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酒店业人才旺工淡学 “三跨三联”培养模式构建与保障体系创新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1 15:14: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应对全省旅游业人才素质普遍不高、服务质量不稳定的客观现实,海南省人民政府实施了旅游企业旺工淡学人才学历提升项目,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面向全行业在岗人员提供学历提升的机会。本文以酒店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为需求,通过对“三跨三联”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探索,找出一条包括酒店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障体系的创新之路、发展之路、成长之路,使得项目所涉及的政府部门、酒店企业、从业员工、高等学校、各类游客和社会各界等利益相关者都能收益最大化,且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旺工淡学;三跨三联;培养模式;保障体系;海南自贸港

本文引用格式:谢祥项,等.酒店业人才旺工淡学“三跨三联”培养模式构建与保障体系创新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7(55):12-16.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and Guarantee System of“Three Spans and Three Links”for the Talents Education of Hotel Industry

XIE Xiang-xiang,YU Li-li,WU Jue

(Tourism College of Hainan University,Haikou Hainan)

Abstract: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objective reality that the quality of tourism talents is generally not high and the service quality is not stable,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Hainan Province has implemented the education promotion project of tourism enterprises,which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 promotion for the employees in the whole industry through financial subsidies.This paper takes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he hotel talents as the demand,through the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three spans and three spans”,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three spans and three spans”,expounds the innovation path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he framework of the management guarantee system,and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path,development path and growth path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busy work and light study”in the hotel industry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hotel enterprises,employe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ll kinds of tourists,all sectors of society and other stakeholders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can maximize the benefits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Working in peak season and learning in off season;Three spans and three links;Training mode;Guarantee system;Hainan free trade port

一 研究背景

人才是决定和影响酒店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发﹝2018﹞12号)关于在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战略部署及“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更加注重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的开放型经济形态等一系列具体要求,2019年6月28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海南省教育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海南省酒店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以酒店业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全面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酒店业人才学历层次、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要求到2025年,接受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不低于30000人(其中获得相关专业资格认证不低于6000人),全面促进酒店业人才国际化、专业化、职业化、特色化发展,增强海南酒店业对国内外人才的吸引力,提高酒店业服务质量,有效促进旅游业整体服务质量与国际旅游消费需求水平同步提高,进而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酒店业作为海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支柱业态,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酒店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然而随着海南酒店业规模不断扩张,人才匮乏日益凸显,从基层服务人员到中层管理人员再到高层决策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数量不足、能力不足、素质不高的现象,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地位极不相称。《通知》和《方案》的发布实施正恰逢其时,将有力促进全省酒店业人才学历层次,提高以酒店质量为龙头的旅游消费服务质量,对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二 研究进展

(一) 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


我国产教融合的研究是从产学研合作开始的,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等六部委联合颁布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陈解放[1]和饶燕婷[2]对产学研的国内外情况进行了研究,杨善江[3]提出了基于“三重螺旋”的产教融合理论框架,对院校、企业、政府的角色进行了探索,陈星[4]以应用型高校为例,对产教融合动力进行系统性研究。

(二)关于酒店业人才的产教融合研究

柳友荣等[5]和魏凯[6]分别对应用型院校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进行了研究,戴晓丹[7]对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进行了研究,邹荣荣[8]对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校企深度合作路径探究了若干策略。

(三)关于旺工淡学的人才模式研究

关于旺工淡学的相关研究较少,蒋晓聪[9]开展了高职高专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黄敏[10]从旺工淡学角度研究了高职高专的专业课程改革问题。但都没有就具体实施策略和系统方案进行具体研究。

(四)关于国外的相关研究

刘立新[11]和王辉[12]分别就德国和美国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借鉴,以德国为代表的国外职业教育相对比较成熟,包括“现代学徒制”“干中学”及“旺工淡学”等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已经有了其工业企业的规模效应支持得以顺畅开展。国内介绍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和经验的比较多,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也较多,但是对旺工淡学机制方面谈及较少。

客观的讲,从系统改善一个区域的酒店业人才培养和提升角度看,海南省提出的全省酒店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内容在世界范围都很少见,除了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比较多文献以外,其他包括“旺工淡学”“体制创新”和“保障体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也显示了本研究的先进性、探索性和必要性。

三“三跨三联”的内涵解析

(一)“三跨”的主要内涵


根据《方案》相关要求,结合酒店经营管理特征和从业人员规模结构,“三跨”主要包括“跨层级学历体系”“跨时间学习安排”“跨空间教学组织”等内容。“跨层级学历体系”是指本项目聚焦酒店从业人员学历提升,提供了专升本、高升本、初升中等三个成人教育的学历体系,通过学历提升来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操作技能和管理知识,为不同层级、不同起始学历的在岗人员提供多种选择,实现学历选择和实施的跨层级。“跨时间学习安排”是指本项目根据酒店业从业人员上班时间特点和海南旅游业淡旺季明显的特征,采用了旺季工作、淡季学习的新安排,方便学员时间安排,实现学生工作学习两不误的跨时间。“跨空间教学组织”是指兼顾到在岗员工和在校学生的双重身份之间的矛盾,在传统的周末和夜晚授课以外,还采用了“送教入企”的新模式,讲授课地点设立在酒店空间里,讲授内容融入到工作岗位中,实现教学组织方式和具体实施的跨空间。

\

 
(二)“三联”的主要内涵

本项目的实施涉及到了政府部门、各类学校、酒店企业和在岗员工等四类核心主体,“三联”就发生在这四类核心主体之间的“三合一”组合之中。首先是政企校联合,即政府、企业、学校联合起来,以服务员工对学历提升需求为主导,解决政策、时间和教育供给侧的问题;其次是政校工联合,即政府、学校、员工联合起来,以服务企业对高度素质人才需求为主导,解决资金、教育和人才供给侧的问题;最后是校企工联合,即学校、企业、员工联合起来,以服务政府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解决教学、时间和人才供给侧的问题。

换一个角度,还有“两两联合”的视角,如突出政府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主导、学校配合,解决政策供给侧的“政校联合”;突出酒店服务质量提升需求为主导,政府支持,解决资金供给侧的“政企联合”;突出企业人才提升需求为主导、学校配合,解决教育供给侧的“校企联合”;突出员工学习时间需求为主导,企业配合,解决时间供给侧的“企工联合”;突出教学资源整合需求为主导,学校配合,解决资源供给侧的“校校联合”。

四“三跨三联”培养模式创新

(一)培养目标创新


项目聚焦酒店业在岗人才在服务和管理两层面的意识、技能和知识的全面提升,以适应互联网条件下现代酒店业对宾客服务体验升级和酒店经营管理转型的多元需求,在加强理论教学和夯实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1+X”模式,及一个学历,若干个职业技能证书的手段来体系强化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政策制度创新

项目从需求端各类特征出发,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多项政策制度的调整和创新,包括根据海南旅游业淡旺季明显的产业特征推出“旺工淡学”的总体思路;考虑到在岗人员离开学校时间长、理论考试难度大的人员特征推出了“单列招生”的制度突破,有效平衡了较强的学习愿意和较弱的应试能力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在岗人员学历提升的需求;考虑到酒店业基层员工待遇普遍较低的工资特征推出了“政府补贴”的特殊政策,通过财政全额补贴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在岗人员提升学历;考虑到酒店业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特性和员工到校上课的成本问题推出了“送教入企”的制度安排,大大降低学生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通过系列的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流程创新等,有效的调动了在岗员工的进一步深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便利性。

(三)课程体系创新

项目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推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教学、服务技能培训、经营模拟训练、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等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较大幅度提高实战化、操作化课程的比例,特别增加涉及跨文化、国际化、网络化、数字化、品牌化、研讨化等方面的课程。同时,采用少学分,多课程的方式,让课程体系更接地气、更符合产业显示和运营需求。

(四)师资队伍创新

鉴于高校师资整体理论化偏强,实战化不足的现实,项目在整合优化现有高校优质师资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一定数量的来自品牌酒店的高级管理人员、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酒店行业的操作能手和标兵等校外资源作为讲座教授,与校内理论化教师配合起来,共同为项目学员授课,实现优势互补、理论实践相结合。

(五)培养方式创新

围绕学生职业能力需求为中心,项目对线上教学、线下面授、混合式教学、移动课堂、送教入企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创新,重点突出依托超星、智慧树、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依托酒店经营管理系列核心专题的移动课堂教学方式,将培养方式与产业需求、企业实战、区域发展、项目管理[13]等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产业意识、扩大学生的行业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五“三联三跨”保障体系创新

为确保“三联三跨”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转,结合酒店业人才培养的特征和项目实施的目标,构建了在组织、招生、课程、质量、管理等五个方面的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体系创新

项目从“省长工程”的高度,系统整合了从省委省政府到省职能厅局办,从市县政府到重点片区,从本科院校到中专学校,从酒店企业到从业员工的系列资源,采用“直通车”组织设置原则,设立专门机构、调配专门人员、履新专门职责、实施专门督办,有效推进了项目的过程管理,具体包括宣传发动、专业设置、院校选择、招生动员、考核考试、核验录取、开学报到、开课培养等一系列工作。

(二)招生保障体系创新

针对项目参与主体多元、层次多样、需求多样的特征,由省教育厅牵头,各院校抽调人员,建立全省统一的招生联盟机构,项目办公室设立在海南大学,进行体系化管理和模块化运作,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开展联合媒体推广,实现新闻宣传口径统一、信息发布渠道统一、招生资料质量统一、报名申请平台统一、考核考试标准统一、培养质量评估统一。如此,有效避免了各高校各自宣传、分散招生、无序竞争的局面,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塑造了项目品牌形象,扩大了项目综合影响。

(三)课程保障体系创新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基于职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设置,针对自我管理能力、战略定位能力、组织执行能力、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行业知识等8大职业能力需求,设置了相应的课程模块,形成全新的酒店业人才培养方案。(2)基于学习效果的网络化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当前线下活动线上化、数字化的大趋势,将部分专业课程采用线上教学方式,为学生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提供便利,激发在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3)基于行业交流的移动化教学安排,通过“送教入企”和“移动课堂”的教学安排,将课程开设在优质企业里、关键岗位上、日常工作中,把学生和老师都“移动”起来,采用企业展示、现场观摩、实际参与、现场答疑、专业开放日等方式学中干、干中学,促进行业内部之间的企业交流、品牌交流、人员交流,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质量。

(四)质量保障体系创新

引入旅游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机构,对项目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质量进行全程、全员、全要素的评价评估和监督管理。组建以教育主管部门、旅游主管部门、旅游行业协会等为核心的项目评估评价和监督机构,对高校准入、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培养成效等,强调过程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强调要素整合,有效保证项目实施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五)管理保障体系创新

践行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引入项目管理机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全面梳理了供给侧的政府政策、院校主体、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培养过程等环节和需求侧的招生宣导、考前辅导、入学引导、授课传导、理念指导、技能训导等方面,设计出项目管理流程图,编制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设定关键节点的数量标准、质量标准和时间标准,强化项目管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确保项目顺利执行。

六“三联三跨”模式的主要效果

(一)通过培养体系创新,解决培养质量的路径问题


通过对教学团队组建、教学标准设定、教学过程安排、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实践性创新,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面授课程的联合课程组,实现教学资源联动、教学团队的联动、教学平台的联动,有效夯实了培养过程,提高了培养质量。

(二)通过保障体系创新,解决项目管理的执行问题

为确保“三联三跨”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转,构建了在组织保障、招生保障、课程保障、质量保障、管理保障等五个方面的体系,搭建了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体制机制、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和服务细节,采用团队作战,解决散而泛的问题。

(三)通过人才学历提升,解决从业人员的能力问题

项目实施过程中,基于八大能力需求的课程教学和实践体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执行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而从初中到中专、从中专到大专、从专科到本科的学历提升,使得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得到提高,对从事酒店行业的自信力也显著提升。

鉴于项目实施的初步成效,酒店业旺工淡学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范围从原来的酒店业扩大到了旅游景区、旅行社及旅游餐饮业等相关领域,同时还入选了海南自贸港2020年首批创新案例发布。外地联动,鉴于项目互动,作为全省酒店业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式,与湖南、河南、陕西等人口密集的高职院校搭建实习生平台和就业平台,对缓解酒店业用工荒问题具有独特而积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4-36.
[2]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04):29-32.
[3]杨善江“.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政府角色新探--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框架[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117-119.
[4]陈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7.
[5]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5):64-68.
[6]魏凯,刘正华.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77-79.
[7]戴晓丹,公丕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02):12-15.
[8]邹荣荣.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校企深度合作路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7):163-164.
[9]蒋晓聪.高职高专旺工淡学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4):291-292.
[10]黄敏.探索旺工淡学模式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33):25.
[11]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18-23+37.
[12]王辉.校企协作助推产教融合: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协作“项目群”的兴起[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03):102-109.
[13]谢祥项,王永强.基于体验与能力视角的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10):54-56.
[14]彭家敏.项目式教学法在旅游营销学课程中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9):37-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44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