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管理类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重构和机制创新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1 09:11: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变化深刻。社会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趋向于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基于教育供给侧角度,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目标;以创新为导向,健全优化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师资和硬件建设,健全多方位的保障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实践考核评价体系;深化管理类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机制,加强学位授权点内涵建设,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教育供给侧改革;管理类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陆汝成,等.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管理类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重构和机制创新[J].教育现代化,2020,7(35):32-34,40.

一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重任[1]。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78年的1.07万人发展到2018年的85.80万人,增加了80多倍。从1981年到2018年,我国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超过800万。管理学是十二大学科门类中专业最多的学科群,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9个专业类。历年全国专业报考人数显示,管理学一直位居榜首,是最热门的学科,也是跨考最热门的学科之一。2018年全年管理类在学研究生273.1万人,毕业生60.4万人。与其他学科相比,管理类研究生培养呈现社会需求大、培养规模快速扩大;社会需求多元化;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等特点[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变化深刻。一方面,社会对管理类研究生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加,另一方面,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转型、升级,岗位流动、工作职位转换愈加频繁,社会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趋向于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目前,管理类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供给侧面临目标设计不到位、实践形式陈旧单一、保障体系不完善、实践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导致研究生实践教学开展受限制,实践教学形式化,带来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不强,就业范围狭窄,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4-7]。因此,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需要从教育供给侧角度,创新机制,深化管理类研究生实践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紧密联系,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 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条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为出发点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特色,构建目标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

管理类研究生教育按照培养目标分类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因此,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活动的开展应与学术科研相结合,注重培养创新性,注重对基础性研究和纵向科研基金的参与,在知识结构方面注重基础知识和前沿学科的深入研究。突出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在实践教学环节探讨多学科联合交叉培养,打造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新亮点。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侧重于知识的应用性与实践能力[8],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职业所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适合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围绕职业属性制定教学目标。

\

 
三 以创新为导向,健全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内容通常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实践研究活动。

在课程实践层面,根据相应专业课程规划研究生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当引进新实践教学内容。结合研究生各专业的相应教学实践内容,与时俱进,及时补充更新现有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等,大胆创新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建设一批以研讨和互动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增设跨学科课程,增加研究生的选课空间、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其创新潜力。培育并打造研究生优质课程和优质案例库。探索建立研究生课程体系改进、优化机制,完善课程设置审查、教学质量评价和课程建设等制度,认真贯彻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创新课程类型。

专业综合实践和实践研究活动层面,开展包括各类科研创新活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本科生论文、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等专业综合实践活动。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从四个方面提升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支撑能力:管理体制方面,积极拓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各专业实验室的创新创业教育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投入机制方面,形成每年有专项经费投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硬件建设机制;开放共享方面,完善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确保所有实验室资源向研究生开放,建成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实验室开放共享环境;空间拓展方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研究生创客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研究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实习实训平台。通过创新创业竞赛催生创新创业成果,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9]。鼓励学生跨校、跨年级、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参赛队伍。通过竞赛让学生与校内外教师、企业等优秀人员交流切磋,不断完善项目和团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催生优秀项目和成果。

四重视师资和硬件建设,健全多方位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队伍综合素质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第一责任人,是与研究生质量最紧密联系的因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导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10]。因此,应强化导师负责制,完善导师的遴选、聘任、考核、培训、奖惩机制。

健全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实施导师评聘分离制度,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完善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制定有效的研究生导师考核、激励和退出机制,改变单一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评价机制,把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学术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训练等纳入导师评价,鼓励研究生参与对导师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取消研究生导师终身制,保障导师队伍质量和水平。

加强导师的职业培训。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培训工作,营造研究生导师潜心研究、倾心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提高导师质量意识,建设一支造诣精深、德学双馨的导师队伍。选派学术型青年导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提升科研能力和指导水平。选派专业型青年导师到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等参与工作或实习,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实行“双导师”制,建设“双师型”队伍。双导师制即一位导师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为来自实务部门或企业、具有丰富社会从业经验和责任心强的实践专家。加强与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聘请德才兼备的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成为研究生导师。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以及指导专业调研、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与职业从业资格挂钩,形成由高校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双师型”高素质、高水平导师队伍结构。

加强创新团队、导师团队建设。注重创新团队的建设,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创新团队。不拘泥于学科框架,围绕研究方向或重大研究课题引进或整合组建创新科研团队,实现资源共享。积极推行复合导师制,坚持以导师负责为主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完善校内外团队式“导师组”、“双导师”指导模式。聘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企)业专家及境外专家,组建专业化的指导团队,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二)加强物质条件的改善,校企合作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建立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研究生创新研究基地和实践活动开展基地,才能保证研究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加强已有重点实验室和实验中心的开放程度,满足研究生开展各类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需求。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导向,支持各学科专业与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立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研究生创新研究基地和实践活动开展基地,保证研究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各项实践活动。通过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培育“双师型”导师、落实协同育人机制等,大力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推动研究生教育产学结合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五 提升管理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搭建完善的评价及教学反馈体系,是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建立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的多元化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健全评价制度,定期评估。通过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

研究生实践考核评价体系通常包括评教、评管和评学等三个方面。

1.教师实践教学方面,由研究生所在二级学院全面负责或学校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及质量评价部门负责进行考核,根据学生培养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严格规范执行;相应环节的实践结束后,由学生进行评教,结合同行评价结果,纳入年度人事考核之中。

2.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即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学校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做出评价。研究生教学质量涉及的不仅是导师,更多是学校是否对实践教学内容提供相应的硬件、经费、达标的标准软件及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支持。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生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过程有其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操作准则。完善实践教学工作的定期评估制度,对学院开展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全程抽查和监督,从实践计划制定、实践教学活动实施效果、学生实践质量、教师指导水平、学院投入程度等方面进行细致评价。改革实践效果评审机制。

\

 
3.学生实践考核方面,应采用创新化、多样化的实践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突破传统教学中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各实践项目应综合考虑实践结果、讨论记录、实验报告、汇报答辩、平时实验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出新想法、新思路,并在实验考核成绩评定上占适当的比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建立以创新为导向,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考核评价体系。文献阅读和科研实践应是重点。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专家讲座、学科竞赛、参与导师纵向和横向课题。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学术讲座、公开的学术报告等科研实践活动,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其学术报告效果进行考核。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化评价标准。充分参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紧密联系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专业化评价标准。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执业资格有机衔接,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满足职业的准入需求。

六 加强学位授权点内涵建设,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

(一)继续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


继续加大学位授权点培育力度,大力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点,培育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硕士点及专业学位点。以博士授权单位条件及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条件为杠杆,采取滚动发展原则,建设博士点授权学科,增加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扩大高校学科覆盖面。强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高度重视学位授权点评估工作,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把学位点评估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加强学位授权点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学位授权点水平,保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建立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

进一步完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采取“撤一增一”原则,自主调整学位授权点,促使学位授权点主动服务需求和面向科学前沿,优化学位授权点的结构和布局,提升学位授权点的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打破学位授权点终身制,进一步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对于评估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将实行强制退出机制,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和科研要求的学位授权点。

参考文献

[1]陶俊勇,邝溯琼,杨定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17-320+363.
[2]胡丹丹,杨超.浅谈不同类型的管理类研究生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07):47-48.
[3]王干,刁国旺,薛怀国,等.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扬州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2):17-22.
[4]石泽平.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6.
[5]任婉秋.基于学生角度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
[6]滕妍.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才智,2019(13):35.
[7]杨晓春,房晓军.硕士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0):151-153.
[8]陈平,陈国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供给侧内涵发展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30):223-224.
[9]吴彬,张文主.应用型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23):7-10.
[10]盛明科,蔡振华.面向“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路径探析——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02):57-61+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3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