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匠心教育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高等教育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将从创新人才理念、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与校园文化等维度,通过匠心精神的“有形”和“无形”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等视角,初步探索匠心教育背景下培养多维度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关键字:匠心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多维度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杨金娥.匠心教育背景下培养多维度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7(41):68-70.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Multi-dimensional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Think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riginality Education
YAng Jin-e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Hunan)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riginality education,how to better cultivate students'innovative thinking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that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concerned about for a long time.In 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ve talent concept,classroom teaching,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campus culture,through the"tangible"and"intangible"role of the spirit of ingenuity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we will initially explore the ways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of multi-dimensional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genuity education.
Key words:Ingenuity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thinking;Multidimensional strategies
一 引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创新驱动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工匠们”日益成为社会宝贵的财富。创新思维对大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高校的人才培养如果围绕解决匠心教育中“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既能丰富匠心教育的方法理论,更能有效地推进创新思维培养。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教育如何整合教学和科研,共同支撑创新人才培养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需求的多样性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1],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内涵、外延、课堂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匠心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基本内容,通过对当前人才理念、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等维度的反思,试图探索匠心教育背景下培养多维度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二 树立大学生创新思维多维度分析
(一)高校增强科教融合育人理念
科教融合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高校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的必由之路[2]。双一流大学建设应该渗透“科教一体化”教育理念,用科研成果支撑本科教学,推进科研与教育协同育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形成科研与教学有效融合相互支撑的场景,实现科技与教学的合作共赢,为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一条新的道路。”“科教融合”要求高校教师坚守科研的育人性与教学的研究性,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变革,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3]。作为科教融合实践主体的高校教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坚持“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理念,以科学研究支撑本科教学。让科教融合进入本科课堂,整合研究性教学和本科生科研,开展第二课堂,改变传统课堂中学生单一认知经历的弊端,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认知经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其次,坚持“科教融合,科教一体化”建设,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科教一体化建设促使教师的科研活动不仅贡献于学科建设,也要贡献于专业建设和课程教育。另外,构建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平台“三位一体”的实践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课堂利用科教融合培养创新思维的起点和关键
科教融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但我国目前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保障实施政策还很不完善[4],应创新本科教学模式,将科学研究方法与教学方法相结合[5],同时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把匠心教育与创新思维渗透各个环节;培养本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本科生所需具备的基础科研能力培养入手,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四步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本科阶段以团队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提升本科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融合本科教学科研特长,帮助学生更健康更自信的成长。本科课堂教学不仅需打牢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还需延伸学科历史、学科前沿、学科趋势、背景知识等等。同时,项目组以国家级、省级、横向等科研项目为基础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第二课堂实践科教体系。
第一,采用四步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四步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新模式,即教师讲授-学生拓展-师生研讨-学生探究。通过分阶段分步骤的教学实施,使得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由接受性向研究性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转变,由单纯的执教者向主动的开发者转变。
第二,创新“四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课堂模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扩大视野、查阅文献、设计实验、自选课题、组建团队,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汇报,形成教师结合个人教学科研经验进行特色教学的场景。运用“四步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新模式。首先,开展以科学探究为导向的经典文献阅读、专题研究讨论等;其次,推行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式、启发式授课方式;再者,推行以学术训练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最后,坚持以请进来走出去为导向的交流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定期开展讲座、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参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夏令营计划、参与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野外科学考察活动等。这些研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不断开阔国际国内视野,培养科学素养,为祖国科研储备中坚力量。
这样,课堂教学的“科教融合”转型,注重学科知识延展的应用与更新,课堂质量得以提高,学生不再为课本和考试所束缚。实践教学使得学生不再为选择未来职业方向而迷茫,他们开始将书本知识变得更实用,开始思考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开始结识更多专业领域内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第二课堂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更广的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高校“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6]。高校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即第一课堂)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包括知识性的、学术性的、文艺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等等”[7]。第二课堂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实践及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个人自信心有重要的意义。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学院成立实验创新平台鼓励有基础、有兴趣、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uRPP计划,提前开展科研能力培养,提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让本科生提前体验创新的乐趣和科学的魅力。同时通过各种竞赛和自主科研项目促使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学习交流能力。
开辟第二课堂与创新思维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借助高校公众号平台和蓝牙技术,自主开发了一套学生点到与随机问答的课堂互动系统,建立了团队翻转课堂模式;充分科学技术与MOOC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教学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最前沿、最新颖、最丰富、最权威的相关资讯,分享研究成果,为师生交流、学生自主交流提供便捷平台;通过丰富第二课堂及师资队伍建设来促进匠心教育与创新思维,既强调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规范,又强调学生实践的重要性,同时突出科教融合理念教育的多维度。
(四)校园文化活动和以创新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激发创新思维
学校协同培育创新,本科学生实现导师制,利用学院实验室平台,以课题组为中心建设科技实验团队,实现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层级培养模式,专业老师指导研究生助教或竞赛项目,积极引导本科生参入,带动本科生创新意识,培育本科生协同科技竞赛的热情。学院成立了科协促进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全面整合资源,推进社团专业化建设,学院精心遴选学院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纳入学院年终整体奖励,积极组织和动员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竞赛活动,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参赛意识与实践能力,全面整合学院以“专业为主体”的各类竞赛。
打造软硬环境的“学习社区”,组建了科研团队。建立“学习社区”,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依托学院与实验室平台,建立基于uRPP计划工作场所的现实“学习社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基于QQ平台、微信平台、电子邮件的虚拟“学习社区”,延伸了课堂,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软硬环境。同时,“学习社区”成为教师积累、深化、创新教学教育与教学发展的新平台。通过开展以匠心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以创新实践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活动,形成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合力,充分发挥“有形”和“无形”的教育方式增强创新思维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匠心精神与创新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成效
积极鼓励开展各项学术活动、科研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参与各项竞赛申报工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由此,近年来参加各项学术活动、竞赛的人数明显增多,获得奖项等级也越来越高。
首先,科教融合科教一体化模式产生显著的效果。本成果于2012年在某高校理工学院进行实践试点,涉及电气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通信、机器人专业等,5年累计直接受益学生超3000人次。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学生不但培养形成了团队精神、自主学习和科研素养,也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能力。
其次,注重创新实验能力,打造专业品牌。设立9个学生创新实验室容纳400多名学生学习,安排专人全职负责学生创新室管理与建设,效果明显。每年学院以“挑战杯”和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为龙头,指导、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及省级节能减排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创业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多项赛事。另外,举办三项特色校级比赛:信达杯、节能减排大赛、互联网+大赛;还举办了一系列院级科技创新竞赛。如:恩智浦智能汽车队、中国教育机器人两大团队获得校“卓越学子计划”重点项目资助,(“卓越学子计划”,简称uRPP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actice Program),在本科生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再者,根据专业特点与学生需求,创建专业社团:电子俱乐部、通信俱乐部,社团使学生在电子与通信科技创新方面获得表现自己的舞台。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精心遴选学院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纳入学院年终整体奖励,积极组织和动员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全面整合学院以“专业为主体”的各类竞赛。科协社团促进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并全面整合社团资源,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术科技类论坛,组织了专家、学者、成功人士以及优秀学子开展以服务学生学习、就业和人生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系列论坛活动。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培养本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本科效果和学习质量,融合本科教学科研特长,帮助学生更健康更自信地成长。在本科生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教师也产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项目、部级项目、省级项目、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其它项目大幅度增多;发表高水平专业科技文章,专著,教育教学改革类文章也不断提高。
四 不足与结论
完善课堂互动系统,利用科研的技术创新力量给课堂带来便利和好奇;扩大“科教融合启发式教学”教学团队的影响力,与更多的科研团队分享和交流经验,让更多的本科生和教师受益;加强“科教融合启发式教学”教学团队在全国性比赛并突破到更好的名次。
总之,匠心教育视域下的创新人才需要多种途径协同培养,除了教育理念、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之外,更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学术与教学交流[8],造就具有梁海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9];走向企业与单位,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同时,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途径,发掘其匠心教育资源,把匠心教育与创新思维渗透大学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马陆亭.多样化地探索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2(Z1):24-26.
[2]李晨.高校科教融合的改革和重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4(22):31-33.
[3]曲霞,黄露.高校教师科教融合理念认同与实践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4):83-89.
[4]曹小玉.创新型人才科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施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06):22-26.
[5]陈亚惠.科教融合视域下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以C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05):45-46.
[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208.
[8]王荣明,陈学慧,牛珩,等.科教融合理念下的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8(10):49-51.
[9]马海泉.科教融合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J].决策与信息,2016(04):93-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379.html