺.MOOCs的研究综述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3):8-15.
[12]朱丽.基于ISEC项目教学理念的MOOC教学模式研究--以《西方文明史》为例[J].学理论,2019(07):143-144.
[13]王渊,贾悦,屈美辰,等.基于“见屏如面”在线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02):138-142.
[14]刘文芳,谷青媛.ISEC教学理念对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究--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10):97-1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0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