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土地资源学”课程是资源环境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使学生能顺畅掌握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本文以西藏农牧学院“土地资源学”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办法改革等方面阐述了课程建设过程。提出:民族地区高校的生源具有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教学模式却多采用汉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必须利用第二语言学习,由于汉语水平低,不能适应纯汉语授课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困难。民族地区高校更应该突出课程的本土特色,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民族地区高校进行相关课程建设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地资源学;精品课程;民族地区
本文引用格式:郭健斌等.民族地区高校“土地资源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39):121-123.
Research on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of the Land Resource Science at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GUO Jian-bin,HAO Wen-yuan,ZHANG Ying,BAI You-zhi,Omala
(Resources&Environment College,Tibet Agriculture&Animal Husbandry University,Nyingchi,Tibet)
Abstract:Land resource science is a basic professional cours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pecialty.To help students swimmingly grasp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of the course,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actice of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of the land resource science at Tibet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University from four respects including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resources,teaching method reform and examination mode reform.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particularity about undergraduate student source at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the ethnic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high propor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e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must use the second language to learn,due to the low level of Chinese,can not adapt to the pure Chinese teaching environment,have difficulty in learning.We should highlight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at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so as to conform to the cognitive rules of students,stimulate students'initiative in learning,train students'ability to think,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improve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skills,and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s for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It is of referential mea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courses at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Key words:land resource science;excellent course;ethnic minority areas
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立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取消“清考”等硬规矩。《实施意见》围绕课程目标导向、提升教师能力、改革教学方法、科学评价学生学习、强化激励机制等提出了二十二项改革举措。今后一段时间,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我国在本世纪初提出的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内容,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一脉相承。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一流性”正是精品课程最突出的特性和最重要的内涵[1]。因此,总结、提炼精品课程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对于高校打造一流本科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基于西藏农牧学院“土地资源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总结课程建设经验,为其他民族地区高校建设有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一流本科课程有借鉴作用。
一 民族地区高校“土地资源学”教学的意义及挑战
(一)民族地区高校“土地资源学”教学意义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2]。“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分类与分布规律、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问[3]。“土地资源学”作为资源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资源科学教育和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接续地;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民族地区也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人才既是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事关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大计。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有着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是中坚力量。土地资源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直接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的自然资源,理应成为民族地区高校开展资源科学教育的抓手和着力点。
(二)民族地区高校“土地资源学”教学的挑战
与内地高校比,民族地区高校的生源具有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教学模式却多采用汉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必须利用第二语言学习,由于汉语水平低,不能适应纯汉语授课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困难[4]。
由于历史、地域各种因素制约,民族地区高校行政管理特色明显,办学自主权受限,办学思想落后,课程建设迟缓。民族地区多地处祖国内陆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由于地方财政有限,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为国家财政拨款,多数高校教学设备陈旧,缺乏优秀师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教材主要选用国家统编教材,缺乏本土教材;教学内容没有地方特色、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应用技能提高不明显。考核方式死板,不能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二“土地资源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土地资源学”是通过研究土地资源的特征与类型,掌握土地资源类别、数量和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探究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他以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为研究对象,涉及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貌和地理信息等多个学科,并需要测量学、地图学、计算机和3S技术等应用技术支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西藏农牧学院将“土地资源学”确定为学院四年制资源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土地资源学”课程建设以人本主义教育的价值观为指引,总体指导思想是遵循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科学构建围绕实践技能的教学内容,搭建以本土知识为主的教学资源平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全面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习得情况,为学生其他专业知识和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土地资源学”课程建设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建设
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内容结构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为此,我们以教学大纲为抓手,合理厘定“土地资源学”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范围、教学深度、教学进度等。
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中,我们将“土地资源学”课程较多的学时分配在构成土地的各类自然要素、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使学生更加深入认识土地——这一综合性的农业资源,扎实掌握这一重要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中,则更注重对土地资源的特征、构成和分类的认知,注重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利用与保护一系列知识的学习。
实践教学内容方面,由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欠缺地理学知识,我们开设地形图判读、土地资源图绘制等课程,刻意弥补学生地图学和测量学知识的不足,使学生具备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技能。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中,我们则注重学生从外业调查到内业转绘再到计算机辅助调查的一系列实践技能获得,为学生今后学习“土地利用规划学”等课程奠定基础。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则侧重学生在城乡居民点用地调查中的权属调查等内容。
(二)教学资源建设
1.日常教学资料的完善
为给学生学习提供丰富资料,满足学生课下学习的需求。以“土地资源学”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做出准确设计,制作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试题库。结合实习基地和学校教学条件,编撰了更具针对性的《土地资源学实践教学指导书》,指导书顺应“从基础到专业再进行拓展”的思路,将实践教学内容以更加系统化、简约化、条理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2.本土教学案例扩充
“土地资源学”课程建设本着“一般原理”与“区域知识”同行的原则,保留土地资源学中的传统教学内容,同时变以前的减法(即在选用教材中删去较难部分)为加法,即增加西藏地区的资源概况、研究成果。如在土地退化教学内容中增加西藏“一江两河”沙化案例;在土地类型划分内容中增加西藏土地类和土地型分类知识;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中增加西藏土地承载力研究成果。各类本土教学案例均在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和试题库中呈现,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也使用大量西藏土地资源图片来阐述增设的本土案例。这些西藏本地的土地资源素材,贴近学生的语言和生活环境,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体味到自己生活的这方土地的独特性,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了他们的知识架构。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通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种形式使得一部分学生的个别情况可以得到反馈,而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课堂的时间与讲授内容限制而不能得到检验,不利于课堂成效的反馈。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利用“雨课堂”授课。雨课堂是近几年学堂在线平台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推出的一款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智能终端,在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使用者全新的体验,可使教师实时并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5]。采用雨课堂教学后,“土地资源学”课堂异常活跃,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二是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不再是教师把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目标,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展示和评价,学习重在过程而非结果。[6“]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中,将区域土地资源调查作为一个项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特定区域土地资源的调查,并制作PPT,通过课堂汇报展示调查成果,大大提升了学生课堂的参与数量与质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课程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协调、组织、口头陈述的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四)考核办法改革
“土地资源学”课程评价力求改变以往简单依据考试成绩评价的做法,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学习行为之中[8]。学生在课程学习成绩包括过程评价(60%)和考试评价(40%),过程评价由平时表现(30%)和实践成绩(30%)两部分构成。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考勤(5%)、课堂提问及表现(5%)、作业(5%)、区域土地资源调查项目陈述(15%)四部分。实践成绩包括实验成绩(15%,为数次实验成绩的平均值),实习成绩(15%,为实习考勤和土地资源图件成绩)。学生各项表现都有量化评价标准,教师根据量化评价表的具体细则将出勤、纪律、课堂表现、项目展示、实践技能掌握等进行量化评价,杜绝了教师个人主观评价的随意性,更为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刘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2-86.
[2]刘黎明.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3]封志明,刘玉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资源科学,2004,26(4):2-10.
[4]白玛卓嘎,庞亮亮,郭健斌.基于学生意愿的西藏高校藏汉双语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2019(1):118-120.
[5]谷丽艳,于波,刘丽娜,等.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应用雨课堂推动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1):7-8.
[6]邹新斌,肖霞.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研究[J].科协论坛,2012(11):180-181.
[7]蒲文芳.土地资源学课程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11):45-46.
[8]赵华甫,吴克宁,黄勤,等.“土地评价”课程性质及内容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01):52-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